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茵陈蒿汤
1、组成 茵陈、栀子、大黄。
2、用法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3、功用 清热,利湿,退黄。
4、主治 湿热黄疸。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无汗或但头汗出,口渴欲饮,恶心呕吐,腹微满,小便短赤,大便不爽或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滑数有力。
5、方解 本方为治疗湿热黄疸之常用方,《伤寒论》用其治疗瘀热发黄,《金匮要略》以其治疗谷疸。 病因皆缘于邪热入里,与脾湿相合,湿热壅滞中焦所致。湿热壅结,气机受阻,故腹微满、恶心呕吐、大便不爽甚或秘结;无汗而热不得外越,小便不利则湿不得下泄,以致湿热熏蒸肝胆,胆汁外溢,浸渍肌肤,则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湿热内郁,津液不化,则口中渴。 舌苔黄腻,脉沉数为湿热内蕴之征。治宜清热,利湿,退黄。方中重用茵陈为君药,本品苦泄下降,善能清热利湿,为治黄疸要药。臣以栀子清热降火,通利三焦,助茵陈引湿热从小便而去。佐以大黄泻热逐瘀,通利大便,导瘀热从大便而下。
6、加减应用 若湿重于热者,可加茯苓、泽泻、猪苓以利水渗湿;热重于湿者,可加黄柏、龙胆草以清热祛湿;胁痛明显者,可加柴胡、川楝子以疏肝理气。
7、注意事项 本方中大黄为苦寒泻下的药物,因此临床上不适宜久用或者是大量应用。由于大黄含有鞣质,所以患者泻后大部分再次出现便秘,临床应予注意。同时大黄具 有活血化疲的作用,容易引起流产,孕妇应该谨慎使用。
(二)二妙散 1、组成 黄柏、苍术。
2、用法 上二味为末,沸汤,入姜汁调服。现代用法:为散剂,各等分,每次服3-5g,或为丸剂,亦可作汤剂,水煎服。
3、功用 清热燥湿。
4、主治 湿热下注证。筋骨疼痛,或两足痿软,或足膝红肿疼痛,或湿热带下,或下部湿疮、湿疹,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者。
5、方解 本方为治疗湿热下注之基础方。湿热下注,流于下肢,使筋脉弛缓,则两足痿软无力,而成痿证。湿热痹阻筋脉,以致筋骨疼痛、足膝红肿,或为脚气;湿热下注于带脉与前阴,则为带下臭秽或下部湿疮;小便短赤,舌苔黄腻是为湿热之征。治宜清热燥湿。方中黄柏为君,取其苦以燥湿,寒以清热,其性沉降,长于清下焦湿热。臣以苍术,辛散苦燥,长于健脾燥湿。
6、加减应用 湿热痿证,可加豨莶草、木瓜、萆薢等祛湿热,强筋骨;湿热脚气,宜加薏苡仁、木瓜、槟榔等渗湿降浊;下部湿疮、湿疹,可加赤小豆、土茯苓等清湿热,解疮毒。
7、注意事项 对本品及成分过敏者禁用;脾胃虚寒者禁用;阴虚者禁用;寒湿痹阻者(表现为肢体关节冷痛沉重,或肿胀,局部畏寒,皮色不红,触之不热,遇寒痛增,得热痛减)禁用。
(三)连朴饮 1、组成 制厚朴、川连、石菖蒲、制半夏、香豉、焦栀、芦根。
2、用法 水煎温服。
3、功用 清热化湿,理气和中。
4、主治 湿热霍乱。上吐下泻,胸脘痞闷,心烦躁扰,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
5、方解 本方为主治湿热霍乱以呕吐为主之常用方。其证因于湿热蕴伏,清浊相干,属湿热并重之证。湿热中阻,脾胃升降失职,浊气不降则吐,清气不升则泻,气机不畅则胸脘烦闷;湿热下注则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乃湿热内蕴之佐证。治疗当清热化湿,理气和中。 方中黄连清热燥湿,厚朴行气化湿,共为君药。石菖蒲芳香化湿而悦脾,半夏燥湿降逆而和胃,增强君药化湿和胃止呕之力,是为臣药。山栀、豆豉清宣胸脘之郁热;芦根性甘寒质轻,清热和胃,除烦止呕,生津行水,皆为佐药。
6、加减应用 本方主治湿热霍乱以吐为主者,若腹泻重者,可加白扁豆、薏苡仁以渗湿止泻。
7、注意事项 方中半夏反乌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