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随着医疗器械需求进一步增加,相关国家政策进一步完善,医疗器械行业持续在政策红利中保持快速发展态势。 随着国产耗材三巨头——威高、乐普、微创2018年财报相继出炉,其业绩如何?医趋势带你一探究竟。 2018年, 国产耗材三巨头排名不变,威高第一、乐普第二、微创第三。而作为耗材型企业的一大亮点,三巨头的毛利率都超过了60%。更重要的是,三家增长率均超过40%。 威高集团:以88亿元的营收遥遥领先,通过并购增长率高达40%,继续稳坐国产耗材霸主之位,国际市场影响力剧增。 乐普医疗:营收64亿元,增长高达40%,2018年是乐普年度营收保持高增长的第6年,也是三巨头中唯一一家不依赖并购就获得高增长的企业。其自2014年以来布局的以医疗器械、药品、医疗服务和新型医疗业态四位一体的心血管疾病全生态产业链平台模式显然非常成功。 微创医疗:营收增长率最高,达50.7%;也是三巨头中在研发投入最高的企业,且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已经高于国内市场。
▲国产耗材三巨头2018财年数据 备注:上表中微创医疗数据按照实时汇率计算,1美元=6.7079元。财报中,微创医疗总营收669.490百万美元,毛利470.016百万美元,净利润18.381百万美元,销售成本199.474百万美元,研发费用104.814百万美元。 整体营收 2018年,威高集团是国内耗材企业中名副其实的巨无霸,总营收88亿元,受54亿收购美国爱琅医疗的影响,同比+40%。 毛利率受产品结构变化影响,由2017年的63.5%下降到61.2%。 业务营收分析 2018年初,威高集团对产品战略进行了重新规划,由以往的三大业务(一次性使用耗材、骨科、其他),划分为五大经营分部——医疗器械、骨科、介入(爱琅)、药品包装、血液管理。其中,医疗器械包含临床护理、创伤管理、医学检验、麻醉及手术相关产品。 集团战略由以往的多品种战略上升为提供各专业领域系统化整体解决方案的全面服务策略。 ▲威高集团架构调整前后对比 ▲威高2018年业务营收数据 ▲威高2018年业务营收占比 医疗器械:营收38.92亿元,占总营收的55%,同比+15%。医疗器械是业务调整后,威高最大的业务板块。
*临床护理业务包括输液、注射、穿刺等血管输液器械及非血管输液器械、临床特定用 途的一次性使用各种套装 介入:营收14.44亿元,占总营收16%,同比+868.6%,主要是由收购的美国爱琅医疗贡献。介入分为肿瘤介入、血管介入、影像介入。介入产品营收主要由爱琅医疗贡献,威高计划将利用资源扩大爱琅产品在中国市场的销售。 骨科:营收11.81亿元,占总营收13%,同比+35.6%,通过进一步巩固在脊柱领域的市场地位、加大关节产品市场推广,以及渠道下沉、搭建物流平台等措施,较好的拉动销售增长。 药品包装:营收9.56亿元,占总营收11%,同比+32.9%, 仍保持强劲增长势头。预充式注射器进一步扩大在生物制药包装领域的市场影响力,冲管注射器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血液管理:营收4.02亿元,占总营收5%,同比+14.1%。 总的来说,尽管收购带给了威高更大的增长,但威高原本的业务的增长态势也非常猛烈,这得益于威高将其营销资源重点聚焦于核心医疗市场客户的开发与维护。 区域分析 ▲威高区域营收数据 中国市场:仍是威高的第一大市场,同比+20%。但由于对美国爱琅的收购,中国市场营收占比下滑至81%(2017年高达95%);其中
海外市场:正如去年所预料的,威高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正在扩增,19%的营收来自海外,涨势猛烈,同比+393.0%。
研发分析 2018年,威高研发投入3.1亿元(2017年2.7亿元),在总营收中的占比是三家中最低的,由4.4%下降至3.5%。 ▲2018年威高各部门员工人数
整体营收 乐普医疗的战略核心是为心血管患者提供全方位服务。 2018年,乐普继续保持高增长态势,营收63.6亿元,同比+40.08%。其高增长已经连续保持了6年,且近三年来增长率逐年增加(2013-2016年的营收增长分别为+28.28%,+28.03%,+23.11% ,+25.26%,+30.85%)。 毛利率持续增长至为72.45%。三家中唯一一家毛利率增长的企业。 ▲乐普医疗2018年产品营收数据 业务营收分析 自2014年以来,乐普医疗通过一系列内生性及外延性发展,构建了以医疗器械、药品、医疗服务和新型医疗业态(策略性业务)四位一体的心血管疾病全生态产业链平台。 ▲乐普医疗业务架构图 * 新型医疗业态,原本名称为“策略性业务” ▲2018年乐普医疗业务数据 医疗器械:2018年营收29.07亿元,同比+5.31%,占总营收46%。让位于药品业务,成为乐普第二大业务。其中,
药品:贡献总营收的50%,同比增长高达82%。乐普借助“医疗机构+药店OTC+第三终端”的药品营销平台形成心血管药品集成竞争优势。其中,乐普进入集采的心血管制剂氯吡格雷营收11.80亿元,同比+73.49%。 区域分析 ▲2018年乐普医疗区域营收数据 中国市场:乐普第一大市场,贡献的营收占比与去年持平,恒定保持在91.31%,同比+42.82%。 国际市场:仅占8.69%的营收,2018年成功止跌回升,同比+11.25%。但相较于另外两家,国际上的影响力相对下滑。 研发分析 ▲2018年乐普医疗研发相关数据 2018年,乐普医疗的研发人员数量继续大幅度增加,新增518名,同比+41%; 研发投资金额为3.8亿元,同比增长+60.24%,主要用于加快AI及相关智慧医疗产品如能 AI 芯片 AI-DSA、AI-CT 等影像诊断设备等的研发、推进药品研发、实施药品质量一致性评价。在总营收的占比上升至7.42%。 研发投入带来回报:
这些将成为乐普2019年营收的增长动力。 未来发展 乐普医疗心血管产业平台已初步建立,2019年,乐普主要精力将
整体营收 2018年,微创医疗营收6.69亿美元(44.9亿元),同比+50.7%,是三巨头中增速最高的企业。主要受LivaNova旗下心律管理业务收购完成以及心血管介入产品的强劲增长驱动。 毛利率略微下降,由2017年的71.7%下滑至2018年度的70.2%。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三家的净利率都有下滑,但微创原本净利率就不高,此次下滑至2.7%。与威高(17%)、乐普(20%)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 业务营收分析 2018年,由于完成了对于LivaNova旗下心律管理业务的收购,微创的业务框架中新增了心率管理业务;与此同时,微创在2017年终止了对于上海微创生命科技公司的控股权益,转为联营,因此,架构上,微创正在逐步退出糖尿病及内分泌医疗器械业务。 ▲微创医疗业务架构图 ▲2018年微创医疗业务数据 业务架构调整之后,各业务板块占比发生变化。 骨科医疗器械:贡献总营收的35.3%,仍是微创第一大业务。营收2.36亿美元,同比+5.2%。主要由中国市场的增长所驱动(排除汇率影响后,+32.8%),同时美国是微创骨科第一大市场,贡献了骨科营收的42%。 心血管介入产品:贡献总营收的30.3%,营收2.03亿美元,同比+24.2%。增长驱动来源于Firehawk冠脉雷帕霉素靶向洗脱支架引入更多中国其全球医院,Firehawk的营收增长+40.9%(排除外汇影响)。 心率管理业务产品:贡献总营收的23.7%,营收1.58亿美元,同比暴增+6644.8%。由完成LivaNova旗下心律管理业务的收购所驱动。 大动脉及外周介入产品:贡献总营收的5.2%,营收3.50亿美元,同比+41.1%。是除并购影响外增长最高的业务。主要由Hercules Low Profile胸主动脉覆膜支架及输送系统获得市场认可,新产品——全球首个分支型主动脉覆膜支架Castor的上市,以及中国二三线市场的开拓所推动。 神经介入产品:贡献总营收的2.7%,仍保持高速增长,同比+36.4%。主要由头内支架系统APOLLO、国内首个上市的血流导向装置Tubridge上市推动。 电生理医疗器械:贡献总营收的1.9%,同比+34.8%。得益于新产品三维心肌电生理标测系统Columbus、冷盐水灌注射频消融导管FireMagic销量迅速增长。 外科医疗器械:贡献总营收的0.9%,止跌回升,增幅+7.8%。 糖尿病及内分泌医疗器械:受业务重组影响,退出运营。 区域分析 ▲2018年微创医疗区域营收数据 中国市场:是微创医疗第一大市场,贡献了总营收的42%,也是三家耗材巨头中唯一一家中国市场营收低于国际市场的。 国际市场:微创的国际化布局显然非常成功。2018年,国际市场营收占比再次上升,由去年的51%上涨至58%。其中,欧洲以1.10亿美元的营收,超越北美洲,成为除中国外最大市场。 研发分析 三巨头中,微创医疗以注重研发闻名。2018年,微创医疗的研发费用同比上涨80.2%,至1.048亿美元,占总营收的15.7%,远超威高和乐普。 同时,微创在2018年共有10款产品获得NMPA注册证,3款产品进入绿色通道。 未来发展 通过并购业绩大幅上涨的微创,是否能在2019年超越乐普,成为本土耗材领域第二? 微创在财报中表示,“会继续通过自主研发、合并以及收购等方式将本集团做大做强”。也就是说,2019年微创也有再次进行并购的可能。 与此同时,微创计划进行分拆。2019年4月3日,微创医疗公告表示,将分拆心脉医疗科技,并将其股份于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独立上市。据悉,心脉医疗科技于2012年8月成立,成为微创医疗大动脉及外周血管介入产品业务控股公司。 2019年,国家药品集采政策推广、高值医用耗材可能的政府谈判降或集采等政策影响,给器械、药品销售工作带来的巨大压力。而本土企业在国际上的并购、产品上市,则标志着中国医疗耗材企业逐步从跟随到领跑的跨越。已有的及潜在的并购,更是让这个领域排名充满变数。 未来,三巨头谁能更胜一筹? |
|
来自: 昵称nujb1wWk > 《产品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