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9高考备考之语文学科早读材料054

 老刘tdrhg 2019-04-10


 语文月刊2018年8月高考作文专刊目录

海量免费试题,请关注:1试题仓库2018年6.1-7.5全部语文试题    2.试题仓库2018年6月1日前全部语文试题  3.语文2018年7月试题仓库一  4.试题仓库2018年7月全部语文试题 5.初中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6.小学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高考备考之语文学科早读材料054

整理人:周国华

★编者寄语★

我们的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亲手去创造。只有自己去规划和设计,自己去争取和奋斗,自己去调整和改变,才能一点一点距离理想生活越来越近。纵使不会事事如意,但你可以骄傲地说,我曾全力以赴,所以没有遗憾。

★文言积累★

雷渊传(上接早读材料053、下接早读材料055

一夕暴卒,年四十八。

译文:一天晚上突然死亡,时年四十八岁。

暴bào:①<形>又猛又急;突然。《狼》:“屠暴起,以刀劈狼首。”

②<形>凶残。《陈涉世家》:“伐无道,诛暴秦。”

③<动>欺凌;损害。《周处》:“并皆暴犯百姓。”

④<形>急躁;暴躁。《孔雀东南飞》:“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暴pù:①<动>晒,后作“曝”。《劝学》:“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②<动>暴露。《六国论》:“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卒zú:①<名>步兵;士兵。《过秦论》:“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②<名>古代军队编制,一百人为一卒。《谋攻》:“全卒为上,破卒次之。”

③<名>差役;隶卒。《左忠毅公逸事》:“持五十金,涕泣谋于禁卒,卒感焉。”

④<动>死。《赤壁之战》:“初,鲁肃闻刘表卒。”

⑤<动>完成;完结。《孔雀东南飞》:“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

《陈情表》:“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⑥<副>终于;最终。《廉颇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垓下之战》:“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辨】兵,卒,士。上古时这三个字意义各不相同。

“兵”一般指武器,也可泛指军队;“士”是战斗时在战车上的战士。

卒cù:<副>通“猝”。突然;仓猝。《荆轲刺秦王》:“卒惶不知所为。”

《赤壁之战》:“五万兵难卒合。”

正大庚寅倒回谷之役,渊尝上书破朝臣孤注之论,引援深切,灼然易见。译文:正大庚寅年(金哀宗正大七年)倒回谷之战,雷渊曾经上书批驳反对朝臣孤注一掷的不当言论,征引(援引)根据深刻贴切,明白易晓。

破:①<动>指物体破裂;毁坏;损坏。《琵琶行(并序)》:“银瓶乍破水浆迸。”

②<动>打破;破坏;使损坏。《史记·项羽本纪》:“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

③<动>打败;攻下;攻克。《鸿门宴》:“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

【又】〈动〉被打败。《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贿秦。”

④<动>突破;破例。《少年中国说》:“惟思将来也,事事皆其所未经者,故常敢破格。”

⑤<形>残破;破败。《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又】<形使动>使……残破。《屈原列传》:“亡国破家相随属。”

【又】<形使动>使……破;使……击碎。《鸿门宴》:“拔剑撞而破之。”

⑥<动>破除;去掉。《教战守策》:“则固已破其奸谋而折其骄气。”

⑦<动>揭穿;揭破;批驳。葛长庚《沁园春·岁去年来》:“分明说破。”

⑧<动>劈开;砍破。《干将莫邪》:“即以斧破其背,得剑。”

⑨<动>耗费;破费。《韩非子·显学》:“儒者破家而葬。”

⑩<形>清楚;透彻。《严监生和严贡生》:“多亏令弟看的破,息将下来了。”

灼然:明显的样子。灼:①<动>烧;烤。②<形>显明;显著。【灼灼】鲜亮的样子。

主兵者沮之,策竟不行。

译文:掌管军事的大臣加以阻止,计策终于不能施行。

主兵:1、掌握兵权;统率部队。2、当地筹建的兵力。与“客兵”相对。

沮:①<动>阻止。《商君书·靳令》:“其次,为赏劝罚沮。”

【又】停止;终止。《诗经·小雅·巧言》:“乱庶遄沮。”

②<形>败坏;毁坏。《韩非子·二柄》:“妄举,则事沮不胜。”

③<形>丧气;颓废。《逍遥游》:“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竟:①<动>完毕;结束。《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②<形>终;整;全。《项脊轩志》:“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③<副>终究;终于。《毛遂自荐》:“平原君竟与毛遂偕。”

④<副>竟然;居然。《屈原列传》:“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⑤<副>究竟;到底。刘禹锡《天论》:“道竟何为邪?”

⑥<名>通“境”,国境。《礼记·曲礼上》:“入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

为人躯干雄伟,髯张口哆,颜渥丹,眼如望洋。

译文:雷渊身材高大雄伟,胡须舒展,口大开,脸色红润,眼光深邃。

髯:rán<名>两腮的胡子。《核舟记》:“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哆的文言文解释

哆:duō(又读chǐ、chě)①<动>张大口,张大。②<动>放纵,放荡。

颜:①<名>前额。《素问·刺热论》:“心热病者颜先赤。”

②<名>面;脸。《醉翁亭记》:“苍颜白发。”

③<名>脸色。《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颜行】前列;前行。

【颜色】⒈面容;脸色。⒉容颜,多指妇女的容貌。⒊色彩。

渥:wò ①<动>沾湿;湿润。《诗经·小雅·信南山》:“益之以霡霂,既优既渥。”

②<形>优厚;浓郁。《陈情表》:“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丹:①<名>丹砂;朱砂。《孔雀东南飞》:“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

②<名>古代方士用丹砂汞炼制的所谓长生不老药。江淹《别赋》:“守丹灶而不顾。”

③<形>红的。《林黛玉进贾府》:“丹唇未启笑先闻。”

④<形>忠诚;忠贞。《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辨】赤,朱,丹,绛,红。五个字都表示红色。

按它们的由深及浅的不同程度排列,就是绛、朱、赤、丹,红。

【丹笔】书写罪人名册所用的红笔。

【丹墀】古代宫殿前的石阶,漆成红色,称为丹

【丹款】赤诚的心。

【丹侣】道士。

【丹青】1.丹砂和青雘两种可作颜料的矿物。2.泛指绘画用的颜色。

3.丹青不易褪色,所以用来比喻光明显著。

4.古代丹册纪勋,青史纪事,丹青犹史册。5.树名。

遇不平则疾恶之气见于颜间,或嚼齿大骂不休,虽痛自惩创,然亦不能变也。

译文:遇不平的事,嫉恶如仇的气质就外露在脸上,或是咬牙切齿大骂不休,虽然自己痛加警惕,引以为戒,但也不能有所改变。

见jiàn:①<动>看;看到。《齐桓晋文之事》:“见牛未见羊也。”

②<动>遇见;碰见。《回乡偶书》:“儿童相见不相识。”

③<动>见面;会面。《琵琶行》:“移船相近邀相见。”

④<动>拜见;谒见。《邹忌讽齐王纳谏》:“于是入朝见威王。”

⑤<动>召见;接见。《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⑥<动>知道;懂得。《示儿》:“乃翁见事可怜迟。”

⑦<动>听见;听到。《林黛玉进贾府》:“总不许见哭声。”

⑧<名>见解;见识。《晋书·王浑传》:“敢陈愚见。”

⑨<副>用在动词前,表被动,译为“被”。《屈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⑩<副>在动词前,表示说话人自己,可译为“我”。

《孔雀东南飞》:“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见xiàn:①<动>同“现”,出现;显现。《毛遂自荐》:“锥之处囊中,其未立见。”

②<动使动>使……拜见。

《荷蓧丈人》:“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嚼齿jiáo chǐ:咬牙碎齿。形容愤慨之状。

休:①<动>休息。《醉翁亭记》:“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②<名>吉祥;喜庆。《唐雎不辱使命》:“休祲降于天。”

③<动>停止;结束。《促织》:“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

④<副>不要。《陈州粜米》:“则这攒典哥哥休强挺。”

【休明】美善旺盛。

【休书】旧称弃妻为休,离弃时写给妻子的文书叫休书。

痛:①<形>疼痛。《扁鹊见蔡桓公》:“居五日,桓侯体痛。”

②<形>悲痛;悲哀。《<指南录>后序》:“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③<形>痛心。《出师表》:“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④<形>痛恨;怨恨。《五人墓碑记》:“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

⑤<副>痛快地;尽情地。《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俺只指望痛打这厮一顿。”

惩创:chéng chuàng,意思是惩戒,警戒。

然:①<动>燃烧。后来写作“燃”。贾谊《陈政事疏》:“火未及然,因谓之安。”

②<代>这样;那样。《鸿门宴》:“不然,籍何以至此?”

③<形>是的;对的。《齐桓晋文之事》:“王曰:‘然,诚有百姓者。’”

【又】<形意动>认为……对的。

《促织》:“妻曰:‘死何裨益?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成然之。”

④<词缀>用在形容或副词后,表状态,可译为“……的样子”、“地”,也可不译。

《捕蛇者说》:“蒋氏大戚,汪然出涕。”

《兰亭集序》:“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⑤<助>用在名词或名词短语后,与前面的动词“如”、“若”、“犹”等呼应,表示“(像)……一样”。《登泰山记》:“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核舟记》:“其人视端容寂,若茶声然。”

⑥<连>然而;但是。《鸿门宴》:“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为文章、诗喜新奇。善结交,凡当涂贵要与布衣名士无不往来。

译文:创作文章、诗歌喜欢新奇。善于结交朋友,凡是执掌大权的权贵与有名望的布衣之士没有不交往的。

当涂:1、挡路。2、执政;掌权。 3、指居要职、掌大权的人。

涂:①<名>泥;泥巴。《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夫婴儿相与戏也,以尘为饭,以涂为羹。”

②<名>特指封泥,古代公私简牍的封闭处盖有印章的泥块。

《吕氏春秋·适威》:“故民之于上也,若玺之于涂也。”

③<名>道路。《寡人之于国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④<动>涂沫;涂饰。《论衡·幸偶》:“均之地也,或基殿堂,或涂轩户。”

⑤<动>玷污;污染。班固《西都赋》:“雷奔电激,草木涂地。”

⑥<动>塞;堵住。王守仁《尊经阁记》:“没溺于浅闻小见,以涂天下之耳目。”

居京师,宾客踵门未尝去舍,家无余赀,及待宾客甚丰腆。

译文:居住在京城的时候,宾客登门,家中没有空过,家里没有多余的钱财,但招待宾客却十分丰盛。

踵门zhǒng mén:指亲自上门。

踵:①<名>脚后跟。《狱中杂记》:“生人与死者并踵顶而卧。”

②<动>走到;踏至。《孟子·滕文公上》:“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

③<动>跟随。《汉书·武帝纪》:“各将五万骑,步兵踵军后数十万人。”

④<动>继承;因袭。

《汉书·刑法制》:“天下既定,踵秦而置材官于郡国,京师有南北军之屯。”

【踵见】接连往见。

【踵武】跟着别人的脚步走。比喻继承前人的事业。

文章转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