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格律诗笔记(连载之九) ②小拗与孤平拗救同时并用:例如: 送人东游 荒戍落黄叶,浩 然 离故乡。(小拗、孤平救;“离”一字救两拗) 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小拗救) 何当重相见,樽酒慰离颜。(“重”读chóng,再一次) 温庭筠的《送人东游》为五律仄起仄收式,共八句。其平仄格律是“◎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首联出句的第三字“落”(luò)为仄声字,拗了,系小拗,故对句中的第三字用“离”(lí)平声字来补救;同时,对句中第一字“浩”(hào)为仄声字(必须用平声字),拗了,系孤平拗句,要用第三字(取平声)来拗救,现在第三字“离”(lí)已是平声字,等于已经救了。“离”字起了一字救两拗的作用。这是小拗与孤平拗救同时并用。颈联出句中的第三字“几”(jǐ)字为仄声字,拗了,系小拗,故对句中的第三字用“孤”(gū)平声字来补救。这是小拗救。 又例: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滴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 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竹”为入声字,小拗、孤平救;“沙”一字救两拗)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春耕。(“崦”读yǎn) 苏轼的《新城道中(选一)》为七律平起平收式,共八句。其平仄格律是“⊙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颈联的出句即第五句中的第五字“竹”(zhú)为仄声字(系入声字,应为平声字),拗了,系小拗,故在对句第五字用“沙”(shā)平声字(应为仄声字)来补救;同时,对句中第三字“自”(zì)为仄声字(必须用平声字),拗了,系孤平拗句,要用第五字(取平声)来拗救,现在第五字“沙”(shā)已是平声字,等于已经救了。“沙”字起了一字救两拗的作用。这是小拗与孤平拗救并用。 ③小拗、大拗同时并用:例如: 登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小拗、大拗并用;“登”一字救两拗)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李商隐的《登乐游原》为五绝仄起仄收式,共四句。其平仄格律是“◎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首联的出句第三字“意”(yì)为仄声字,拗了,系小拗,故对句的第三字用“登”(dēng)平声字来补救;又同联出句中的第四字“不”(bù)为仄声字,拗了,系大拗,故对句的第三字用“登”(dēng)已经是平声字,等于已经救了。“登”字起了一字救两拗的作用。这是小拗、大拗双救并用。 ④小拗、大拗、孤平拗救同时并用:例如: 致此自 僻远,又非珠玉装。(小拗、大拗、孤平救;“珠”一字救三拗) 如何有奇怪,每夜吐光芒。 虎气必腾上,龙身宁久藏。(小拗救) 风尘苦未息,持汝奉明王。 杜甫的《蕃剑》为五律仄起仄收式,共八句。其平仄格律是“◎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首联出句中的第三字“自”(zì)为仄声字,拗了,系小拗,故对句中的第三字用“珠”(zhū)平声字来补救;又首联出句中的第四字“僻”(pì)为仄声字,拗了,系大拗,故对句中的第三字用“珠”(zhū)平声字来补救;同时,对句中第一字“又”(yòu)为仄声字(必须用平声字),拗了,系孤平拗句,要用同句中第三字(取平声)来拗救,现在第三字“珠”(zhū)已是平声字,等于已经救了。“珠”字起了一字救三拗的作用。这是小拗、大拗与孤平拗救并用。颈联出句中的第三字“必”(bì)字为仄声字,拗了,系小拗,故对句中的第三字用“宁”(níng)平声字来补救。这是小拗救。 注:首联出句“致此自僻远”为连续5个仄声字,这是少见的,但经过拗救是允许的。 说明:唐人善用拗救的格律,故唐诗中拗救的情况相当常见。宋代以后,除苏轼、陆游几个大家外,就很罕见了。我们了解拗救的目的,就是在学格律诗的时候,不要认为变格诗不符合绝句和律诗的平仄格律,我们就弃用它。拗救和变格,都是格律诗不可缺少的部分,决不是可有可无的。研究诗词格律的权威——北大王力教授有一个比喻很好,他说:“诗律必须兼谈拗救,这等于法律上的‘但书’:‘但书’应认为是法律的一部分,并非法律以外的东西。”他又说:“拗而能救,就不是病。” 总结: 拗救和变格共有8种情况,本句自救两种(孤平及特拗句,不算特型句式的自救)、对句相救无孤平拗救的三种(大拗,小拗,大拗与小拗同时并救,不算同位相救)、对句相救有孤平拗救的三种(孤平与大拗,孤平与小拗,孤平与大拗、小拗同时并救)。以五言为例如下所示(七言可类推): ——孤平拗救: 原平仄为:平平仄仄平(首字不带圈) 拗救为: ——特拗句及其自救(仅限于尾联出句) 原平仄为:平平平仄仄(尾联出句) 拗救为: ——大拗必救(对句救出句,无孤平拗救) 原平仄为: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拗救为: ——小拗可救可不救(对句救出句,无孤平拗救) 原平仄为: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拗救为: ——大拗、小拗同时并救(对句救出句,无孤平拗救) 原平仄为: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拗救为: ——孤平与大拗同时并救(对句救出句并自救,有孤平拗救) 原平仄为: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拗救为: ——孤平与小拗同时并救(对句救出句并自救,有孤平拗救) 原平仄为: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拗救为: ——孤平与大拗、小拗同时并救(对句救出句并自救,有孤平拗救) 原平仄为: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拗救为:仄仄仄 仄仄,仄平平仄平(出句三、四拗、对句首拗,对句三同时救) 这样一来,五言(七言类推)除基本格式的四种情况外,在以下五种情况下也可成诗: 现举一些拗救的例子来看: ——“北风江上寒”(孟浩然《早春有寒》)此句为五言“平平仄仄平”句型(押韵句)。第一字“北”为仄声,为避免孤平,第三字选平声的“江”字来救。 ——“未到晓钟犹是春”(贾岛《三月晦日送春》)此句为七言“◎仄平平仄仄平”句型(押韵句)。第三字“晓”(xiǎo)为仄声(应为平声字),拗了;故用本句中第五字“犹”(yóu)作为救,也就没有毛病了。这叫“孤平拗救”。 ——“谁能共公子,薄暮欲俱还”(杜甫《奉陪郑驸马韦曲》)诗中的“谁能共公子”一句,其平仄格律为“⊙平平仄仄”。句中的第四字“公”(gōng)为平声字,拗了,故第三字用“共”(gòng)仄声字来补救。这叫四拗三救。这种“特拗”句式,多数用于尾联的出句。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杜甫《咏怀古迹》)此联的平仄格律为“◎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出句第六字“胡”(hú)应仄而平,故用第五字“作”(zuò)应平而仄来补救。这叫六拗五救。这也是“特拗”句式,用于尾联的出句。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李白《赠孟浩然》)此联为五律仄起仄收式的首联,其平仄格律为“◎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出句中的第三字“孟”(mèng)应平而仄,拗了,系小拗,用对句中的第三字该仄而平的“天”(tiān)字去救。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温庭筠《送人东归》)此联为五律仄起仄收式的首联,其平仄格律为“◎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出句中的第三字“落”(luò)应平而仄,拗了,系小拗,用对句中的第三字该仄而平的“离”(lí)字去救。又对句第一字“浩”(hào)应平而仄,犯孤平,故第三字选平声“离”(lí)字来救。这叫做孤平拗救。这一联的出句和对句,既是本句自救,又相互而救,叫做“孤平与小拗同时并救”。对句的“离”字起了一字双救的作用。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白居易《放言》其一)此句为七律平起平收式的颈联,其平仄格律为“⊙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出句第一字“草”(cǎo)应平而仄,第三字“有”(yǒu)应仄而平。按格律并不构成拗句,用不着去救。诗人有意无意这样作,纯属“锦上添花”之举(这叫“特型句式”的自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