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打开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心里没有一点预期。 悬疑片、战争片、爱情片、艺术片? 而当看完这三小时,我发现:没有预期是对的。 这三小时,我全程屏息,完全想不到剧情会往什么方向走。 直到最后一刻我都不知道如何归类这部电影—— 《无主之作》 Werk ohne Autor初看,我以为《无主之作》是一部战争片。 影片开头,是一群游客在导览员的带领下参观一场现代主义画展。 扭曲的线条,混乱的色彩,悬置的空间,每一幅画作里的恐怖感和怪异感都呼之欲出。 它们毫无疑问都笼罩着战争与强权的阴影。 但这种表现主义式的艺术手法却被导览员评价为“虚假与疯狂”—— “如果他们相信这是他们看到的现实世界,那他们就该去做个视力检查。” 这无疑是一种纳粹式的艺术评判。 肤浅,粗暴,简化。 于是,时代背景也呼之欲出——1937年,德国。 对于那个时代的德国,《无主之作》里有太多几尽残忍的描绘。 男孩库尔特的姑姑伊丽莎白是一名美人。 她为希特勒献过花,她极有艺术天赋并试图在艺术中寻找自己。 她也偶尔糊涂,偶尔天马行空,但就因为某些在旁人看来“奇怪”的举动,她被家人送到了医院检查。 而那时的德国正在执行一项极其残忍的政策:灭绝所有有遗传性精神病的人,只为了给雅利安民族留下最优良的基因。 于是,伊丽莎白被五花大绑,送进医院绝育。 一批同伊丽莎白一样的女人被一次次地转院,绝育,甚至被关进毒气室杀害。 她们如同牲口一般,被判定“不合格”,然后被杀害。 库尔特的父亲,此前拥有体面的职业与家庭。 因为强权和战争失去工作、失去房子、失去尊严。 战后,他又因为曾被迫加入纳粹党而无法获得一份工作,于是,曾经的体面教师只能擦洗楼道。 好不容易迎来二战结束,人民却并没有过上体面的生活。 当家人们都钦佩父亲的坚强时,再也受不了的父亲一声不吭地自杀了。 战争结束,东德的紧张风气也没有消减。 一股“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气席卷而来,一切以“劳动人民团结起来”为标杆,集体主义裹挟了每一个人。 库尔特为了寻找自由,进入艺术学院学习。 但他在艺术学院里看见的是什么呢? 课堂上,老师批评毕加索后来的画作朽败、神秘主义和色情。 凡是人物画像,都是清一色的镰刀、锤子和劳动人民。 学生们日常被灌输的理念是:只有在集体里你才能获得意义,过度的自我是有害的。 政治成功地裹挟了本该自由的艺术。 《无主之作》成功用前一个小时构建起一幅东德的历史景象,然而,随着剧情的慢慢推进,我又开始疑惑了。 这是否是一部爱情片? 当库尔特进入艺术学院,他遇见的不仅是保守的老师、无处不在的高压政治,还有一个美丽的女孩。 他之所以第一眼就被这个女孩所吸引,还是因为:太像了。 她的容貌、神态,一颦一笑都太像他那死去的姑姑伊丽莎白了。 甚至,她的名字就叫伊丽莎白。 她漂亮、温柔、有艺术气息,正如库尔特所说,“爱上她太容易了。” 两人相处的点点滴滴都像蜜一样甜与浪漫。 我们甚至一度以为《无主之作》会是一次历史大背景下的个人叙事,会是一个不乏美和温柔的爱情故事。 但随之,剧情急转直下。 我们发现,伊丽莎白的父亲,正是当年直接导致库尔特姑姑被杀害的那位医生。 正是他,按下了那个“不合格”的红色印章。 而后来,这位强权父亲为了阻止自己的女儿和这个男孩坠入爱河,以谎言哄骗自己的女儿堕了胎。 上一次,他杀死了库尔特的姑姑伊丽莎白。 这一次,他杀死了自己的女儿伊丽莎白和库尔特的孩子。 作为一个本该救死扶伤的医生,这位东德父亲却接连毁了两位名为伊丽莎白的女性的生活,扼杀了两个本该鲜活的生命。 这是个人的悲剧还是历史的悲剧,无人可诉。 剧情至此,小编不禁暗暗有点担心,这会不会演变为一个狗血家庭悲剧? 但是,没有。 在每一个看似会撒狗血的段落,剧情都有微妙的回旋,都有灵光乍现。 导演甚至以一种极端冷静的态度来揭示真相—— 库尔特从东德逃亡了开放自由的西德,他渴望在这里寻找到真正能体现自我价值的艺术形式。 他也最终找到了—— 以绘画来复刻照片。 至此,影片似乎也终于揭开了它的终极面纱:不仅是讨论战争与历史,也不止描绘了身处历史迷雾中的个人和爱情,它还关乎艺术、真相与自由。 摄影是一种留存与占有,却也意味着迅速的遗忘,画作则往往意味着永恒。 库尔特选择用绘画复刻照片,实质上是一种将“偶然时刻”标志为“重要瞬间”的举动,是一种历史复刻。 他选择了三张照片来复刻成画作。 报纸上的“杀人狂魔”被捕照、自己与姑姑的合影、丈人的证件照。 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投影被照射到了他的画作上。 于是,他突发灵感将三张面孔重叠于一张画纸上。 他长久地凝视着这幅画,他甚至不知道自己在凝视着一个真相:“杀人狂魔”正是当初将他姑姑送入医院的医生,丈人也正是杀害他姑姑的凶手。 他在无意中将受害者与加害者放置在一起。 即使历史与政治裹挟了艺术,但艺术仍然在某些时刻,能轻易地揭开现实的面纱,赋予历史真相。 也是在这时,我们才知道了《无主之作》在讲什么。 “无主之作”是什么? 绘画一直以来被认为带有绘画者极强的主观色彩,但当库尔特选择将意味着“真实”和“客观”的照片复刻成绘画时,他也就抹去了一个画家的签名。 因之,“无主之作”是似乎不带任何主观性的客观真实,是画家不赋予姓名和个性的历史复刻。 而影片用跌宕起伏的三个小时告诉我们—— 无主之作,可以是似乎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复刻,可以是画家自主地抹去姓名的艺术,也可以是每一个身处时代洪流中的你我。 而艺术,即使它曾被历史和真相绑架,但终有一天,它将以一种谁也想象不到的姿态去揭开历史和真相的面纱。 文章来源丨BOSS电影(ID:guessfilm) 「 关注剧角 」 搜索 剧角映画 或 magilm_forever 关于电影,你总想知道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