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世纪名画欣赏01

 读书作乐 2019-04-10
作  者:雅克-路易·大卫 - Jacques-Louis David<br>作品名称:马拉之死 - the death of marat<br>作品尺寸:165x128<br>作品年代:1799<br>作品材质:布面油画<br>
 
马拉是法国大革命时期雅阁宾派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人民之友”报的主编,他以犀利文笔猛烈抨击法国封建王朝,宣扬共和思想,遭到王党的嫉恨。 由于为了躲避迫害长时间躲在地窖里工作而染上湿疹,不得不每天泡在浴缸里几个小时并且处理工作和文件。一天,保皇党女刺客,右翼保皇党分子夏洛帝·柯黛以申请困难救济为名,谎称自己是一位共和党人的遗孀,五个孩子的母亲,请求马拉接见并给予帮助。正当马拉阅读她递上的纸条时,凶狠的女刺客用匕首刺进了马拉的胸膛,他倒在了血泊之中,马拉被害的消息一时震动了巴黎城。大卫是马拉的朋友,当他闻讯后立即赶到现场亲眼目睹了马拉被害的惨相,用三个月的时间完成了这件作品。这幅竖构图的画面非常简洁,背景那片毫无修饰的墙面,仅有光线的些微变化,马拉靠在一个浴缸里,他一只手无力地垂落在缸外,另一只手拿着字条,头后仰,面部带着平静的表情,就像工作劳累后闭目小憩一样,鲜血从他的胸膛流出。马拉由于患有皮肤病,不得不每天数小时浸泡在药水中治疗,他常一边治病一边处理公务。大卫便把马拉表现为在浴缸里工作而突然遇刺身亡。整个画面平静、庄重,省略了一切无关大局的细节,力求简单质朴,既无纷繁的色彩,也无复杂的透视和道具。尽管表现的是可怕的暗杀,画家丝毫没有渲染血腥和恐怖,而是着意刻画马拉之死的崇高和宁静。由此可见画家在他的创作中始终遵循古典艺术的原则,力图保持更多的理性。《马拉之死》表现的就是马拉在浴缸中被刺死后的场景,画中的马拉表情充满愤怒和痛苦构图中无情的水平线只用无力下垂的右臂做突破,似乎失去任何挽救的希望。画面上没有繁多的色彩,也没有复杂的缩短法,力求单纯。大卫试图用他的画笔唤起人们单纯质朴的感情和坚贞的正义感。
 
作  者:爱德华·马奈 - Edouard Manet作品名称:吹短笛的男孩(吹笛者) - The Fifer作品尺寸:160 × 98 cm作品年代:1866作品材质:oil on canvas画作《The Fifer》是画家爱德华·马奈创作于1866年的一幅油画。现存于巴黎奥赛博物馆。这幅油画表现一个皇家卫队的年轻轻骑兵正在吹短笛,这是一种声音尖锐的木制小笛子,它用于引导士兵投入战斗,笛子的名称成了画的题目。由一儿童在画家的画室里扮演的乐师占据了画的中心位置。画家清楚地显现在色调细微变化的灰底色上,画底没有给出一个确切的空间,仅仅给人一种空气在他的周围流动的印象。画家在他的肖像画中常常使用的这种中性的不可触知的背景。
 
作  者: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 - Pierre Auguste Renoir作品名称:包厢 - la loge作品尺寸: 作品年代:1874作品材质: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包厢》是印象派画家雷诺阿根据在剧场的感受,回到画室根据模特画的,画中模拟了包厢的场景。《包厢》的构图截取了包厢一角,以年轻夫人的形象为主,男人的形象暗隐在背后做陪衬,省略了人物以外的背景。整幅作品主题鲜明,色调柔美,舞台上的灯光照过来,使包厢呈现温暖柔和金红色调,增强了少妇面容的光艳和柔美。由于这副作品在构图与色彩上成功,整幅画有一种自然的逼真感。画中少妇那黑色的眼睛和红的嘴唇的强烈对比,使得画中妇人的面容形象楚楚动人。雷诺阿在表现女性面容时善用高调手法,用重色突出双眼,其余则用肉色浅淡描绘,通过雷诺阿细致入微的描绘,画中少妇那圆润的形象及那似乎带点儿轻佻的活泼的性格得到极好的体现。画家雷诺阿还别出心裁、恰倒好处地运用了“黑色”魅力。画中的青春少妇在那撩拨人心的乐声中显露了她单纯而又平凡的内在素质,与其说她是在观赏剧情,还不如说她在凭借观众的眼睛自我欣赏,这也是雷诺阿笔下所有女性的特点。
 
作  者:让-弗朗索瓦·米勒 - Jean-Francois Millet作品名称:播种者 - The Sower作品尺寸:43.5 × 53.5 cm作品年代:1865作品材质:pastel and crayon or pastel on cream buff paper
 
作  者:约翰·康斯特布尔 - john constable作品名称:干草车 - the hay wain作品尺寸:130 × 185cm作品年代:1821作品材质: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画作《干草车》是画家康斯坦勃尔在1821年创作的一幅油画。现由英国伦敦国立画廊收藏。油画《干草车》画面描绘了一辆运干草的马车,涉过一条孱孱的浅溪,往葱郁的森林深处的田野走去。翠绿的草地上,古树树叶沾满露珠,闪烁着白色的反光。溪边的农舍,亲切朴素淳朴的农妇在溪边洗衣,小狗对着涉水过溪的“干草车”狂吠。这一切是如此自然、清新、真实,充满爱与美感,没有一点矫揉造作。
 
作  者: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 - Jean-Auguste-Dominique ingres作品名称:泉 - la source作品尺寸:163 x 80 cm作品年代:1856作品材质:布面油画 现收藏于:巴黎奥塞美术馆画作《泉》是画家安格尔在1856年创作完的一幅油画。这幅油画是安格尔裸女形象中最负盛名的一幅,安格尔花了30余年心血于晚年才完成的一幅杰作。他从1824年开始绘制,至1856年才最终完成,传说安格尔的助手也参与了这幅油画的绘制。油画《泉》描绘了一位手举水罐的裸体少女,她以古典的歇站式姿态立于泉水边,右手弯在头上,左手托着一只大水罐,泉水正从罐中流出,既寓意少女的纯洁清灵,又使画面保持和谐流畅的韵律。背景饰有岩石和树叶,脚下的淡黄色花草颇有装饰味。少女身材匀称,肌肤细腻光洁,散发出一股青春的魅力。她身体微微摆动,头、肩、髋的起伏形成了波浪式的节奏感。少女有一张容貌端庄秀丽,表情平静纯真的脸,毫无矫揉造作和媚态。画家致力于单纯的探求,整个画面显得圣洁完美而典雅。可以说这幅画是安格尔古典理想美的集中体现,不失为一幅古典人体佳作。安格尔笔下的这个少女纯洁,典雅、恬静、健康、美丽、充满生命的活力和青春的朝气。画面左下角那朵含苞未放的雏菊下是她的象征。从这幅油画里,人们感到的是一个宁谧、幽静的抒情诗般的境界,心灵得到慰藉,感情得到升华的崇高境界。当时,这幅画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争相抢购当时有五个卖主争执不休,后来被杜夏特尔伯爵买去,后赠给卢佛尔博物馆。
 
作  者:让-弗朗索瓦·米勒 - Jean-Francois Millet作品名称:拾穗者 - The Gleaners作品尺寸:84x111cm作品年代:1857作品材质:画布油画 现收藏于:法国巴黎奥赛博物馆油画《拾穗者》是米勒最著名的一幅作品,画中描绘着三位农妇在收割后的麦地上捡拾麦穗的场面。这儿没有什么戏剧性的事件,也没有任何有趣的情节,在广阔的田野上,远处堆放着高高的麦垛,满载粮食的马车和农夫们奔波忙碌着。三位农妇在前景中弯腰拾着麦穗,她们没有绰约的仪态,美丽的容貌,也没有飘洒的衣衫。她们有的是结实浑圆的身体、简洁的造型和粗羊毛织的朴实的衣裙,在阳光灿烂的田野上,她们正平静而安详地劳动着。然而正是从这样的人物身上,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比学院派绘画中的英雄人物更为自然。可信的风貌。画面构图似乎很随意,地平线处理得较高,给我们留下宁静平稳的印象。几位农妇的动作设计得错落有致,油画《拾穗者》的画面富有节奏感和变化,从中我们体会到淳朴与自然的深刻意义。
 
作  者:让-弗朗索瓦·米勒 - Jean-Francois Millet作品名称:晚钟 作品尺寸:55.5x66cm作品年代:1859作品材质:画布油画油画《晚钟》是画家米勒的知名画作,创作于1869年。《晚钟》画的相当简洁,暮色中一对农民夫妇听见远处教堂的钟声响起,便放下手中的农活,低头默默祈祷,为平安度过一天而祝福。画家着力描绘他们的虔诚和朴实,两位农民的形象仍是米勒特有的圆浑简朴的造型。穿着粗羊毛织的衣服,略显稚拙,却十分纯真。男人手拿帽子低头默祷,农妇双手合在胸前。他们身边有简陋的农具,小推车和装土豆的麻袋,身后是一遍田野,远处隐隐可见教堂的样子。在苍茫的暮色中,小镇的晚钟响起,他们只是默默地祈祷着。虽然他们长年累月辛勤劳动,过着清贫困苦的生活,但他们并不怨天尤人,因为一切都是命运所安排。他们只希求劳有所获,得到自己应有的一份。他们显得那样心平气和、顺从命运,充满了作者对主人公的赞赏和同情,这是米勒人生观的体现。
 
作  者:欧仁·德拉克洛瓦 - Eugène Delacroix作品名称:自由引导人民(1830年7月28日) - liberty leading the people (28th july 1830)作品别名:自由女神,自由引导着人们 作品尺寸:325x260作品年代:1830作品材质: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油画《自由引导人民》 又名《1830年7月28日》,描写了当时巴黎人民反对波旁王朝而奋起战斗的场面。路易十八的弟弟查理是位反动的暴戾之君,他上台后恢复了许多旧秩序,偿还贵族在革命中失去的财产,取消1814年宪章,暂停出版的自由,解散国民议会等等,他的举动激怒了法国人民,于是在巴黎爆发了起义,人们拿起武器同国王作战。街垒战就发生在离德拉克洛瓦画室不远的地方,他亲眼目睹了这场为自由和权利而战的斗争。德拉克洛瓦本来对政治不感兴趣,也不同政治家交往,同贵族却过从甚密。然而1830年7月的战斗深深打动了画家,正义感和人民斗争的热情促使他决心将这一切创作为一幅作品。油画《自由引导人民》以浪漫和丰富的想象,表现了1830年7月28日巴黎人民占领王宫,推翻查理十世反动统治的战斗场面。画中心高举法兰西三色旗的自由女神,强健而美丽。她半裸着身体,赤脚走在硝烟弥漫、尸横遍地的街垒中,她是共和国的象征。在她身边跟随着参加战斗的少年、头戴礼帽的大学生以及工人和市民,他们全都手拿武器,群情激奋,在自由女神的引导下,踏着尸体勇敢无畏地迎向敌人,画面充满高昂热烈的战斗情绪。德拉克洛瓦以浪漫主义激情,强烈的色彩,浓郁的战斗氛围感创造了一幅歌颂革命的作品。油画《自由引导人民》于1831年展出后,被政府以3000法郎收购,挂在卢森堡宫内。现在它是卢浮宫的艺术珍品。
 
作  者:奥古斯特·罗丹 - auguste rodin作品名称:巴尔扎克像 - balzac作品尺寸:高 300厘米 作品年代:1897作品材质:青铜 bronze罗丹受法国文学家协会的委托创作了这尊巴尔扎克铜像。面对这位大文豪,该如何体现他的气度和风貌呢?罗丹通过阅读巴尔扎克的作品,研究有关这位作家的个性和举止容貌的资料,做了七个姿态各异的草稿,但都不能令他满意。经过长时间的琢磨和思考,他终于找到了表现这位大文豪的灵感,创作出今天我们看到的这尊巴尔扎克像。巴尔扎克像头显得稍大,头发蓬松,身材健壮,身上裹着一件睡袍,显得简洁凝练,富有整体感,从而突出了巴尔扎克那雄狮般充满智慧的头脑。作家彻夜未眠,凝神思索,似乎忘记了圈围的一切,任凭思绪在想象的世界里驰骋。作品的初稿完成时,雕像还有一双抓着睡袍的手。罗丹的学生布尔德尔看到这件雕塑时,对这双塑造精湛的手大加赞赏。当他离去后,罗丹毫不犹豫地去掉了这双手。因为这双完美的手把雕塑的主体头和身体的魅力都削弱了。罗丹为这件作品花费了5年心血,在沙龙展出时却遭到一片讥讽和非议,文学家协会也以11票对4票拒绝接受这件作品。因为这一作品完全摆脱了古典雕塑的模式,显得粗犷自由,带有中国画那种写意的韵味,突出表现了文学家的精神气质,使看惯了完美优雅的古典雕塑的人们很难接受。在这种情况下,罗丹毅然收回了这件作品,将它安放在自己的别墅花园里,陪伴罗丹度过了一生中最后的日子。罗丹去世后“巴尔扎克像”才得到人们的承认,后来这尊不朽的铜像被安置在巴黎街头供人瞻仰。
 
作  者:古斯塔夫·库尔贝 - gustave courbet作品名称:打石工 - The Stone Breakers作品尺寸:160x 259厘米 作品年代:1849作品材质:画布油画油画《打石工》是法国现实主义画家库尔贝的代表作品,虽然在库尔贝之前米勒已画过一幅描绘普通农民的作品《筛谷的人》,但这画只有几十厘米大,影响并不大。库尔贝的油画《打石工》几乎长达3米,画上的人物同真人差不多大小。两个石工穿着褴褛的衣衫,在烈日下的道路边疲惫地工作着,这在当时实在是很有冲击力。因为在此之前人们总是用大画幅来描绘那些宗教的、历史的或是富于浪漫情调的内容,还从没有人用这样的画幅去描绘如此平凡的人。自然它一展出,便遭到各方人士的反对和围攻。两位朴实平凡的打石工人形象,是库尔贝在路边亲眼所见。库尔贝邀请两位石工到画室做模特,面对真人写生创作。工人身着粗布衣服,动作沉重而迟缓,石块和工具堆放在旁边,传达出一种低沉悲哀的氛围感。库尔贝写信给朋友谈到这事,谈到他看到工人在烈日下为生活而辛勤劳作,默默地度过一生,对他们寄予了极大的同情。
 
作  者: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 - Jean-Auguste-Dominique ingres作品名称:大宫女 - the grande odalisque作品尺寸:162.052x89.662作品年代:1814作品材质:布面油画 现收藏于:巴黎卢浮宫画作《大宫女》是画家安格尔创作于1814年的一幅油画。从《大宫女》这幅油画中,人们首先注意到的是人体的比例,人体的背脊、双臂和大腿都比实际要长。这种人为的夸张手法是有效的,因为观赏者立即被这个非同一般的宫女的体形和色彩所吸引住了,她斜卧在缓罗被褥当中,右手提起背景上的慢帐,彷佛要使自己的“姿色”浸透整个空间。
 
作  者:雅克-路易·大卫 - Jacques-Louis David作品名称:戴花冠的维斯塔贞女 - a vestal virgin crowned with flowers作品尺寸: 作品年代: 作品材质:布面油画
 
作  者:欧仁·德拉克洛瓦 - Eugène Delacroix作品名称:但丁之舟 - the barque of dante作品别名:但丁的小舟,但丁和维吉尔在地狱中 作品尺寸:246x189作品年代:1822作品材质: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欧仁·德拉克罗瓦1822年创作的、取材于但丁名著《神曲》的油画《但丁之舟》(又译《但丁和维吉尔》),画面上,头戴月桂花环的诗人维吉尔正引导他的伙伴但丁乘小舟穿越地狱;船头,一围裹着长条蓝布的赤身男子为其摇橹。浪花翻卷的河水中,几个被罚入地狱者紧紧抓住小船不放;其中还有一个女子,水珠在她身上闪光。近看,那些飞溅的水花其实就是红绿互补色中黄色和白色的涂点。如此精练的手法,如此真实的效果,不能不令观者惊叹。艺术史家认为,《但丁之舟》的悲剧性感受是对米开朗琪罗和鲁本斯的缅怀,其所表现出来的画家的执拗个性则奠定了德拉克洛瓦在法国浪漫主义画派中的先行者地位。
 
作  者:泰奥多尔·席里柯 - Théodore Géricault作品名称:疯女人 - madwoman作品尺寸:72x58cm作品年代:c1822作品材质: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疯女人现存于法国里昂美术博物馆。 席里柯画过一组十幅精神病患者的系列肖像画,送给了巴黎萨尔帕伊埃医院的院长,也是精神病专家的E.J.乔治。促使画家画出这一系列肖像画的原因不明,有人认為可能是為乔治大夫的著作《论疯子》﹝1820年﹞一书作的插图;也可能是為乔治大夫的病理课所作的医学说明图。对这些不幸的人,席里柯给予人道的声援,他似乎在此批判一些残酷的说法﹝这些说法认定那些不幸的人都是金钱、功利、战争、偷窃、妒嫉、战功的牺牲者‥‥‥﹞,于是,席里柯从这幅画的画面中,呈现这个老妇人从害怕的、含混的、略微抬起的迷惘目光之中,流露出她正在请求同情和理解的眼神。
 
作  者:约瑟夫·玛罗德·威廉·透纳 - 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作品名称:海上渔夫 - Fishermen at Sea作品尺寸:高: 914 毫米. 宽: 1,222 毫米.作品年代:1796作品材质:布面油画画作《海上渔夫》是画家透纳创作于1796年的一幅油画。该油画作品现收藏于英国泰特美术馆。油画中渔船所在的位置是怀特岛,这是英国南部海岸线外护卫朴茨茅斯市的一个大岛。画家透纳于1795年走访过该岛,画了大量关于海岸的速写和水彩画并收录于《怀特岛速写集》,不过却没有哪幅速写能和这幅画完全对应。直到最近,人们一直以为,画面左侧的一系列白垩岩石就是此岛西端著名的尼德尔斯礁石群。
 
作  者:古斯塔夫·库尔贝 - gustave courbet作品名称:画室(在我的画室里) 作品尺寸:361x598cm作品年代:1855作品材质:画布油画油画《画室》又名《在我的画室里》,一个集中了我7年艺术家生活的真实寓言”。这幅油画构图宏大,人物众多,是画家库尔贝生活和艺术观的一个总结,此画共分为三组,画家本人堂堂正正地坐在正中,以突出他独立的人格和思想。他旁边有两人在看他作画,一个是小孩,代表“无邪的眼睛”,一个是裸体女模特儿,可能代表“赤裸裸的真实”。左边的人群是库尔贝家乡生活中接触的各种人物,也是他所描绘的对象。其中包括工人、农民、猎人、牧师、掘墓人、乞丐等等。右边,即画家身后的人群,则是他在巴黎圈子中常接触和往来的朋友,其中有哲学家普鲁东夫妇,诗人波德莱尔,艺术批评家舍弗勒里等等。库尔贝的画布后面还有殉道的石膏人像,寓意僵死的学院艺术。报纸上放着骷髅,象征被扼杀的出版自由。堆放在地上的宽边帽、吉他、短剑都是浪漫主义艺术的代表。总之,这幅总结画家库尔贝的生活寓意画是很费猜想的,主题也是非情节性的。艺术家用接近六米大的画幅来描绘自己的艺术生活,而不是学院派所推崇的历史题材,这真是前所未有的事,它惊动了整个巴黎画坛。
 
作  者:泰奥多尔·席里柯 - Théodore Géricault作品名称:梅杜萨之筏 - the raft of the medusa作品尺寸:716x491作品年代:1819作品材质: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画作《梅杜萨之筏》是画家席里柯创作于1819年的一幅油画。现由巴黎卢浮宫收藏。“梅杜萨号事件”当时在法国轰动一时。梅杜萨号巡洋舰载着四百多位官兵开往非洲,在西非海岸不慎搁浅,船体陷入沙里不能自拔。船长是位对航海知识一窍不通的贵族,经过两天混乱而无效的努力后,他便带着一部分官员乘救生艇逃之夭夭,扔下150多位官兵困在茫茫大海上。遇难的人们靠一个临时拼起的木筏,在汪洋大海上漂流了十几天,筏上发生了一幕幕骇人听闻的惨剧。人们在惊涛骇浪和饥寒交迫中同死神搏斗,为了活下去,有的人被迫啃吃死人的骨肉,有的人精神失常,尸体在海水的浸泡中开始腐烂。经过十几天的漂流,筏上最后只剩下15人。当幸存者向报界披露了这一丑闻后,引起了社会的极大震动。26岁的席里柯决定将这场悲剧搬上画布。为使油画作品《梅杜萨之筏》有真实的细节,画家席里柯到存尸所研究尸体,造了一个同样的木筏,又仔细观察了处于各种非常情况下人类的种种表情,还去精神病院画病人,同那儿的医生交朋友。经过一年半的努力,席里柯终于完成了这幅7米长的油画巨作。画家席里柯选取了绝望的幸存者突然发现天边一线船影拼死呼救的情节。画的高潮是几个青年挣扎使出最后的力量将一位黑人青年举起,他手中拼命挥动着求救的红巾。有的人对这突如其来的转机或将信将疑,或又惊又喜。一位坐在死去儿子身边的老人已完全陷入绝望之中,对这激动人心的时刻竟置若罔闻,木筏边还漂浮着腐烂变色的尸体。画上的细节如此真实生动,不能不使观者为之动情。作品采用了不稳定的斜线构图,整幅画没有过多的悲惨景象,但却笼罩着绝处逢生的骚乱和激动,非常富有戏剧性。画家在构成上也十分考究,从画幅前坐着躺着的人一直推向手举红巾呼救的青年,从静到动逐步形成一个高潮,让观者的视线最后集中于呼救这个中心。后来人们把这件充满激情的巨幅绘画视为浪漫主义的伟大宣言。油画《梅杜萨之筏》的视角表现出木筏的极不稳定性。两条对角线是整个构图的框架:一条线把观众的视线引向画面左侧正向木筏扑来的大浪,另一条线把观众的视线引向地平线上几乎看不见的救援船的微小侧影。油画《梅杜萨之筏》中人物表现出各种心理状态:怀抱死去儿子的男人的沮丧和迷茫、垂死者的突然振奋和向救援船挥手的人们的强烈渴望。但就在此时,谁也不知道这可怕的天平会向哪边倾斜。在这震撼人心的故事里,人类是唯一的主人公,至今仍令人感动。
 
作  者:雅克-路易·大卫 - Jacques-Louis David作品名称:拿破仑·波拿巴穿越大圣伯纳德山口,1800年5月20日 - Bonaparte Crossing the Grand Saint-Bernard Pass, 20 May 1800作品尺寸:高: 271 厘米. 宽: 232 厘米.作品年代:19世纪 作品材质:布面油画
 
作  者:奥诺雷·杜米埃 - Honoré Daumier作品名称:三等车厢 - the third-class carriage作品尺寸:90x65作品年代:1860作品材质: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画作《三等车厢》是画家杜米埃创作于1860年的一幅油画。现存于美国纽约大都会美术馆。在这幅油画中,我们看到挤在一节火车车厢里的巴黎劳工。画面拥挤的狭小空间里,突出描绘前排三个人物,概括表现后面一群人,以坐椅靠背分隔前后,这是生活中极平常的现象,但揭示了法国社会的等级制,在这三等车厢里坐着的都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公民。这有限的画面空间,成了法国下层社会的一个缩影。
 
作  者:亨利·卢梭 - henri rousseau作品名称:睡梦中的吉卜赛人 - The Sleeping Gypsy作品尺寸:高: 129.5 厘米. 宽: 200.7 厘米 作品年代:1897作品材质:布面油画《入睡的吉普赛女郎》是卢梭1897年创作的一幅布面油画,尺寸为129.5cm X 200.5cm现收藏于纽约国家美术馆。油画《入睡的吉普赛女郎》描绘了在星月苍穹下的宁静沙漠里,一位曼陀铃女琴手沉沉入睡,谁知一头大狮子正好路过,画面就将童话式奇幻场景落在这一刻。许多超现实主义者,为这神秘氛围着迷不已。画中,狮子在轻嗅一个沉睡中的吉普赛人,没有丝毫威胁,反而让人感觉有些许的温柔,深邃的夜空,只有一轮圆月,整幅画面充满着神秘的气氛。这是超现实主义大师卢梭的代表作品。油画《入睡的吉普赛女郎》是一幅具有异国情调的作品,一位席地而睡的吉普赛人和一头雄狮在空旷冷峻的沙漠境界中格外神秘莫测,具有明显的超现实主义画风。
 
作  者:雅克-路易·大卫 - Jacques-Louis David作品名称:苏格拉底之死 - The Death of Socrates作品尺寸:高: 129.5 厘米. 宽: 196.2 厘米.作品年代:1787作品材质:布面油画画作《苏格拉底之死》是画家达维特创作于1787年的一幅油画。现藏于纽约大都会美术馆。这幅油画描绘了哲学家苏格拉底死时的情景。被囚于狱中的苏格拉底,被判刑后饮鸩自杀,在这惊心动魄的瞬间,苏格拉底镇静自若,左手高举,表明信仰不变!周围哀恸的人们增添了画面的悲剧性。新古典主义的手法,使画面获得了凝重、刚毅、冷峻的艺术效果。
 
作  者: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 - Jean-Auguste-Dominique ingres作品名称:土耳其浴室 - the turkish bath作品尺寸:108 x 110 cm作品年代:1862作品材质:布面油画 现收藏于:巴黎卢浮宫《土耳其浴室》(1863年,直径108厘米,油画)这张画直径为108厘米,完成它时画家安格尔已83岁。最初起稿于19世纪50年代末,至1863年才完成,是画家晚年的作品。安格尔对女性裸体的研究十分着迷,他在这幅画中描绘了20余位优雅的女人体,她们一个个丰满多姿,形体具有夸张的扭曲和圆润感,图中充满交错的曲线与娇柔、肉感的形体美。安格尔在这儿过分追求女人的完美,其结果反而使人觉得流于粗俗和造作。油画《土耳其浴室》在安格尔去世之前的3年内完成,画面似乎有拉斐尔《美惠三女神》的影子。
 
作  者:欧仁·德拉克洛瓦 - Eugène Delacroix作品名称:希阿岛的屠杀 - the massacre at chios作品别名:希奥岛的屠杀 作品尺寸:345x419作品年代:1824作品材质: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画作《希阿岛的屠杀》是画家德拉克洛瓦创作于1824年的一幅油画。现存于法国巴黎卢浮宫。这幅油画叙述希腊人民为反对土耳其人的压迫,所引起的一场战争中的悲惨经历,画作展出后,引起了西方世界的震惊,这幅画证明了德拉克洛瓦对历史题材的重视。这幅油画的线条和构图十分严谨,但是画家却以大胆新颖的手法,表现光和大气下的色彩。正如画家的许多作品一样,这幅画是由三个部份构成;前景是一组伤患和俘虏,出现在明暗相间的背景上;中景是发生战争的平原;第三部份则是占整个画面的三分之一的天空,几乎全部被黄色的烟云所覆盖。在此画中,画家用浪漫主义惯用的象征手法,着重表现残暴的土耳其侵略者强加给希腊人民的惨无人道的灾难。油画《希阿岛的屠杀》首次在沙龙中展出时引起了巨大反响,它令古典派人士大为震惊。因为他们无法接受这样的题材和内容,称它是“绘画的屠杀”。不过它却鼓舞了一批年轻人,他们给予作品极高的评价。这幅油画取材于当代事件,描写19世纪20年代希腊人民反抗土耳其人的统治,遭到土耳其侵略者在希阿岛上的掠夺和屠杀,这种暴行引起欧洲各国人民的强烈反响。英国诗人拜伦还直接参加了支援希腊人民的战斗,贡献了自己年轻的生命。画家德拉克洛瓦以极大的热情创作了这幅画,无情地揭露侵略者的暴行,对希腊人民寄予了深切的同情。油画《希阿岛的屠杀》直接表现了土耳其人的掠杀和手无寸铁的希腊人民的困境。画中心坐着一位老妇,她惊恐而绝望地看着周围发生的一切,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旁边有一对希腊夫妇依偎在一起,他们被抢劫一空,几乎没有勇气再面对生活。画幅右边有位倒在血泊中的母亲,她可怜的孩子还爬在她身上寻找乳汁。画中还有拖在侵略者马背后拼命挣扎的少女,有绝望的老人,无力反抗的、惊恐的男男女女。这些被凌辱的无辜希腊平民,同骑在高头大马上趾高气扬的侵略者形成对比,更激起人们的激愤之情。前景的深色调在明亮的背景衬托下显得格外突出,人物的服装和各种物品的细节都被仔细而生动地刻画出来,色彩尤其复杂醒目,笔触也相当明显,暗褐色的土耳其士兵衬托出希腊人苍白的躯体,远处宁静的地平线衬托着海滩上的动荡掠杀。整幅画充满了人类的不幸与灾难,充满了痛苦与残忍。
 
作  者:约瑟夫·玛罗德·威廉·透纳 - 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作品名称:议会大厦的大火 - The Burning of the Houses of Parliament作品尺寸:23.3 x 32.5 cm作品年代:1834作品材质:纸面水彩 现收藏于:英国泰特美术馆(Tate Britain)水彩画《议会大厦的大火》(The Burning of the Houses of Parliament)是英国浪漫主义风景画家,著名的水彩画家和版画家约瑟夫·玛罗德·威廉·透纳在1834年创作的水彩画作品。《议会大厦的大火》起于1834年10月16日傍晚时分。虽然动用了军队消防队员,它仍然几乎焚毁了整个建筑物。对于围观的群众来说,这一景象颇为壮观。议会大厦的屋顶塌陷时,人群中甚至响起一阵掌声。这意味着什么?议会不能充分代表人民的心声,所以人民期待大厦焚毁后,议会能够重建政治道德与秩序重建吧!这一戏剧性的场面,以及近景中的围观群众,在透纳的画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大火熊熊燃烧时,画家本人也在场,做了大量笔记和写生,仿佛是要抓住这一难得的机会,从现实生活中研究那些以往常出现在他想像之中的破坏和毁灭景象。他的铅笔和水彩写生,为这幅描绘那场大火的巨作奠定了基础。基于构图的考虑,火柱伸向泰晤士河方向(而实际上,火热是向西敏寺方向蔓延的,只是后来风向转变,才使西敏寺幸免于难)。水中映出大火的倒影。地平线把画面一分为二,左面突出的是拱形桥洞,右面是西敏寺幽灵般的轮廓。在画面右下角,黑黝黝的几条小船正慢慢向前驶去。然而,透纳是如何使那黄橙红色的烈焰显得如此真实生动又如此怒不可遏的呢?实际上,图象是经他重新设计过的,他重新安排了大火的各种色调,通过对颜色的使用,产生了一种虚幻的气氛和处于这种气氛中的虚幻形体,生动地显现了这一事件的动人心魄的高潮。
 
作  者:约瑟夫·玛罗德·威廉·透纳 - 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作品名称:雨,蒸汽和速度 - rain, steam and speed the great western railway作品尺寸:91x122 cm作品年代:1844作品材质: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现收藏于:泰德画廊在油画《雨,蒸汽和速度》中,一列火车迎着风雨风驰电掣般飞驶而来,在这雨雾朦胧的世界里依稀看0得见城市、道路和桥梁。画家在这儿着力表现了雨中飞驰的火车那磅礴的气势,自然力和蒸汽机车那巨大的威力。画中几乎看不到什么明确的轮廓或线条,只有豪放写意的用笔和迷蒙的色彩。这大概是描绘现代文明的第一幅作品。油画《雨,蒸汽和速度》的主题创作地点较好辨认,很明显是梅登黑德铁路桥,该桥横跨泰晤士河位于塔普罗和梅登黑德之间。梅登黑德大桥于1837年布鲁内尔设计,并于1839年建成,有两个巨大砖拱而非常宽大和平坦的铁路桥。油画《雨,蒸汽和速度》描绘是火车正驶往东边的伦敦。这幅油画《雨、蒸汽和速度》绝妙地合成了透纳对古典风景画的忠诚和对现代世界的赞同。实际上,这幅画是要表现大自然和两大技术发明(铁路和高架桥)之间的强烈对比。铁路和高架桥这两个人造的力量使自然景色大大改观,透纳看到并描绘了它们所有震撼人心的效果。可以看出,这幅画的场景是1837年至1839年在梅登黑德附近泰晤士河上建造的铁路桥。除了表示他对铁路和高架桥的赞同外,透纳还增加了更多重要的细节。火车头前方有一只小野兔在奔跑,既象征着速度,又对机器和动物的速度的对比做出了讥讽性的评论。左面有几位年轻妇女在跳舞;右面远处的田中有一张犁,这些都唤起了人们对往昔生活方式的回忆。在透纳所有的作品中,这幅画最能够表现出透纳头脑的创造性。1844年,这幅画在皇家美术馆展出,向每一个观众提出了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与其加以比较的挑战。正如《弗雷泽杂志》的评论所说:“透纳的这幅画是用真实的雨画成的,在它后面是真实的太阳,我们有一种好像彩虹随时都会出现的感觉。同时,一列火车真像是在以每小时五十英哩的速度,向我们冲来,眼看它就要把我们压在轮子下面。大家最好是在它跃出画面之前赶快去观看。”其实,在一次与此非常相像的暴风雨中,透纳确实坐在这列火车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