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易经的图文并茂法解析坚白论04

 思东学园 2019-04-10

 

【原文】

曰:“石之白,石之坚,见与不见二。与三,若广、修而相盈也。其非举乎?”P40

【文配图形式】

用易经的图文并茂法解析坚白论04 

 

【图像解析】

石之白,石之坚,见与不见二:石具有白颜色,坚硬的品质。两种品质的认识形态不同,颜色具有直观可见性,坚硬具有间接的隐藏性。

与三,若广、修而相盈也。

“与”是表明逻辑关系的虚字,内涵是并列一起的关系形态。

这里的难点在于“三”的内涵。从易经八卦次序图中人们看不到“三”的踪影。它的图像结构是这样的:

用易经的图文并茂法解析坚白论04


为此,我将“与三”的内涵解说为“与完整的存在形态”(三一体)相比,“与完整的认识形态(玄德的三种样式)相比。由此构成“与三”的内涵。

应该看到,对比法是汉语逻辑方法的基本形态。对比的具体形态是按照真理的型——河图中心五的样式进行比对。老子54章指出: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

由此构成对比法的五种形态。符合圆满真理的型——河图五的样式。

用易经的图文并茂法解析坚白论04

 

若广:“若”是好像,“广”是无边无际的样式。

综合起来的内容是:

与“三”的关系发展到极致就是老子说的“三生万物”,汉语的逻辑规则。

若广:就是与老子的“三生万物”这一观点相差很远。

修而相盈也:

修:有区别,不同

而:转换视角

相盈:吻合,同一

也:综合的形态,呈现出既有区别又有同一的关系形态。

整体论述的内容:眼看得白,手触得坚。白是可见的,坚不可见。两分法与“三”即“三生万物”的观点相差很远,相互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形态。

从易经八卦的两分法上升到老子的“三生万物”,曾经历了相当长的演变过程。

西方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两分法、三段式上升到康德的三分法、菱形结构经历了上千年之久。而两分法与三分法之间呈现出的矛盾关系,就是认识形态和逻辑论证的属性不同。公孙龙上升到动态论证的汉语逻辑思维的高度,从而揭示出思维能力提升的艰难性。

其非举乎:它不同于举例说明的方法,这是上升到过程论的高度,揭示出从八卦法到河图法的演变过程。

为什么说公孙龙的五个辩题已经上升到河图法的高度呢?理由根据就在最后的结论。

“且犹白以目,以火见,而火不见。则火与目不见而神见。神不见而见离。坚以手,而手以棰。是棰与手知而不知,而神与不知。神乎?是之谓离焉。离也者天下故独而正。”P42

这里的“神”指的就是老子论述的河图,因为老子将河图称作“天下神器”。华夏民族的祖先都把道即河图作为至高无上的“神”看待起来,世世代代传承着,直到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前,一直没有中断过。由此构成公孙龙研究的对象是老子论述的河图。

“神”即河图的功能与八卦图一样,也是正位的工具。(依据是“离也者天下故独而正”)。这里的“正”就是哲学理论中的图像法、正位法。古语说:名不正言不顺。这是公孙龙强调“名实当”原则的依据。

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的正位工具分为两种形式:祭祀占卜环节是易经八卦图,后来衍生出大衍配八卦图。逻辑思维环节是老子论述的河图。直观的逻辑图像对比是这样的:

用易经的图文并茂法解析坚白论04 

非常遗憾的是:公孙龙之后的中国学者继承了易经传承的两分法、辩证法,没有上升到老子河图模型法的高度。没有把握三分法——过程论——对立统一律:即头脑中只有辩证认识的方法,没有思维把握变化规律的科学方法。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学者不能摆脱经验理论的束缚,上升到创新科学理论高度的根本原因:思维方式偏离了老子论述的河图模型法。

老学研究者大多停留在文字内容环节,解析老子讲述的观点道理。几乎没有人能够上升到语言结构与认识结构、论述结构与逻辑结构的关系高度。这就是头脑中没有中国古代的道——河图模型导致的必然结果。也是两千多年来学者们不能破解老子五千言与河图关系的根本原因。文字和图像之间的关系不是认识能够把握的对象,而是哲学逻辑方法展示的诸多内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