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到这个训练很重要,是因为最近找孩子试听《富爸爸穷爸爸少儿财商启蒙书》的音频,发现不同孩子听的能力,在三岁左右,差距已经可以非常大。而在六六上小学后,和老师们沟通,发现学生非常集中的问题,就是听课时走神等问题。 因为对学龄前的孩子,家长容易忽视对“听”的训练,孩子如果能自己安静地玩玩具、画画,就会被认为专注力很好了,但其实学龄前孩子挺容易进入“听而不闻”的状态。 专注力是一个多感官的概念,不仅看东西要有目标、要专注,听人说话也一样。一个不习惯“听”的孩子,到了上小学,突然要他整个一节课40多分钟都认真听讲、不开小差,还要听清、听全、听懂,真挺难的。所以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经常会有没听清老师布置了哪些作业的事儿。 能认真听,也是一种学习能力和态度,是需要花时间、花精力培养的。对这个,大家也知道我一向的主张就是:从小练、玩中学。今天就分享一些训练孩子聆听能力的小游戏,不同年龄的宝宝,可以根据需求选择和调整难度。 有目标的听 有一个有趣的心理测验:
为什么这些著名的心理学家有这么高的错误率?因为在这件事发生的时候,他们没有明确的注意对象。 前段时间,咱们分享了一篇《别人发呆的排队、坐车时间,你可以这样培养孩子的“学霸大脑”》,里面介绍了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概念。当我们有明确的注意对象时,可以把无意注意转换成有意注意,这是集中注意力一个重要的方法。 那么训练听的能力也是一样。下面这几个游戏,可以让孩子习惯有目标的听,帮助孩子将来不断集中注意力听老师讲课。 听声辨物 准备一些玻璃杯、碗、小鼓、纸盒子、笛子等等能发声的东西,让宝宝坐在身边,取出其中的两样,比如说杯子和小鼓。 跟宝宝说:“听!”,然后分别敲击杯子和小鼓。每次敲击的时候,都可以强调“听”这个动作,告诉孩子“这些声音是不一样的”。 让宝宝转过身去,敲击其中的一样东西,让他根据声音猜一猜你敲的是什么。 对于大点的孩子,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增加难度:一种是增加物品的数量,一种是提高声音的相似度,比如说把豆子、花生、石头装进塑料瓶里摇一摇,让孩子来分辨声音的来源。 手指猎人 让孩子把手掌张开,家长把一根手指轻轻放在孩子的手掌上。 念一首童谣,跟孩子约定,听到某个词的时候,孩子要迅速抓住家长的手指。家长可以故意把手指抽出来逃跑,增加难度和趣味性。 比如念童谣:“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不在家,打到小松鼠,松鼠有几只,让我数一数,一二三四五”,可以和孩子约定,听到动物的名字就可以抓捕手指。 哪个数字漏了? 家长数一串数字,让孩子仔细听听,哪个数字数漏了? 比如从1数到10,家长可以说“1、2、4、5、6、8、10”,看孩子能不能找出数漏的“3、7、9”。 听-理解-记忆 “听”的目的,就是要听懂,并且记住,“听-理解-记忆”这个过程的重要性就不用多解释了。有些孩子听讲的时候,老师说的话听到了,但是没有理解。等大脑理解了这一句,老师已经说到下一句了。这就是大脑没有养成解码语言的习惯。下面的这几个游戏,就可以对此进行训练。 听指挥夹弹珠 准备勺子或者筷子、小碗,以及五颜六色的弹珠。 给孩子指令:“把2个黑色弹珠和1个红色弹珠夹进小碗里。” 这可以有效地让孩子练习听指令、理解指令、记住并执行的能力。 当然,筷子夹小球难度太大的话,道具完全可以变成毛球、积木、钓鱼玩具等等,指令的难度也可以不断升级。 悄悄话 把一个玩具藏在房间里的某个地方,然后跟孩子轻轻说一句“悄悄话”: “你的小熊在卧室衣柜的第二个抽屉里。” 或者“小鸭子在浴室澡盆旁边一个黄色的物体下面。” 看看孩子能不能理解并记住你说的话,把东西顺利地找出来。 一心两用 一心两用的能力,在上学之后可挺重要的。孩子会经常需要多任务同时处理,比如一边听讲一边记笔记,老师的话不能听漏了,笔记也不能记错了。这种能力有个专业的名词,叫“注意力的分配”。 来试试这个游戏: 孩子一边垒积木,一边问孩子一些不相干的问题,问题可以跳跃性比较大。 “你几岁了?” “今天星期几?” “爷爷的名字叫什么?” “2加2等于几?” 孩子回答问题的同时,手中的动作不能停,还要注意积木不能倒了。 对于大点的孩子,可以把垒积木换成更难更精细的活动,比如做算术题。 孩子的专注力也是一种学习习惯,是需要时间养成的,而且比学习某一门知识需要的时间更长。从长远来看,是这些学习习惯,决定了孩子的成绩。 所有这些专注力训练游戏是有一些功利。虽然现在大家都提倡“不功利”的养育,但我理解的不功利,不是“不作为”,而是不给孩子施加太多的压力和评价,让孩子在游戏中轻松快乐的学习。这也是为了孩子和家长将来都可以更轻松。不然等孩子上学后,每天吼孩子吼到劈叉,真不是什么美妙的经历。六六在进入小学后发现听讲走神的问题,我就是用带她玩这些游戏训练听的能力的,平时家人陪伴时都会这么玩,几个月下来老师们都说进步还是挺明显的。 另外我还想说的是,要让孩子愿意“听”,做家长的要管住自己不要太唠叨,一些要求和规则,简单明了地说一遍就好。即使孩子做错了,就事论事表达清楚自己的态度,不要不停地念念念,否则孩子会关闭自己的耳朵,自动过滤家长说的话,也不利于聆听习惯的养成。 |
|
来自: 昵称44943940 > 《陪宝贝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