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林纾文化是什么?

 czjrs 2019-04-10

林纾是近代中国产生的文化名人。在复旦大学召开的中国近代文学年会上,林纾文化研究所的学者提交了一篇Lin Shu Culture的文章。有人对林纾是否可以成为“文化”载体表示怀疑。其实“林纾文化”之成立,简单说它就是一个研究机构的对象,而且还是谷歌上以林纾为研究中心展开的一个网站。

1、林纾文化的概念

说到林纾文化研究,一般会理解为对林纾采用文化(历史)的研究角度。笔者认同这种研究方法,但同时认为“林纾文化”的历史(文化)研究也自有其成立的必要性。

“文化”是当今一个热门词汇。从大文化到其中的一个类别,五花八门,无所不有。 “红楼”本是一部小说的简称,后来升格为红学,并且有了风靡全国的红楼文化。而一部“红楼”形成的文化,说白了,就是“雪芹文化”。

林纾之为文化,源于一提到林纾,人们立刻就想到桐城古文、林译小说等与他相关的重要事件和“文化现象”。求近代一如林纾般贯通古今中外、既是古文殿军又是新文学不祧之祖的名人,则必不可得。因此,林纾和他的创造,俨然已是辐射前人并使今人渴欲探究的文化场、文化源。他和他的诸多文化创造实际上已形成了一个文化本体标本——独一无二的“林纾文化”。


2、林纾文化的构成要素

林纾多才多艺,恰如好友陈衍所形容的,能一手做文,一手作画,是个典型的文化多面手。林纾文化的构成也因此五光十色,兼容不少性质不同的领域。

首先是文化创造主体林纾本人。他的生平和思想,他真诚勤勇的人格和气质,在林纾的伟大创造力形成的过程中有哪些因素发挥了作用,这些都是林纾文化的主体要素。

其次,是林纾在诗文画等方面的成就。林纾文化上的主要成就被公认的是翻译。除了这将近200部西方小说译作,还有林纾本人最自负的古文,主要收录在畏庐文集、续集、三集中。作为桐城派散文大家,林纾不仅有创作,而且有理论总结的《春觉斋论文》,有以学者身份编选的从先秦到清代的国文读本,和《韩柳文研究法》的研究专著。说林纾是古代文学的最后一位大家,主要是就他这方面的成就而言。

林纾的小说也是最让世人感兴趣的成就。林纾自言:“不喜论时政,故着意为小说。”(《践卓翁小说》序)章太炎为林纾年谱写的《题辞》中有:“乌呼!畏庐今之留仙也”的话,说明在章氏看来他的成就主要是在小说方面。林纾在长期翻译外国小说的基础上,揣摩到世界文坛的创作技法,融合聊斋等传统小说的精华,创作出数量可观的笔记、传奇体小说,其中反映庚子事变、辛亥起义的时事小说《剑腥录》(《京华碧血录》)、《金陵秋》,更是让人赞不绝口。

林纾的诗词数量可观。《畏庐诗存》收诗五百零五首,仅为辛亥后十年间的旧体诗作。中法海战期间的乐府体诗作百首,曾被诗人付之一炬。1912年底至1913年秋,担任《平报》编纂的林纾又以“射九”为名,发表了一百三十余首讽谕诗,与中年时期广为传颂的《闽中新乐府》一样,显示了用白话诗干预现实的才干、魄力。他的词也被后人抄录成集(《畏庐词》,一名《补柳词》、《冷红斋词剩》)[3],但尚未刊刻。总计他在诗词上取得的成就,授予林纾一个诗人头衔,应不过分。可贵的是,林纾在《闽中新乐府》自序中却不以诗翁自居。

林纾也有戏曲创作三种:传奇《合浦珠传奇》、《天妃庙传奇》与《蜀鹃啼传奇》,但却鲜为人知。郑振铎先生在《林琴南先生》一文中曾高度评价他的传奇创作:“他可算是一个能大胆打破传统的规律的人。”过去的“传奇”向来是叙述悲欢离合的男女故事的,而琴南传奇是关于重大时事的。旧的传奇篇幅通常长达四五十出,而林纾所作,少则十出,多则不过二十出。前人演戏,作为生、旦的主角必备,而林剧三种“则绝未一见旦角”。林纾在文明戏、外国戏剧涌入的近代时期,对明清几百年流行的传统传奇大胆革新,突破旧套,所以被寒光赞誉为“中国传奇的压阵大将”。

在艺术界,林纾是比齐白石成名更早的南派画家。他师承福建“诗书画三绝”艺术家谢琯樵高足陈文台26年,深得历代文人画的精髓,并融通加以变化,不惟可与乃师等量齐观,且较之更“青出于蓝”。其画20年代在琉璃厂订的润格之高,就是齐白石也比不上,可见在京城的知名度。黄濬因此说:“旧京画史,予所记者,庚子后以姜颖生、林畏庐两先生为巨擘。”[5]鲁迅曾购得他的水墨山水《山水写意》。在如今市场上,林画的价格也不断飙升。林纾还将绘画实践上升为理论著作《春觉斋论画》,“乃萃数十年中挥翰之心得而成,期于至当,阐论法理,敢斥时风,论画之作,曾无有如此之俊伟者也”。以他“职业画家”所取得的成就,“故实为沟通中西文化之一人”。


3、林纾文化的本体和衍生

林纾文化除了可作个体和他的创造之分以外,我们还应该看到它有文化本体和(文化的)影响的不同层面。前者是上面谈到的个体和创造,影响则包括对林纾的研究,百年以来的林纾研究史,研究林纾的专家学者的构成情况,等等。

影响研究有时和本体(或文本)研究同等重要,现在又叫文化传播研究。今昔林纾研究学者之所以具有迥乎不同的视域和眼光,归根到底是同一个对象在不同历史时期遭遇接受者特定的期待视野,因传播立场、传播策略难以一致而造成的差异。

要之,对林纾(家世和创作)的研究,对林纾影响的研究,对百年林纾研究的总结反思,都是今后林纾文化研究需要统筹兼顾的内容,不可偏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