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痰湿咳嗽

 明光中草药堂 2019-04-09
这是一个重定向条目,共享了内伤咳嗽·痰湿证的内容

1 拼音

tán shī ké sòu

2 英文参考

productive cough due to phlegm-damp[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endogenous cough with phlegm-damp syndrome[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定义

痰湿咳嗽(endogenous cough with phlegm-damp syndrome[1])又称内伤咳嗽·痰湿证,是指脾虚失运,痰湿内生,上渍于肺,以咳嗽多痰,痰白而黏,胸脘作闷,食纳不佳,四肢乏力,苔白腻,脉濡滑等为常见症的内伤咳嗽证候[2]

4 痰湿咳嗽的症状

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多,因痰而嗽,痰出咳平,痰粘腻或稠厚成块,色白或带灰色,每于早晨或食后则咳甚痰多,进甘甜油腻食物加重,胸闷,脘痞,呕噁,食少,体倦,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象濡滑[3]

5 证候分析

脾湿生痰,上渍于肺,壅遏肺气[4]

脾湿生痰,上渍于肺,壅遏肺气,故咳嗽痰多,咳声重浊,痰粘腻或稠厚;脾运不健故食甘甜肥腻物品反而助湿生痰,湿痰中阻则胸闷脘痞、呕噁;脾气虚弱故食少、神倦、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濡滑,为痰湿内盛之征。[3]

6 痰湿咳嗽的治疗

6.1 治法

痰湿咳嗽治宜健脾燥湿化痰止咳[3]

6.2 方药治内伤咳嗽·痰湿证

痰湿咳嗽可用二陈汤三子养亲汤加减治疗。前方用半夏茯苓燥湿化痰陈皮甘草理气和中。亦可加苍术厚朴,加强燥湿化痰作用。适用于咳而痰多稠厚,胸闷,脘痞,苔腻之证。后方用苏子白芥子莱菔子降气化痰止咳,适用于痰浊壅肺,咳逆痰涌,胸满气急,苔浊腻之证。若寒痰较重,痰粘白如沫,怕冷,加干姜细辛温肺化痰;久病脾虚,神倦,酌加党参白术炙甘草益气健脬。症情平稳后可服六君子丸以资调理。[3]

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卉局方》):半夏、陈皮、茯苓、炙甘草

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苏子、白芥子,莱菔子

六君子汤(《医学正传》):人参、炙甘草、茯苓、白术、陈皮、制半夏

6.3 针灸治疗内伤咳嗽·痰湿证

方一

湿痰侵肺型以取肺俞太渊中脘丰隆等穴,兼喘者加灸定喘,并用梅花针叩刺八髎,使轻微出血[5]

方二

治则:肃肺理气,止咳化痰

处方:肺俞 太渊 三阴交

方义:肺俞调理肺气,清肃之气自行;太渊为肺经原穴,取之肃理肺气;三阴交疏肝健脾,滋阴润燥,化痰止咳。

随证配穴:丰隆、阴陵泉

操作:毫针刺,补虚泻实,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一疗程。

6.4 内伤咳嗽·痰湿证食疗

推荐食材:橘红柚子、半夏、蜂蜜山药[4]

推荐食疗方[4]

1.橘红糕:橘红10g研成细末,与白糖200g和匀为馅,米粉500g以水少许润湿,放蒸屉布上蒸熟,后压实,切为夹心方块米糕。不拘时酌量食用。

2.柚子炖鸡(《本草纲目》):柚子1个,雄鸡1只,生姜、葱、食盐味精料酒等各适量。鸡去皮毛内脏,洗净。柚子去皮,留肉,将柚肉装入鸡腹内,放入砂锅中,加入葱、姜、料酒、食盐、水。将盛鸡的砂锅置于有水的锅内,隔水炖熟,即可食用。

3.半夏山药:粥怀山药30g研末,煮生半夏30g取汁一大碗,去渣,调入山药末,再煮数沸,酌加白糖和匀。空腹食,日1~2次。

7 关于咳嗽

咳嗽(cough[1][6])为病名[7]。是指以咳嗽、咯痰为主要表现的疾病[1][6]。出自《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咳嗽为肺系疾患的一种常见病症[5]

宋以前,咳、嗽同义[7]。《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是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为痰也。咳嗽谓有痰而有声,盖因伤于肺气动于脾湿,咳而为嗽也。”“咳”指肺气上逆作声,有声无痰;“嗽”指咯吐痰液,有痰无声;有声有痰为“咳嗽”[8]。一般多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3]

咳嗽因邪客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不清所致。本证有外感内伤之分,外感咳嗽发病较急,除咳嗽主症外,常兼见表证,但若调治失当,可转为慢性咳嗽;内伤咳嗽经久难愈,感受外邪亦可急性发作。慢性咳嗽迁延日久,或年老体弱,脏气大伤,则可并发喘息,成为咳喘[8]

现代医学的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等,凡以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者,均可参照本文治疗[8]

咳嗽既是具有独立性的证候,又是肺系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因久咳致喘,表现肺气虚寒或寒饮伏肺等证者,参阅喘证痰饮

详见咳嗽条。

8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3. ^ [3]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43-48.

  4. ^ [4] 施洪飞,方泓主编.中医食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86:26-29.

  5. ^ [5]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514.

  6. ^ [6]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7. ^ [7]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40.

  8. ^ [8] 石学敏主编. 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42-4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