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静物画与考尔夫的作品风格

 读书作乐 2019-04-10

静物(Still Life)一词源于荷兰语(Still – leven),指一种描绘水果、花卉、桌上用具等无生命东西的绘画。一般认为,静物画作为一个独立画种的出现,完全得益于文艺复兴时期尼德兰画家们的努力。宗教改革以后,静物在尼德兰发展成各种类型。第一类为“虚空型”(Vanitas type),源自《传道书》(Ecclesiastes)第一章第二节:“虚空的虚空,一切都是捕风……”(Vanitas, Vanitatum-----)它的题材有沙漏、头盖骨、镜子、蝴蝶、花卉、滴淌的蜡烛、书籍等,隐喻着人生的短暂不安、如雷如电、转瞬即逝。第二类为“象征型”(Symbolic  Type),题材为面包、酒水等物,象征耶稣受难、三位一体、圣徒、圣母等。第三类为画家依照个人的审美观来处理对象的静物画,它常与“象征型”混淆。典型的静物画在17世纪的荷兰得到了重要发展,当时不同的城镇喜好不同的母题:大学城莱顿喜欢书本和头盖骨,有着繁荣市场的海牙喜欢贝叶伦(Beyeren)的鱼,富裕的哈勒姆喜欢海达(W.C Heda)和克拉塞(P. Claesz)的“早餐画”,而奉行天主教的乌德勒支则仍然喜欢佛兰德斯传统的花卉画,在阿姆斯特丹,伦勃朗画的牛的尸体又是一种出人意料的形式。

油画:静物,画家:考尔夫

油画:静物,画家:考尔夫

在静物画中,画家的情绪、嗜好,对自然、人生的理解,其个人感到津津有味的东西都会在画面上折射出来。盛着葡萄酒和鲜美水果的美丽器皿,质地光洁滋润的瓷器,各种精致新鲜的美味……成了画家们展示艺术技巧或研究艺术问题的媒介。考尔夫的静物画仔细研究了光线的变化及它们通过彩色玻璃时所产生的折射、反射现象。考尔夫追求画面色彩的对比、统一,不同质地的器物特征鲜明、栩栩如生。色彩富丽的波斯地毯、光泽柔和的瓷器、色泽浓艳欲滴的水果以及锃光瓦亮的铁器之间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和谐——完全是一部内容丰富、韵节错落的“视觉交响乐”。考尔夫所处的时代,欧洲的基督教已分裂成天主教和新教两大体系。在北部尼德兰一些富庶的商业城市中,有许多居民都信仰新教,这些勤勉、诚恳、克制的市民并不喜欢南部地区奢华、矫饰、放纵的巴洛克风格。新教的胜利及新兴市民阶层的审美偏好直接影响了画家的题材,他们多样化的精神追求导致了艺术创作的专门化倾向。这样,在16世纪北部国家已经出现的绘画专门化倾向在17世纪达到了极端:专门画鱼的画家懂得怎样去表现那银白的、湿漉漉的鳞片:画海景的画家则不仅精于描绘形状变幻不定的波浪和云霞,而且对船上的各种索具、帆型及纵横的桅杆都作了精到的描绘:风景画家则竭尽全力营造出一种比实际景致还要迷人的田园风光:像哈尔斯那样的肖像画家则特别善于捕捉被画者那转瞬即逝的表情……考尔夫的独立静物画的成功开始证明这样一个问题,题材的选择并不能标志一幅画的成功与否,平凡的事物也能构成一幅悦人心目的佳作。在同时代的法国学院派认为静物画是艺术的低级形式,但到了18世纪,夏尔丹却给静物赋予了不朽品质,把它提高到了“大艺术”(Major Art)的地位,到了后来的“为艺术而艺术”运动中,一句口号“画得好的胡萝卜比画得不好的圣母好”(A wellpainted turnip is better than a badly painted Modonna),则完全克服了人们对静物画的偏见。之后,静物画又在印象派画家中呈现出了新的面貌。到了20世纪,由于人们开始忽视画中文学轶事的因素,只追求画面结构,因此静物画成为20世纪艺术运动中最有特征的一个类型。绘画的题材(如风景、肖像、战争)往往都按静物的手法来进行处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