分享

【胡业帅博士】从解剖角度,详解翼点入路的头位摆放

 新用户0125i6lE 2021-12-12

翼点入路是神经外科最经典、应用最广泛的入路。标准翼点入路的术前体位“三字决”:抬、转、仰

抬高头部,向健侧旋转45°,后仰20°

有时也会根据病变部位,进行适当调整。那么标准翼点入路为什么要抬高头部?为什么选择45°作为旋转角度?为什么要后仰20°?

所有手术入路的设计,都是为了更好的显露病变,让手术更加容易、彻底的切除病变,翼点入路也不例外。头偏、后仰角度的设计主要跟人体头颅的正常解剖结构有关。


第一步:抬高头部

主要目的是让头部高于心脏,让脑部回心血量增多,颅压降低,便于止血,也更便于牵开脑组织、充分显露术野。此举容易理解,不再赘述。


 颅骨外观图

首先解析一个问题:

翼点入路需不需要磨除蝶骨嵴?

这个问题由来已久,询问的医生比比皆是,其实这是历史原因导致的。比如在解剖命名时,翼区被称为翼点,至今未改(下图),但实际上该部位由额、颞、蝶、顶四块颅骨组成,是一个区域,而非一个点。

在入路命名时,一直沿用的是额颞开颅经翼点入路,而真正翼点入路的本质是额颞开颅经蝶骨嵴外侧入路,而非单纯经翼点入路。

看到这里,答案就显而易见了:翼点入路必须要磨除蝶骨嵴

为什么要磨除蝶骨嵴?因为翼点入路中,蝶骨嵴对视野的阻挡非常明显,只有在磨除蝶骨嵴后,才能获得更充分的视野。如何最大限度的显露并切除病变是翼点入路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蝶骨嵴正是翼点入路径路中的绊脚石。


第二步:头部旋转45°

首先,旋转角度为45°的原因与解剖有关。

1、眶外侧壁的解剖

翼点入路与眶外侧壁的解剖结构有关(下图)。正常人的眶外侧壁的是由颧骨眶面(4)与蝶骨大翼眶面(3、14)组成。

右侧眼眶的前-后面观

右侧眼眶的后-前面观

眶外侧壁的内侧面构成眶的一部分,被颧骨与蝶骨大翼的连接骨缝分为两部分,前者是颧骨眶面,占前1/3;后者是蝶骨大翼眶面,占后2/3。

眶外侧壁的外侧面构成颞窝、颅中窝的一部分,其分界为蝶骨大翼(该分界线在翼点入路中将被铣刀铣下),前者由额、颧、蝶骨构成,占前1/2;后者由蝶骨大翼构成,占后1/2(下图)。

右侧后外向前内观(右侧颞骨已去除)

 

前中颅窝的上下面观

白箭头示右眶外侧壁的颅内面

眶外侧壁的前1/2骨质较厚,后1/2骨质较薄。因此翼点入路或颅眶颧入路时,可去除眶外侧壁后1/2,进行眶内病变的切除。

当人体在正常生理体位或平躺时,眶外侧壁与正中矢状面的夹角是45°。当头部向对侧旋转45°角时,眶外侧壁恰好与地面相垂直,视线由上到下看时,恰好呈一个垂直面。大于或小于45°,均会导致部分视野受阻挡。

上图为前中颅底上下观,前颅底已去除,可见眶外侧壁与正中矢状面夹角是45°


2、蝶骨嵴的解剖

蝶骨嵴大致分为三部分:外侧、中部、内侧,整体呈大致弧形,开口朝向后方。外侧部分是术中用铣刀铣下的部分,属于蝶骨大翼,组成游离骨瓣。中部是术中用咬骨钳或磨钻去除的部分,属于蝶骨小翼。内侧部分是前床突,开颅时是完整的,不需要、也无法咬除,属于蝶骨小翼。

蝶骨嵴的中部、内侧部的棱大致与眶外侧壁在同一平面内,与正中矢状面的夹角是45°。两者之间间隔眶上裂(下图)。

近距离观察眶上裂及周围结构

当人体在正常生理体位时,在冠状面上,蝶骨嵴内侧部与正中矢状面的夹角大致为45°。因此,当头部向对侧旋转45°角时,蝶骨嵴的内侧部恰好与地面相垂直,视线由上到下看时,恰好呈一个垂直面。能够轻松显露前床突、鞍区等区域。大于或小于45°,均会导致部分视野受阻挡。

但是,蝶骨嵴的中部与正中矢状面的夹角在45°-90°之间,外侧部与正中矢状面的夹角更大。因此,术中即便旋转45°后,尽管内侧部不会阻挡,但中部及外侧部仍会对手术视野造成明显阻挡。

所以,蝶骨嵴外侧部在开颅时,就要用铣刀铣下,作为骨瓣的一部分。而蝶骨嵴中部区域,需要在开颅时,用咬骨钳咬除或磨钻磨除。(下图)

咬除蝶骨嵴中部

磨除蝶骨嵴中部

当蝶骨嵴磨除到令前颅窝、中颅窝能够平缓过度时就可以了,或者直到出现眶脑膜动脉出血时就可以了,或者见到眶上裂外侧缘就可以了。

这样就彻底解除了蝶骨嵴中部和外侧部对翼点入路的阻挡。

这就是翼点入路的精髓——磨除蝶骨嵴。

1:铣刀铣下的骨瓣区域(蝶骨嵴外侧部);2:磨钻磨除或咬骨钳咬除的区域(蝶骨嵴中部);3:咬骨钳咬除的蝶骨和颞骨区域,该区域尽量平中颅窝底,但有颞肌在,铣刀不方便,只能用咬骨钳。

若旋转角度>45°

则显露前方病变相对容易

若旋转角度<45°

则显露后方病变相对容易

当然,如果摆体位时,头部旋转角度是45°,那么附近结构的显露,在术中可以通过调整手术床的方向,都可以实现,因此45°角是基础的头部体位角度。

这就是标准翼点入路中,头部旋转角度为45°的解剖依据。


第三步:头部后仰20°

后仰的主要目的是让脑组织因重力作用自然下垂,与前颅窝、蝶骨嵴、中颅窝分离,从而增加术野及操作空间。

还有一个原因,与解剖结构和术中显微镜的操作角度有关。

首先,前颅窝是一个非平面结构,大致呈由内到外逐渐升高的角度。内侧最低为嗅沟,向外依次是前颅窝内侧、前颅窝中部、前颅窝外侧。

解析一个名词:Frankfurt平面

它是由双侧外耳道上缘、眶下缘连线形成的平面,前颅窝的结构由内到外,依次高于该平面25mm、40mm、35mm因此,蝶骨嵴棱由内及外的角度,在冠状面上看,大致呈20°- 30°;在水平面上,大致呈朝后的弧形(下图)。

眼眶的后前观

前、中颅底的上下观

因此,头部未后仰之前,术中蝶骨嵴外侧部偏离垂直线,并向术者方向倾斜明显,可达30°,蝶骨嵴中部偏离垂直线,并向术者方向倾斜约10°-20°。而翼点入路中的头部体位还要后仰20°,即向术者方向倾斜20°。

综上,头部后仰之后,蝶骨嵴外侧部偏离垂直线,并向术者倾斜约45°左右,而蝶骨嵴中部偏离垂直线,并向术者倾斜约30°左右;蝶骨嵴内侧部的前床突向术者反方向略倾斜,近乎垂直于地面,且与眶外侧壁所在平面大致平行(下图)

翼点入路径路

而手术时,术者的视野是无法由上而下垂直进行观察和手术的,必定会倾斜一定角度,因为术者是坐位的。因此,显微镜的物镜产生的视线也有一定的倾斜角度,约20°-30°,大致与蝶骨嵴中部的倾斜角度平行(下图)。

显微镜的手术视线径路倾斜约20°-30°

路径1、2、3三个方向都是平行于蝶骨嵴、眶外侧壁的径路,都不会受到视野阻挡。4是头部后仰的方向,5是头部转动的方向。路径1垂直于颅底方向,路径3平行于颅底方向。真正翼点入路中使用的路径是2!


综上,翼点入路的手术视线方向大致是沿着蝶骨嵴中部区域的方向,平行于眶外侧壁和蝶骨嵴方向,由外向内进行手术的。只有这样,术野才能更宽阔,视线才能更短。

头部抬高,并转动45°,后仰20°,是有道理的。



欢迎拍砖

欢迎加我微信骚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