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异常凝血酶原(DCP,又称PIVKA

 黄秀诚和黄嘉怡 2019-04-10

异常凝血酶原(DCP,又称PIVKA-II),肝癌诊断又一利器

搜狐网

2018-01-04 09:51

异常凝血酶原(DCP)是维生素K缺乏或拮抗剂-II诱导的蛋白质(Protein Induced by Vitamin K Absence or Antagonist-II),又称PIVKA-II,可出现于维生素K缺乏或肝细胞肝癌(HCC)患者的血清中。

有研究表明,除HCC之外肝病患者的血清DCP水平轻度升高,但HCC患者的血清DCP水平却显著升高。采用DCP>40 ng/ml的界值诊断HCC,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48.16%和95.93%,综合准确度高达71.63%。HCC患者血清中DCP的阳性率为55%,高于AFP 45% 的阳性率,DCP与AFP并无相关性,二者对诊断HCC具有互补性,联合二者用于辅助诊断HCC,灵敏度可提高至71%。

HCC患者血清AFP和DCP均可用于监测HCC的治疗效果及预测肿瘤复发的风险。但DCP阳性的患者肝内转移、门静脉侵袭和肝静脉瘤血栓形成以及包膜浸润的发生率较高,其水平>90 ng/ml是微血管侵袭的独立预测指标,提示患者预后较差。DCP血清半衰期约40~72小时,比AFP短3~5天,能更及时反映HCC的疗效。

随访HCC患者治疗后AFP和DCP水平,发现治疗后DCP水平恢复正常组其5年及长期生存率比异常组明显提高,与监测AFP水平变化相比,DCP用于预测患者预后的价值更高。另有研究表明,经外科手术切除等治疗后,DCP水平降低并维持低水平者HCC复发风险显著降低,其对于HCC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显著高于AFP。在肝脏移植的HCC患者中,移植前DCP水平低的患者,HCC复发的比例低,患者存活率较高。

目前,中国和国外的指南已把DCP列为肝癌检测极其重要的指标。《亚太肝病学会》、《日本肝病学会》均已将DCP写入指南中,推荐用于高危人群的筛查、肝癌的辅助诊断、监测治疗效果、作为预后和复发的预测工具。根据日本HCC临床实践指南的推荐,对于慢性HBV、HCV感染或肝硬化患者等HCC高风险人群,建议应用肝脏超声检查、AFP、AFP-L3和DCP水平检测进行HCC的监测,每6个月复查一次;对于HBV或HCV肝硬化患者等极高风险人群,则应将间隔缩短为每3~4个月。中国最新《慢性乙肝防治指南》2015年版中,推荐使用DCP作为诊断HCC的重要指标,可与AFP互为补充提高HCC的早期诊断率。Parameter、APASL和JSH等权威指南及共识都推荐DCP作为HCC筛查及诊断特异性血清标志物,其未来的临床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