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写一手漂亮的“王羲之”,算书法家吗?

 神秘俠客書法 2019-04-11

自从有了毛笔,中国书法一直写得好好的。之所以能好好写,关键是有个实用功能在。书法之所以让人孜孜以求,做成一件很崇高神圣的事,是因为书法是中国人的另一张脸,一张文化与道性的脸。当书法成为纯艺术,开始以泛艺术的观念评价书法,当代人可谓煞费苦心!

写一手漂亮的“王羲之”,算书法家吗?

吼书创作

有观点认为,艺术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原创性。你下那么大的功夫,池水尽墨颓笔成冢,废纸三千点灯熬油,王羲之学得再像,无非是拿古人集字而已,何谈原创?更何谈艺术?

从艺术角度看,这个观点没毛病。但针对书法而言,却是不妥。因为书法有一套自己的审美系统,它有自己的“明规则”。藏锋露锋、方圆千湿、提按顿挫、使转调锋、萦带呼应、虚实节奏、遒劲浑厚等,以及章法、结体、墨法、字法,都有自己的规矩。这些规矩像内部的“行业准则”,用泛艺术的角度看是包袱,但从内部看,这恰恰是它的长处与特点。书法欣赏的核心是笔墨,更直接一点说就是笔法。

写一手漂亮的“王羲之”,算书法家吗?

射书创作

与书法同为国粹的京剧,许多人嫌弃其一句话“咿咿呀呀”地半天唱不完。殊不知,京剧听的就是这“咿咿呀呀”,只有内行才听得懂这其中的功力和情感表达。节奏想快?不好意思,那是摇滚。于戏而言,品的就是那个韵,那个味儿。于书法而言,笔法才是欣赏的核心,只分精劣,无关新旧。可以在不同的作者、不同的作品中反复欣赏。

别把笔法只当成技巧,当技巧精湛为功力,那就是道。道哪儿有新旧之说呢?如一部经典戏,台词都能背下来了,为什么还会反复欣赏?同样的戏,名家演出就一票难求。看的不是情节,不是故事的悬疑,而是“唱念做打”的功力,是手、眼、身、法、步的协调传神。这和书法的笔法是一样的道理,就是那一点一线的精妙。品味书法,笔法就是欣赏点,即墨韵线性、用笔节奏所构成的那个味道。

写一手漂亮的“王羲之”,算书法家吗?

盲书创作

书法,就得有传承,就得死抠笔法。觉得有意义就乐在其中,觉得是束缚就跳出圈外,那将是另一个新领域。你觉得篮框太小,想创新,改个大球门儿,这就是手球;你觉得人有四肢,足球不让上手不合理,要改革创新,这就是橄榄球。书法的规矩可以突破,但请重新起个名字,比如叫“泼墨”“竹书”“铁笔”“茅坑” 等等都行,但请别带上书法二字。应该尊重每个人的艺术理想,但是踢足球不能用手,篮球不能上脚,跳芭蕾就必须垫脚。守住笔法就是书法,突破了规矩就是跨行。

写一手漂亮的“王羲之”,算书法家吗?

竹上乱书

能传承就不容易,也没见几个当代的王羲之、张旭。沈周写一手黄庭坚,但依然让人有欣赏的愉悦。何况,用古人的笔法写的也是自己的作品,全新的组合方式就有了新的欣赏点。

艺术肯定是不断发展的。但发展新的不一定非要打碎旧的,让早已成熟的古老艺术品类保持原有生态才是正确的文化态度。

当然,守着老规矩也不是简单的重复。书法的发展,依然可以在个人风格上取得新意。“四大名旦”不各有各的味道吗?八大山人学王羲之,《 圣教序》的影子抹不掉,但不都得说这是八大的书法吗?

写一手漂亮的“王羲之”算书法家吗?真到了能写一手漂亮的“王羲之”时,谁还去考虑算不算书法家这个问题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