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水平教授: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应重视药物安全性

 大白兔ai胡萝卜 2019-04-10

赵水平教授: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应重视药物安全性

一级预防治疗时间长,因此药物的安全性尤为重要。

心血管疾病“越治越多”,一级预防刻不容缓

“脑卒中、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cardiovasucular disease,CVD)是造成我国居民死亡和疾病负担的首要原因。同时,CVD患病率持续上升,我国CVD患者超过2.9亿例。”[1]

如今CVD治疗手段日益改善,而中国的CVD患者却“越治越多”。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CVD危险因素患病率的增长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元凶”。

2015年,一项对我国96121例成人(≥20岁)调查发现,理想心血管健康(4项危险因素+4种健康行为全部合格)人群仅占0.2%,这也意味着,绝大多数中国居民均合并CVD危险因素[2]

如何才能跳出“越治越多”的怪圈?国外的实践经验或可成为借鉴。

上世纪70~80年代,美国开展了多项流行病学调查,如Framingham研究,明确了CVD危险因素,进行了大规模降压、降脂等干预性研究,使CVD发生率和死亡率大幅降低[3]。除此外,重视一级预防的治疗策略在英国同样取得了成功,近四十年来英国CVD死亡率出现明显下降趋势[3]

日前,《2019 ACC/AHA 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指南》正式发布,它与国内相关指南有哪些异同?对于国内一级预防的开展具有怎样参考价值?医学界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赵水平教授。

采访中赵水平教授表示,现阶段在国内CVD的一级预防的推广普及仍存在着诸多困难,因此相关指南的制定应充分考虑到临床实践的可操作性。他特别强调,由于一级预防持续时间长,选择降脂、降压药物时,药物的安全性应成为首要考虑因素。

赵水平教授: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应重视药物安全性

图1:赵水平教授

一级预防指南的制定应充分考虑可推广性

新版指南综合了2013版心血管风险评估指南、2017版高血压指南和2018版胆固醇指南等多部权威指南,涵盖了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风险评估、胆固醇管理、阿司匹林使用、高血压治疗等多项CVD一级预防热点内容[4]

本版指南中强调了心血管风险评估的重要性,建议对于40-75岁之间的成年人常规评估是否存在传统心血管风险因素,并使用多队列合并方程(pooled cohorts equations,PCE)模型来评估10年ASCVD风险。

而在2019年年初发布的《中国心血管风险评估和管理指南》中,专家组建议采用我国最新的China-PAR模型进行10年风险和终生风险评估[1]

两者相比,China-PAR 风险评估模型中未纳入体重指数(BMI),而是采用了对CVD发生的预测效果更好的腰围指标。此外,China-PAR模型并未将肾小球滤过率、高敏C反应蛋白、冠状动脉钙化评分、踝臂指数等新指标纳入评估标准。

赵水平教授充分肯定了中国指南“删繁就简”的做法。

他坦言,目前在中国,一级预防的开展与推广仍存在着很大的困难。赵水平教授分析道:“困难来自三个层面。”

  • 从个人来说,很多人难以坚持长达十数年甚至数十年的生活管理。

  • 对医生而言,一级预防的效果并非立竿见影,工作效益难以衡量。

  • 站在社会整体的角度考虑,究竟应在一级预防层面投入多少医疗成本,这样的投入是否能取得令人满意的回报,目前仍存在着争议。

“因此,制定一级预防指南更应当充分考虑可推广性,尽可能做到简便、清晰,且易于操作。”

降脂治疗应向降压治疗看齐:

划定准线达标治疗

与上一版指南相比,新版指南更强调降脂治疗的重要性,而下调了阿司匹林在一级预防中的推荐等级。赵水平教授认为,这是由于近年学界对动脉粥样硬化疾病(AS)的认识进一步加深,胆固醇学说再获巩固:“大家已充分意识到,要预防CVD,降脂才是硬道理。”

在降脂治疗上,新版一级预防指南与去年的美国胆固醇管理指南推荐意见保持一致,均将他汀治疗作为ASCVD一级预防的唯一药物治疗方案。

指南推荐对于处于临界风险(10年ASCVD风险为5%-7.5%)或中度风险(10年ASCVD风险≥7.5%且≤20%)的成人,可依据风险增强因素判断是否使用他汀进行一级预防,推荐中等强度他汀治疗;对于40-75岁的糖尿病患者,无论估计的10年ASCVD风险如何,都需要进行中等强度他汀治疗。

值得注意的是,该指南特沿袭了2018年胆固醇临床实践指南中的推荐,建议对于20~75岁且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190 mg/dL(≥4.9mmol/L)的患者使用最大耐受剂量的他汀类药物。这与《中国CVD预防指南(2017)》、《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等中国血脂指南中,推荐ASCVD高风险人群起始应用中等强度他汀有所差异[5,6]

赵水平教授强调:“一级预防治疗时间长,因此药物的安全性尤为重要。”

他指出,HPS-2 THRIVE研究已证实,亚裔人群对大剂量他汀的耐受度远远不及白种人[7],中等强度他汀更适合中国人。氟伐他汀作为中等强度他汀的代表药物之一,不仅能显著降低患者血脂,在安全性方面亦具有明显优势。氟伐他汀经CYP450 2C9代谢,与环孢素A 、钙通道阻滞剂、华法林、胺碘酮常用慢病药物相互作用少[8,9,10],PRIMO研究、FAME研究等多项研究结果也为其安全性提供了充分的循证医学证据[11,12],是国人一级、二级预防的优选他汀。

PRIMO研究

该研究纳入7924例接受他汀治疗的高脂血症患者,治疗至少2个月,以调查问卷形式收集人口统计学、治疗过程及肌肉症状。

结果提示,在常用的四种他汀(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普伐他汀与氟伐他汀)中,患者经氟伐他汀治疗后,

肌痛/乏力症状的发生率最低。

赵水平教授: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应重视药物安全性

图2:研究中四种他汀的肌肉症状发生率

FAME研究

该研究纳入了1229名老年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平均年龄75.5岁),随机接受氟伐他汀(80mg qd)治疗(n=607)和安慰剂(n=622)治疗。

两月后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组相比,氟伐他汀可显著降低血脂水平,且不良事件发生率与安慰剂组相似。结果充分证实,氟伐他汀对治疗高危人群降脂效果显著、耐受性好。


且因老年患者常伴慢性疾病,需服用多种药物,该研究也侧面说明,氟伐他汀在药物相互作用方面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赵水平教授: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应重视药物安全性

图3:老年患者经氟伐他汀治疗后,不良事件发生率与安慰剂相当

展 望

赵水平教授认为,降脂治疗应向降压治疗看齐:“现在很多人都知道,血压高于140/90mmHg就应该接受降压治疗,但血脂临界值这一概念的普及度与之相比还远远不够。”他期望,在不久的将来,血脂临界值与降脂治疗的概念能在医生、媒体与政府的宣传下深入人心,为CVD的预防筑起一道坚实、有效的防线。

MCC批号 LEX1904357 有效期2020-04-08,过期资料,视同作废。

参考文献:

[1]吕相征, 中国心血管病风险评估和管理指南编写联合委员会. 中国心血管病风险评估和管理指南[J]. 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 2019, 13(1):7.

[2]Status of Cardiovascular Health in Chinese?Adults[J]. Journal of the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2015, 65(10):1013-1025.

[3]Circulation 2004;109:1101-7

[4]WRITING COMMITTEE MEMBERS, Arnett DK, Blumenthal RS, et al. 2019ACC/AHA Guideline on the Primary Pre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Executive Summary.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2019. doi:https:///10.1016/j.jacc.2019.03.009.

[5]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2017)写作组, 干岭,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2017)[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8, 46(1):10.

[6]诸骏仁, 高润霖, 赵水平, et al.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J]. 中国循环杂志, 2016, 16(10):15-35.

[7]Listed N A . High patient compliance with nicacin/laropiprant inlarge clinical trial: interim safety and tolerability results from HPS-2 THRIVEstudy released at 2012 ESC congress: drug trends in cardiology[J].Cardiovascular Journal of Africa, 2012, 23(8):471.

[8]血脂异常老年人使用他汀类药物中国专家共识组. 中国内科杂志. 2015; 54(5):467-477

[9]Alagona P Jr. Core Evid. 2010;591-105

[10]Bates TR, et al. Expert Opin.Pharmacother. 2009, 10(18):2973-2985

[11]Bruckert E, et al. Cardiovasc Drugs Ther. 2005, 19(6):403-14.

Bruckert E , M. Lièvre, Giral P , et al.Short-term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xtended-release fluvastatin in a largecohort of elderly patients[J]. American Journal of Geriatric Cardiology, 2010,12(4):225-231.

◆ ◆ ◆ ◆ ◆

好看,请点这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