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与七位“00”后的对话

 东东东gd 2019-04-10

晚上,因为参与读书分享会活动,在现场偶遇了七位一起从苏州赶来的“00”后学生,出于对同一个话题“中华文化”的关注,我和他们被分在了同一个活动小组,于是就有了一次长达两个小时的漫谈,说是漫谈,其实更像是一次非正式的访谈。

不过这个活动,非常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针对小组内大家都非常感兴趣的话题,可以轮流相互提问,如此就可以加强思想的碰撞和交流。

我问:同学们,为何会赶这么远的路来参加这样一个活动?

他们回答说:“因为这次读书分享会上,有一本他们都非常喜欢的书,而且在这个读书分享会上,会有其他也喜欢这本书,并且深度阅读过这本书的人,在一起分享,所以就决定来了。”

他们问:“那叔叔,你为什么会来参加这个活动呢?”

听到,他们称呼我为叔叔,我心里还些许的抵触,说实话,面对这些学生,我正在努力把心境调回到二十年前,但一声叔叔,让我放弃了努力,就做当下的自己吧。

我回答说:“我和你一样,也不一样,我之所以来,更多是想看看,我所喜欢的书,都还有什么样的人也在喜欢着,我想和这样的一些人交朋友。”

他们问:“当你看到,我们这群学生和你喜欢同样的书的时候,不知道,你是怎么想的,又或者说,在没有遇到之前,你是如何期待的?”

我不得不佩服,00后孩子的直接,这样的问题,换作是我,可能不大会问出来,即便心里很想问。但我又不得不承认,他们这个问题,问的很好,这意思不是说我能够很好的回答,又或者这个问题有什么特殊的价值。而是说,这个问题,可以让我们彼此更坦诚。

我回答说:“说实话,我并没有太多想法,但些许的期待还是有的,我想至少其中有些女性,但没想,你们七位全是男的。”

我的回答,惹得他们哈哈大笑起来,他们或许从中感觉到了我的幽默,又或者从中感觉到了我的真实。

我问:“你们七个人是如何走到一起的,从我的观察来看,你们应该彼此也不算是太熟悉的。”

他们回答说:“先回答你的问题,我们是如何走到一起的。我们七个人,既不是同一个班级,也不是同一个学校的,之所以能够走到一起,是因为,我们都喜欢中华文化,经常会去听一些课程,然后一个一个就认识了,然后就建了一个群。好了,问题回答结束了,现在问你一个问题,你是怎么知道,我们彼此不太熟悉的。”

我回答说:“或许,你们不认可这个判断,但我感觉的是,你们可能只对对方的文学爱好比较了解,其他的未必就熟悉。”

他们问:“其他的是指什么,比如呢。”

我回答说:“比如,除了对中华文化的爱好,其他还有什么爱好,是喜欢打篮球,还是踢足球,是喜欢游泳,还是爬山,是单身,还是谈恋爱了,读什么专业,家是哪里的等等。”

他们问:“我们想知道,你是如何判断的。”

我回答说:“好吧,说心里话,猜的。但也不是凭空猜的,最为主要的一个根据,就是刚才分组的时候,当我们被分在一个小组后,你们一个同学去喊其他人的时候,我感觉他没有喊出你们的名字,只是哎、哎、哎的喊,我觉得,这个时候,如果熟悉名字的话,应该是喊名字是最下意识的反应。”

说实话,这个问题,我真的只是随便一说,而且猜的理由也很勉强,真没有想到,他们还挺在意,就在交流的过程中,他们的群主让所有其他人,在群里面将名字都改成实名。

我刚准备提问,他们就说,今天由他们主问,我主答。我说,请给个理由先。他们说,因为他们人多,举手表决也是这个结果。00后的厉害,让我开了眼界。

他们问:“你如何看待,现在社会上对00后的整体评价?”

我问:“现在社会上对00后,有什么整体评价吗?”

他们回答说:“网上都说,70后嘲笑80后是“垮掉的一代”,80后看不上90后“非主流”,90后眼里的00后是“脑残、二次元”。”

我问:“你们00后的人,是如何看待这个评价的?”

他们回答说:“其实,这么评价我们,是因为我们的世界,你们不懂。”

这是一个颇具代表性的00后话语,听了后,我哦了一声,然后继续问:“你们的世界,我们怎么就不懂了。”

有人正准备回答的时候,突然其中一个人喊了一声:“小伙伴们,不对呀,说好的,是我们主问的,怎么,又被他绕进去了,我们一直都在回答呢,我们是不是真的脑残呢?”

这么一说,我也就不好意思了,我说:“好吧,你们问吧,我回答。”

他们问:“还是那个问题,你是如何看待社会上对00后的整体评价的?”

我说:“我之所以问你们这些问题,是因为,我根本不知道,社会上是如何整体评价你们的。我工作的时候,你们还没有出生,你们出生后,我一直在忙于生计,四处奔波,如今你们长大了,要离开校园,步入社会走近我们的生活了,可我又要忙于自己的孩子了。所以,自始至终,我都没有与你们产生过什么交集,也几乎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你们。所以,我觉得吧,这个社会上,对你们的整体评价,应该是这样几类人的评价,一是你们的父母,二是你们的老师,三是你们的90末学长,四是你们自己,除此之外,别人真的没工夫去评价你们。”

我说完,就看见小伙子们,似乎一下子沉思了起来,为了改变这个氛围,我说:“今天,咱们可是参加读书会活动的,别浪费了大好时间,你们要是没什么问的,我就要问了。”

“别、别、别,我们还没问呢,马上就问了,你休息一下,我们商量一下。”他们说。

00后的行事风格,确实出乎我的意料,他们的团队意识似乎比我预想的还要强,似乎有一种要把我战胜,问倒后取得胜利的团队荣誉感,在他们几个人当中滋长着。

没一会儿,他们就开始发问了,而发问的第一个问题,就让我后背有些发凉。

他们问:“我们今天玩的不是真心话,大冒险,但回答必须真实、真诚、真心,你能不能做到?”

我想了想说:“应该能。”

他们说:“停,不能用应该这种模糊的字眼,要说,我能,或者肯定能才行。”

我说:“这感觉,像是在审讯,而不是在交流,能不能和缓点。”

他们说:“我们这是在制定游戏规则。好吧,现在开始问第一个问题,请问,你今年多大了,讲实话。”

我问:“这个问题很重要吗,我必须回答吗?”

他们回答说:“当然重要,而且必须回答。”

我问:“那我能知道一下,这个问题为什么重要吗,这样,我也好“壮烈”的明明白白。”

他们回答说:“只有知道你多大年纪,我们才知道今天是和几0后在交流,我们才会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以后在和你们这代人沟通的时候,才能有所准备。”

这番话,让我突然之间对00后有了更深的思考,这是一群不简单的群体,他们绝不是,我们表面上感觉那样的稚嫩,只不过是在用,一种他们所说的,我们还不能理解的方式,在构建他们的生活。

我问:“那你们觉得,和几0后的人在一起,最难相处。”

他们说:“我们觉得,就如同马云说的,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我们觉得,天下没有难相处的人。”

我说:“佩服,佩服,这胸怀,这气魄,让我们看到了国家的未来。”

这时,又一个小伙子说:“讲了半天,你还没有回答我们的问题,你今年多大了。不准再问问题,正面回答。”

我说:“好的,我正面回答,本人1981年出生。”

他们问:“姓名,联系方式,说一下呢。”

我说:“你们这是审问的语气呀,能不能换个方式呢?”

他们回答说:“就这个语气,单刀直入,想要什么,就问什么,没得换。”

我问:“那你们平时和同学,老师,父母,都用的这种语气和方式吗?”

他们回答说:“那当然不一样,和陌生人在一起,就需要一点攻击性,不能让人觉得我们好欺负。”

我问:“那既然,你们将我当成陌生人防范,那我为什么还要将我的信息告诉给陌生人呢?”

他们回答说:“那不一样,你是成年人,我们还是学生,我们防范是必须的,你对我们学生可以不设防。”

我们没有就这个话题纠缠过长时间,因为我打开了手机,调出了微信二维码,对他们说:“需要了解我信息的,就扫一下我的二维码,从陌生人成为朋友,然后,就可以不设防了。”

于是,那一晚,我又多了七个00后的好友。

两个小时,我们聊了好多话题,尤其是当我们成为好友之后,话题就宽泛了,远远偏离了中华文化这个小组主题。

我听到了他们对于爱国,对于理想,对于信念的理解,我听到了他们对于生活,对于家庭,对于责任的期盼,我听到了他们对于未来的憧憬和对于现实的担忧,我听到了他们努力成就自我的决心与信心。

说好的,是他们主问的,但我总会选择恰当的机会,把话语权握在手上,更多倾听00后们对于这个世界的思考。

感恩这七位00后,让我感觉自己与年轻并不遥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