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立体派画家毕加索曾公开过表示过,艺术应当远离政治。 他一直致力于创作的纯粹艺术性,摒除政治和道德之类的非艺术因素干扰。 然而,1937年4月26日,在德国空军的轰炸下,西班牙的格尔尼卡被夷为平地,死伤惨重。 愤怒的毕加索以此为题材创作了巨幅油画《格尔尼卡》,被称为艺术史上最富正义感、最有政治煽动性的作品之一。 《格尔尼卡》 艺术与政治,真的分得开吗? 它们共同作为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都是一定意识形态下的有机组合,相辅相成才是根本。 但往往由于社会分工的差异,会带来某些阶级内部的矛盾,并反映到艺术上,艺术与政治便显示了出对立。 在这种对立下,才有了下面要讲述的这部影片《无主之作》。 影片根据德国著名艺术家格哈德·里希特生平改编,从绘画艺术角度切入二战及冷战期间德国社会意识形态的变革,并展现这种大变革下个体对环境的抗争、对真相的求索。 《无主之作》海报 德累斯顿,是德国东部著名的文化中心,也是主人公库尔特的家乡。 20世纪30年代,纳粹对自由的和多元艺术的镇压愈演愈烈。 最终在1937年“堕落的艺术”巡展上达到了运动的顶峰。 每到一处,讲解员都会将以康定斯基为代表的现代艺术定义为对民族和国家机器的扭曲亵渎,大肆宣扬这些作品的低劣和无意义,以达到对民众的规诫警示。 “堕落的艺术”展览 而正是这场充斥着批判的巡展,却意外地成为了库尔特在绘画艺术领域的启蒙。 这些不规则的色块和线条在他幼小懵懂的内心埋下了有力的种子。 年幼的库尔特 但可怕的是,除了对艺术家的镇压,从讲解员的口中,我们还听到了第三帝国国民净化行动的前奏。 纳粹用社会达尔文主义歪曲了进化论,与所谓的“优生学”结合,形成了种族清洗的理论基础。 这种清洗,不是我们惯常所提到的对犹太人的屠杀,而是它的前身——对本民族的优化种族计划,即对残障人士的清洗。 这场清洗长达十年之久,受害者人数高达20万人。 种族清洗前奏 库尔特的姨妈伊丽莎白,便是这不幸的20万分之一。 尽管她年轻美丽,无限忠于元首,但过分的狂热却导致她被诊断为精粉分裂,成为断送她年轻生命的利刃。 神经分裂的伊丽莎白 而亲自判处她死刑的卡尔齐班德教授,不仅仅是一名党卫军人,更是一名医生。 在这场帝国谋杀中,许多医生并不是被迫卷入,而是趁机利用行动来达到自己的研究目的。 当时一位著名的精神病专家,很凑巧也叫卡尔,卡尔施耐德教授,便借此机会在病人身上肆意实验,并鼓吹这种非人道的治疗研究是伟大的科学发现。 参加纳粹会议的齐班德教授 正如片中纳粹军官克罗尔所说:你们的笔,就是你们的剑。 这些医生表面上打着科学进步的旗号,实则挥舞着纳粹的屠刀。 纳粹军官克罗尔 1945年2月13日,盟军对德累斯顿进行了地毯式轰炸。 用来干扰无线电和雷达的铝箔条漫天飞舞,库尔特在半梦半醒间遥望着已成为红色地狱的城市,脸上布满迷茫与不安。 少年库尔特 与此同时,伊丽莎白倒在了毒气室里,游击队员被击毙在雪地上,库尔特曾经的小伙伴约翰娜一家也葬身于火海中。 战争,是一场梦魇。 只是,对于民众来说,战争终有结束的一天,梦魇却可能依旧持续。 库尔特的父亲本是位教师,战时因不屈从于纳粹,失去了工作。 然而战后,又因非党员,被学校置之门外。 直到库尔特在印刷厂工作,才为他谋到一份擦楼梯的差事。 不堪忍受如此人生的他,最终选择了上吊自杀。 成为库尔特身边,继伊丽莎白后又一个被社会扼杀的无辜生命。 ![]() 库尔特父亲在学校面试 相比父亲,库尔特则幸运得多,他从小就显示出的绘画天赋在印刷厂中得以表现,并由此获得了去美术学院的机遇。 战后的德国一片废墟,又被美苏两大意识阵营强制割裂开来,凌乱破碎。 不过摆脱了纳粹的掌控,艺术终于开始走出“墓穴”。 但当时许多评论家认为表现主义是怪异不和谐的,是与纳粹主义出自相同的精神温床。 超现实主义又是纯粹的精神运动,与物质毫无关联。 至于抽象艺术,那更是一种为了逃离现实废墟的方式。 ![]() 废墟时代的德国 苏占区东德认为SH主义艺术要有现实性,要有乐观进步的意义。 德累斯顿作为东德的重要城市,自是顺应主流观念,力推SH主义现实主义风格。 正如库尔特所在学院的教授所说:现代艺术家只有让自己投身于人民的兴趣之后,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满脑子都是“我”,只会引发悲剧。 ![]() 东德教授 于是,他们画镰刀、麦穗和锤子,画劳动人民的团结。 ![]() 学生绘画中 库尔特因其出色的绘画能力,被推选为新建历史博物馆绘制湿壁画。 在接到授命的那一刻,他居然说“这不适合我,这不是我。” 从教授失望的摇头中,我们也嗅到了一丝危险的气息,在苏占区强调自我,可不是什么明智之举。 ![]() 库尔特与教授 在识时务这方面,齐班德教授可是个中好手,与库尔特不同,他擅于隐藏自我。 战后本来被捕的他,极力隐瞒了自己与刽子手克罗尔的关系,并因挽救了苏联上校妻儿的生命,从阶下囚一跃变成了座上客。 从此做回了院长不说,甚至被授予了“人民功勋医生”的称号。 ![]() 被授予“人民功勋医生”的齐班德教授 当他再次出现在德累斯顿,居然成为了库尔特未来的岳父。 他依旧道貌岸然,偷情出轨不说,更因不满库尔特的出身而强制女儿做了流产。 表面上宣称自己是SH主义的螺丝钉,血液里依旧流淌着纳粹极端思想。 在苏联上校的保护伞失效后,他火速逃亡了西德。 ![]() 坚持“种族优化”思想的齐班德 库尔特通过绘制壁画,在德累斯顿成为了小有名气的画家。 但不论作为战争被害者的家属,还是作为有追求的艺术家,他的直觉都告诉他—— 真相不在这里。 ![]() 绘制壁画中的库尔特 一个匆忙的夜晚,他与妻子踏上了去西德的列车。 ![]() 开往西德的列车 60年代的西德与东德完全不是一个景象。 苏联在东德不仅所实施的JH经济不得人心,甚至还掠走了上百亿美元的设备,迫使近一千万人口逃到了西德。 而西德,由于原有的工业实力加上美国对其政策的改变,从50年代开始经济迅速起步上升。 ![]() 60年代的西德 正如我们开头所谈到的,艺术和政治实则都是经济的反映。 经济的飞跃,自然带来了更多艺术形式的革新。 这一点,从库尔特走进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那一刻就体现了出来。 自50年代末开始,这所著名的艺术学院便进入了空前鼎盛时期,一系列先锋艺术运动蓬勃发展。 ![]() 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 行为、装置、雕塑……对形式的追求不断增殖和变化,令人眼花缭乱。 库尔特在东德所做的绘画,在这里已经成为死板过时的代名词而被抛弃。 ![]() 花样繁多的“现代艺术” 不仅是形式,甚至是理念也被翻新—— 只有在艺术中,自由才不是幻想。 只有艺术家才能在这场灾难后,让人们获得他们追寻自由的感觉。 ![]() 维顿教授 库尔特起初是兴奋的,在各种花样中不断探索。 但并无任何成果。 ![]() 探索中的库尔特 这些表面上看起来是革新是自由是创造是未来的艺术,实则陷入了巨大的形式漩涡中,武断地否定过去割裂传统,盲目推崇所谓现代而阻挡了风格多元的可能。 与东德阻挡理解现实多元的可能,别无二致。 西方先锋派和SH主义现实主义在本质上都是一种单调而僵化的艺术。 都是两大阵营对自己意识形态强行输出的产物,是一组对称的存在。 在这种氛围下,库尔特的作品自然是远离内心的、没有生命力的、莫名其妙的。 正如维顿教授所说:这些……不是你。 ![]() 维顿教授 艺术不仅仅是展现美,更应该帮助我们抵达日常经验和语言所无法抵达的真实。这种真实,只有在最伟大、最真诚的艺术作品中,才能得到完全的展示。——《艺术的力量》 而绘画的意义便是激发真实性的爆炸,描绘世界无形而真实的存在。 从此意义上来说,绘画永远是鲜活的。 ![]() 拿起画笔的库尔特 于是,库尔特重新拿起了画笔,也重拾了一直逃避的过往。 回到那段残酷的历史中,正视罪恶与纯良。 正向伊丽莎白所说的:绝不要把目光移开。 ![]() 被抓走的伊丽莎白 冥冥之中,在直觉的牵引之下,库尔特将克罗尔、齐班德、伊丽莎白和童年自己的画像叠进了一副画作中。 他所一直追寻的真相也昭然若揭。 ![]() 库尔特的画作 个人画展上,记者对库尔特的作品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他摆脱了所有传统束缚,让艺术不再是传记式的记录。 在艺术史上,第一次完成了一部无主之作。 ![]() 对画作的评价 结尾,库尔特独自闲步至公车站。 像当年的伊丽莎白一样,在汽车的鸣笛声中感受真实感受自我感受这一刻充满自由的力量。 ![]() 库尔特 倍高音LA,蕴含了音乐的所有力量,生命的力量,整个宇宙的力量。 ![]() 伊丽莎白 《无主之作》——没有主题的作品, 正如在特殊社会环境下被迫丧失自我的人生。 而科学抑或艺术,不论打着何等旗号的自由掠夺与意识清洗,都是一样的卑劣不公。 但真相的存在,永远蕴藏于活生生的人之中。 不论你是否举起手掌遮挡视线模糊画面,它都清晰地站在那里。 它可以历经时空变迁,却永不褪色。 只默默地等待着,被发现,被揭示,被融入。 ![]() 幼年库尔特 |
|
来自: 老骆驼4753 > 《外国影视剧透剧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