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当代德国影坛最杰出的电影大师,一定绕不开这位导演,弗洛里安·亨克尔·冯·多纳斯马尔克。 可能很多人都记不住这个有些拗口的名字,但一定听说过他的成名作《窃听风暴》。 在豆瓣上被31万人打出了9.1的高分,入选豆瓣TOP250榜单的第44位。 影片几乎横扫了当年的欧洲电影节,并摘下了第79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大奖。 被众多媒体誉为:本世纪最伟大的德国电影。 不过这位电影大师却出了名地“慢工出细活”,迄今为止,也只拍过三部电影长片而已。 去年,他和曾在《窃听风暴》中有过合作的德国实力派影星塞巴斯蒂安·科赫再度联手,合作了这部《无主之作》。 影片在威尼斯电影节首映结束时,全场掌声长达三分钟。 表姐今天就来说说这部R级电影,为啥能赢得三分钟掌声? 《无主之作》 Never Look Away 电影根据艺术家格哈德·里希特的人生经历改编。 他是德国当代最为著名的视觉艺术家之一。 但影片又并非是一部单纯讲述艺术家生平的传统传记片,而是借由这位特立独行的艺术家的前半生,来反思20世纪的德国历史。 电影从二战时期的纳粹德国开始讲起,一直到战后的东德和西德。 时间从1937年到1966年,横跨三个喧嚣的时代,俨然是一部德国现代社会史。 电影男主角由德国实力派演员汤姆·希林出演,他曾凭借《啊,男孩!》中的精湛演技而获得过有「德国奥斯卡」之称的德国电影奖最佳男主角。 在《无主之作》中,他饰演的是一位不断追求艺术创作自由的前卫艺术家库尔特。 导演用长达三个小时的史诗式叙事,对青年库尔特的坎坷人生进行了细致描绘。 同时也借此还原了—— 一位杰出艺术家的诞生。 0 1 真实的代价 1937年的德国,正处于纳粹的独裁统治下。 极权之下的人们生活在恐惧和压抑中,被迫失去思考的能力,就连艺术创作也被限制。 官方将一切不被认可的现代艺术形式,斥责为“无用、疯狂、放纵”的噱头,毫无技巧可言。 童年的库尔特就成长于这种社会环境下,被动地接受着各种傀儡艺术的教育。 他的父亲曾是一位颇有名望的教师,对纳粹的独裁政治并不认同,但因为现实压力,最终选择违心地加入了纳粹党。 在库尔特的家里,唯一还没有选择随波逐流的人是他的姨妈伊丽莎白(莎斯琪亚·罗森道尔 饰)。 这位姨妈不仅年轻漂亮,而且热爱艺术。 她经常带着自己的侄子库尔特一起,去参观官方不认可的“堕落艺术展”。 她性格奔放且崇尚自由,即使面对当权者也只是假装逢迎。 为了能够听到想要的音符,总是带着侄子到公交车站,聆听公交车的鸣笛声。 回到家中就解放天性,全身赤裸地弹着钢琴,享受着自己所理解的美妙音乐。 甚至,她会用烟灰缸将自己砸得头破血流,只是为了能发出和钢琴一样完美的声音。 如此癫狂的举止和艺术追求,注定了伊丽莎白在那个时代要被当成是“异类”。 于是,她被送进了疯人院。 库尔特的家人本意是想要治好伊丽莎白,可没想到却因此害了她。 当时,纳粹奉行一种荒谬的“种族优化”政策,他们将所有携带遗传疾病的人视为不良基因。 为了保证优生优育,不良基因就必须被消灭。 被诊断患有精神疾病的伊丽莎白也因此被送进毒气室,结束了生命。 而负责诊断这些年轻生命的是当地的一位著名妇科医生卡尔教授(塞巴斯蒂安·科赫 饰)。 原本他用来治病救人的诊疗报告,可如今却成了一页页死刑判决书。 对于童年的小库尔特来说,姨妈伊丽莎白是开启他对艺术的真实感知力的启蒙老师。 她以生命的代价,给年幼的侄子库尔特上了最重要一课: 无论发生什么,都不要看向别处。 永远面对真实,眼前的一切都是美丽的。 0 2 失去的自我 二战结束后,成年的库尔特成为了东德的一所艺术学院的学生。 因为战争,他失去了自己的两个哥哥,曾经的家园也因战火而毁于一旦。 可他从来没有忘却过对艺术自我表达的追求。 然而生活在东德的他,却渐渐地发现—— 无论是独裁的纳粹,还是苏联治下的东德,自由似乎都成为了一种“奢侈品”。 库尔特的教师父亲因为曾经加入过纳粹党,如今找不到工作,只能做一名清洗地板的清洁工人。 最终还是因为承受不了压力,而选择上吊自杀。 库尔特试图将悲伤付诸于艺术创作,可彼时的东德艺术学院,推崇的都是苏联流行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艺术风格。 学生们在校被要求凡事不能着眼于「自我」: 所有的艺术创作,都必须以服务人民与社会为最高原则。 所有人都默默接受了这种不容置疑的趋势,而毕业后的库尔特,也只能当一个刷墙工人。 就在这段时期,库尔特邂逅了一份浪漫的爱情,那是他一生为数不多的美好记忆。 女孩是艺术学院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巧合的是名字也叫伊丽莎白(葆拉·贝尔 饰),而且容貌也和库尔特的姨妈有几分相似。 两人之间感情迅速升温,库尔特也坚信自己找到了真爱。 可他不知道的是—— 这位心爱女友的父亲,正是当年在纳粹德国负责“种族优化”政策的执行者,也就是害死库尔特姨妈的刽子手。 同时,还是一名控制欲极强的父亲,以及优生优育政策的坚定执行者。 为了阻止女儿的恋情,他甚至给女儿做了堕胎手术,导致伊丽莎白之后很难再次怀孕。 但这些困难却并没有阻挠库尔特与伊丽莎白的感情,两人最终还是步入了婚姻。 0 3 自由的艺术 六十年代,东德社会的极权统治越来越严重。 库尔特也不再满足于仅仅只是画一些歌功颂德的红色宣传画,然而库尔特无法从工作中感受到创作的热情。 深感艺术创作受到了钳制的他,想要追求真正的艺术,于是选择逃亡去西德。 1961年,库尔特成功考入了西德著名的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学习。 可进入学校之后,库尔特很快发现,传统的绘画艺术已经不再受到欢迎。 西德社会的艺术家纷纷舍弃传统绘画,转而开始探索不同形式或概念的现代艺术的可能性。 学院里到处是各种怪咖,大家探索着各种各样的奇怪艺术创作形式: 有用土豆搞创作的,有用油脂作画的,有狂割纸的,还有往自己身上泼黑白油漆的…… 但这恰恰是此时的库尔特所需要的—— 在东德没能得到的艺术创作自由,在西德却反倒成了被鼓励的风气。 起初,库尔特也跟随身边的潮流依样画葫芦,把旁人的创作加以改造与变形,变成他自己的作品。 可没想到不仅没能得到认可,反而被批评,教授认为他的作品欠缺真实: 你的作品里,唯独没有“你自己”。 教授的批评,让库尔特开始反思自己的艺术创作。 真正的艺术的创作并非只是炫技,也不是停留在表象的不知所云,它首先要是真诚的,与生命息息相关。 那么,究竟如何在绘画中展现真实? 库尔特回想起他的童年,他战争下的成长经历,那些与他一起生活的人事物。 然后他把这些人与事一一画成作品,并且将他儿时观看世界的方式,呈现在画作上…… 相比导演的前作《窃听风暴》,这部《无主之作》的故事格局,更为宏大。 不仅涉及到了极权统治、冷战反思等大时代背景,同时也涉及了艺术与自由、爱情与人性等深邃命题。 此外,影片在视听技术层面非常优秀。 尤其是影片摄影和配乐都相当考究,每一帧画面都流露着一种神秘而超然的诗意。 作为一部史诗巨制,电影最特别的地方还在于: 通过艺术家的视角来反映时代对人内心所造成的痛苦与创伤。 导演以反戏剧冲突和反高潮的方式,来投射出极权政治对于个体人性的压迫。 导演没有刻意去挖掘那些令人心惊胆颤的残酷细节,而是透过艺术家的双手与画笔,以另一种形式去批判历史的伤痛。 库尔特的艺术创作最初受到时代和政治所裹挟,之后又因为主流思想而束缚,但最终却在醒悟真实与自由之后,让自己的艺术焕发了生命力。 电影与其说是在探讨艺术,倒不如说是在歌颂人类对自由的追求。 主角不断在艺术创作道路上追寻真实的过程,无疑象征着人民对于冲破枷锁奔向自由的渴望。 正如影片中库尔特的教授所说:只有在艺术中,自由才不是幻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