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中医岳美中:论痰饮证治(2)

 新用户99775517 2022-11-01 发布于山东

四、痰饮诊断

1、证候

痰饮证候,甚为庞杂。痰饮停于三焦,则见喘咳,干呕吐涎,或噫或气短,心下虽满痛,揉之作水声,甚或腰重足肿,下利溺少,面目两手肿而且亮;倘痰饮滞于胸膈,则见头目眩晕,怔忡心悸,耳鸣颊赤,眼皮及眼下有烟雾灰黑色,烦虑膈热,口干思水,痞膈壅塞,吞酸嘈杂,胸胁痰饮有声,二便滞赤,甚则神昏如迷,口吐涎沫,气喘息粗。眼黑而面带土色,四肢痿痹,屈伸不便者,风湿痰之见征;眼黑而行走呻吟,举动艰难,遍体骨节疼痛,为人骨痰;眼黑而气短促者,为惊风痰;夜寐自醒是为存食,惊醒是为痰因。郁痰浊,老痰胶,顽痰韧,食痰黏,皆滞于内,不得升降。

2、脉候

饮脉皆弦微沉滑。左右关上脉滑大者,痰在膈上;关脉洪者,痰随火动;关脉浮者,痰因气滞:若老痰,火痰,坚韧胶固,结伏于经络之间,碍其流行之道路·运行濡滞者,其脉必涩不滑,甚费调理。脉沉者有留饮;双弦者寒;偏弦者饮;若一臂不遂又移一臂,其脉沉细者,非风,必有饮在胸上。。

3、舌候

杂病痰饮,舌候多不甚显。若温热病传里,则舌苔转黄转黑转燥;而有痰饮在胸膈。则烦躁谵妄,沉昏之证俱备。但舌色白润,间有转黄转黑者,亦必仍有滑苔,或满舌黄黑,半边夹一二条白色,且苔滑而无根,或舌根舌本俱黄,中间夹一段白色,或舌如积粉,则痰湿更盛。

五、痰饮治法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治痰不理脾肺,非其治。庞安时常云:”人身无倒上之痰,天下无逆流之水,故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顺矣。”故痰饮治疗之大法是顺气为先,继以实脾燥湿,而分导次之。

张景岳云:”痰之为病,必有所以致之者。如有因风、因火而生痰者,但治其风火,风火熄而痰自清也;因虚因实而生痰者,但治其虚实,虚实愈而痰自平也。未闻治其痰而风火可自散,虚实可自调者。”张氏之说,是治病必求其本,”先其所因,伏其所主”。凡痰饮咳嗽,不可盲目止咳,见咳止咳乃庸工。。咳嗽乃病之反应,从人体保护自身,清除病理产物角度看,咳非歹象。故热痰则清之,湿痰则燥之,风痰则散之,郁痰则开之,顽痰则软之,食痰则消之。

喻昌云:”后世治痰饮有四法:日实脾,燥湿,降火,行气。实脾燥湿,二陈二术最为相宜,若阴虚则反忌之矣。降火之法,须分虚实,实用苦寒,虚用甘寒,庶乎可也。若夫行气之药,诸方漫然,全无着落,谨再明之。风寒之邪,从外入内,裹其痰饮,惟用小青龙汤,则分其邪外出,而痰饮从下出也。浊阴之气,从下入上,裹其痰饮,用茯苓厚朴汤,则分其浊气下出而痰饮上出也。”

张景岳又云:”痰有虚实,不可不辨…凡可攻者,便是实痰。不可攻者,便是虚痰……实痰……宜行消伐,但去其痰,无不可也。虚痰……但宜调补,若或攻之,无不危矣。且凡实痰本不多,其来也骤,其去也速,其病亦易治……虚痰反多,其来则渐,其去则迟,其病亦难治。”“脾胃之痰,有虚有实。凡脾土湿胜,或饮食过度,别无虚证而生痰者,此乃脾家本病,但去其湿滞而痰自清,宜二陈汤为主治,或六安煎、橘皮半夏汤、平胃散、润下丸、滚痰丸之类,皆可择而用之。若胃寒生痰而兼胀满者,宜和胃二陈煎,或兼呕吐而痛者,宜神香散。或为饮食所致,宜加麦芽、神曲、山楂、枳实之类…惟脾虚饮食不能消化而作痰者,其变最多,但当调理脾胃,使其气强,则自无食积之患,而痰饮即皆血气生矣。若牌气微虚,不能制湿,或不能运化而为痰者,其证必食减神倦,或兼痞闷等证,宜六君子汤或五味异功散之类主之,金水六君煎亦妙。又有劳倦本以伤牌,而疲极又伤肝肾,脾气伤则饮食减少,或见恶心,肝肾伤则水液安行,或痰饮起自脐下,直冲而上,此脾肾俱伤,命门土母之病也。虽八味地黄丸乃其正治,然无如理阴煎其效更如神也。或加白术、陈皮亦可。”

又云:”肾经之痰,水泛为痰者也,无非虚证。有以肿胀而生痰者,此水入牌经……脏平者,宜六味地黄丸、左归饮之类主之。脏寒者,宜理阴煎加减、金匮肾气丸、八味地黄丸之类主之。其或宜温燥者,则单助脾经亦能化湿,惟六味异功煎及理中汤、圣术煎俱可酌用。有以虚损而生痰者,此水亏金固,精不化气,气不化精而然,使不养阴以济阳,则水气不充,痰终不化,水不归源,痰必不宁,宜以左归、右归、六味、八味等丸,酌的其寒热而用之。”

又谓:”风寒之痰,以邪自皮毛内袭于肺,肺气不清,乃致生痰……但从辛散,其痰自愈,宜六安煎、二陈汤,甚至小青龙汤之类主之,其有风寒外袭,内兼火邪者,亦可兼用黄芩。若血气兼虚者,不得单用消耗,宜金水六君煎主之。若伤寒见风而兼发热嗽痰者,宜柴陈煎主之,或金水六君煎加柴胡亦可。

有人坐处,吐痰涎满地,其痰不甚粘稠,只是沫多,此气虚不能摄涎,不可用利药,宜六君子汤加益智仁以摄之。

若”咳逆上气,时时唾浊,但坐不得眠,皂荚丸主之”。(《金要略》)

饮邪属混,其性阴,其治非温不可。故仲景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金匮》治疗饮邪之效法效方甚多,开列数条于后: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昡,苓桂术甘汤主之。”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支饮胸满者,厚朴大黄汤主之

“支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

“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己椒苈黄丸主之。”

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参考文献】朱世增编著. 岳美中论内科 [ 近代名老中医经验集 ] , 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上海, 2008.12:84-87.

如果您觉得内容还不错,请传播出去给更多需要的人,多多转发、点赞。

当然,我们更期待和欢迎您的建议、留言和互动。

大家一起健康,平安。

作者:朱世增

编辑:郭娟

审稿:董昌盛

文章图片2

医瘤中医董昌盛: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中医内科学、中医肿瘤学研究生导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

上海市健康科普高级讲师

周氏梅花针灸第八代传人

提倡中医综合疗法

经方为主身心灵同调

擅长肿瘤及各科杂病

弘扬中医药传统精粹

传播正能量古今智慧

赶快点赞收藏转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