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习格律诗笔记(连载之十八)

 江山携手 2019-04-10

学习格律诗笔记(连载之十八)

学习格律诗笔记(连载之十八)

七、格律诗的修辞手段

修辞手段是修辞语言的技巧,运用得好它能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了解并掌握古人诗词的修辞手段,不仅对准确理解古诗词有帮助,而且也能从中学习一些修辞技巧。

  (一)互文                                            

互文,顾名思义就是诗文互相补充的意思。古代作家为了增强诗文某种表达效果,把本应该合在一起说的话临时拆开,使同句和相邻句中所用的词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理解时又应该合在一起的一种修辞方法。互文修辞的运用能收到笔墨经济、以少胜多、表意委婉、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互文通常有以下几种类型:

1、单句互文。所谓单句互文,就是指在同一句子中前后两个词语在意义上交错渗透、相互补充。如王昌龄《出塞》中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从字面理解,这句诗是“秦时明月照耀汉时关塞”之意。实际上,应该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关塞”。再如杜牧《泊秦淮》中的“烟笼寒水月笼沙”,也应理解为“烟笼寒水月,烟笼寒水沙”。又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主人下马客在船”,同样应理解为“主人客人下马,主人客人在船上”。

2、对句互文。就是指下句含有上句已经出现的词,或上句含有下句将要出现的词。对句与出句的意义相互补充。依据上下两句的关系,对句互文又可分为近义式和反义式。近义式对句互文如《木兰诗》中的“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这两句的意思是“当着窗户,对着镜子,梳理云一样的秀发;当着窗户,对着镜子,把黄花帖在脸上。”再如刘禹锡《乌衣巷》中的“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宋)赵师秀《约客》中的“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也都是近义式对句互文。反义式对句互文如杜甫《客至》中的“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从字面上看,前后两句对举(对仗且平举),但在意义上两句都话外有音,而且是正反结合。即“花径不曾缘客扫,今始为君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不曾缘客开。”此种互文句用词更为简约而含义更为丰富。

3、隔句互文。就是指两句之间,有其它句子相隔的互文句式。如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十日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这里的“十日休假”和“千里逢迎”是隔句,“胜友如云”和“高朋满座”是互文。意思是“胜友、高朋如云,胜友、高朋满座”。

(二)倒装

在正常情况下,句子的各种成分,哪个在前,哪个在后,是有一定顺序的。但是,古代诗词有不少特殊的句型,其各种成分的顺序变换,是多种多样的。

谓语的前置,是古代诗词的一个突出的语法特点。本笔记的“句子成分的顺序变换”中提到刘长卿《逢雪》中的“风雪夜归人”,“归人”实为“人归”,谓语前置在主语前。在有的诗词中,谓语前置并未置于主语前,而仅仅同状语变换了一下顺序。如贾岛《题李凝幽居》中的“僧敲月下门”,是“僧在月下敲门”的意思。谓语动词倒置在状语前面了。

除了按句子成分来鉴别句子是否倒装外,还可按诗句中的单字、词语、句子来分析有无倒装情况。

1、单字倒装。有些复音词,如名词“衣裳”、动词“往还”、方位词“东西”等,两字的顺序已成习惯,但由于迁就韵和平仄的缘故,在不影响原意的情况下,有些诗词便将两字的顺序颠倒了。古诗中这种情况很多,如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中的“寂寂人定初”。“定初”是“初定”的倒置。唐诗中也有这种情况,如杜甫《出郭相访》中的“还往莫辞遥”(“还往”应为“往还”);《所思》中的“徒劳望牛斗(“牛斗”是星宿“斗牛”两字的倒字)”。再如白居易《自河南经乱》中的“弟兄羁旅各西东”(“西东”应为“东西”);《寄献裴令公》中的“美景从游遨”(“游遨”应为“遨游”)。

2、词语倒装。词语倒装的原因,除了迁就韵和平仄外,还决定于强调什么。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因强调“城阙”、“风烟”将其前置,而“三秦”、“五津”后置了,形成词语倒装。再如王维《山居秋螟》中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因强调先闻(听到)、见(看见)的“竹喧”和“莲动”而将其前置。又如杜甫《秋兴八首(其八)》中的“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中的“香稻”、“碧梧”贴合诗题《秋兴》而将其前置。如此倒装,虽在修辞方面有不足之处,但也要了解。因为古代诗人很欣赏这些,并写了不少类似的诗句,若不了解,就不能理解诗意甚至可能产生误会。

3、句子倒装。有的句子倒装很明显,将后来的事置前,而将前事置后。如温庭筠《苏武庙》中的“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先说苏武从匈奴回来,后说苏武去匈奴。有的倒装,只有经过具体分析才能辨别出来。如杨万里的《过石磨岭》:“翠带千鐶(环)束翠峦,青梯万级搭青天。长淮见说田生棘,此地都将岭作田。”前两句描述的是山上梯田的情况,最后一句作为概括。但此句在诗中却倒装了,应将此句前置,与前两句相接。又第三句还有词语倒装,应是“见说长淮田生棘”(听人说淮河一带的田都生荆棘了)。

(三)借代

    什么是借代?就是人、物和事的名称,不直接说出来,而是用另一个名称代替。古诗词中,经常运用借代这种修辞手段。读古诗词,遇到借代的诗句,不能直解,要考虑其借代的是什么?否则,容易产生误解。

1、有关人的名称的借代。某阶级、阶层、集团的人,都各有其特征。有的诗词,便以特征代称某人。如杜甫《赠韦左丞》中的“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纨绔”是贵少爷穿的,此处借代作“贵少爷”;“儒冠”是读书人戴的,此处借代作“读书人”。再如李商隐《隋宫》中的“玉玺不缘归日角”,“日角”指的是唐高祖李渊,因他的额角隆起如日,故用“日角”借代,这就比较费解。又如王昌龄《从军行》第五首中的“已报生擒吐谷浑”,“吐谷浑”本是西域国名,这里借代作人名(指敌军首领)。

2、有关物的名称的借代。在古诗词中,一些植物,如桃、柳、梅等,有用“红雨”、“章台”、“驿使”等借代;天上的日月,地上的山水,其名称也有借代的,如用“望舒”指月;人的饮食,用的器物,有时也用另外的名称借代,如以“杜康”借代酒。以上借代已成定式。有的诗词,是根据具体情况来考虑借代的,读起来颇有新颖之感。如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中的“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前后用“绿”和“青”两种颜色,分别借代“长着绿色庄稼的田地”和“青翠的山色”。有的用某物的部分名称借代它的整体名称。如温庭筠《望江南》中的“过尽千帆皆不是”,“帆”是船的一部分,这里借代为船的整体。还有的诗词,用某物的名称,但不是指这一物,而是借代由这一物所产生的东西。如陶渊明《归园田居》第三首中的“带月荷锄归”,这里的“月”不是指“月亮”本身,而是指月发出的“光”。

3、有关事的名称的借代。有些事的名称是抽象的,但由另一名称来借代就具体了,这另一名称往往是做事的工具。如“笔墨”是写诗文的工具,而陆游《谢徐志义》中的“笔墨极奇峭”,“笔墨”就用来借代诗文了。再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举酒欲饮无管弦”,“管弦”便用来借代音乐了。又如“战争”这一名称很抽象,于是便用同战争有关的具体器物的名称来借代。白居易《自河南经乱》中的“田园寥落干戈后”,其中“干戈”是借代战争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