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发现文明 连载65

 苏三客厅 2021-07-26

历史时期东西差异确立

东亚与整个欧洲大小差不多。假如仅只比较东亚与西方,拿一张中国汉朝与罗马帝国的地图可以看出,中西方就地理地缘都是非常不同的。

欧洲是一个被海洋环抱、被大河纵横切割富含水分的大洲。而东亚则更多属于一个相对闭塞的陆地,所以从一开始这种分别就导致了两地的文化与经济差异。罗马帝国的中央是大海与岛屿,地中海就是罗马帝国的内湖,埃及成为罗马帝国的行省,海盗与商人导致了特殊的欧洲重商主义以及民主自由的法律化社会。汉朝的核心是农田与山峦,稳定的农居生活使东亚人中道德、人情排斥商贸行业。罗马接受的希腊精神是自由的商业贸易与契约精神,东亚由于过于遥远没有大规模直接接受到轴心时代的希腊文化。东亚与西方的这一差异实际上从旧石器时代就有端倪,在旧石器时代在子厚阶段人类的文明高峰集中于欧洲就是因为的整体气候环境优于东亚地区,而且由于丰富多彩的地理条件使人们具有更多的生活选择,所以,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明集中于欧洲。在高温时节,欧亚大草原东西方向的交流使部分文明也进入到蒙古大草原的北部,比如贝加尔湖与叶尼塞河流域。2万年前后的冰期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之后从9千年前重新开始的高温曾经短期抽动,使人群北上,但很快又在6千年前开始的持续大降温中使人类的核心聚集到西亚地区,从这里开始的后续大家就很熟悉了。

从希腊到罗马,这些欧洲早期的核心都在海岛之上,而中国地区的首都长期位于远离大海的大陆中央,秦汉的都城咸阳距离大海近千公里——这里还是中国时间最久的都城,其余的中国都城也多数距离大海500公里。只有元朝之后,中国近一千年的都城才转向沿海地区,但之后的明王朝甚至还发生过禁海,所以,中国自古与欧洲相比就是排斥海洋文化的。这种不同的地理结构下经过2000年的发展,中西方形成了各自鲜明的不同文化特色,甚至最终积累为高下之分。

欧洲在历史时期的经济形式是四套马车并行:商业、海洋捕捞、农业与畜牧业混合。这种丰富的经济方式使欧洲长期处于一种优越的多栖经济地位,再加之地理与气候的优越欧洲经历的饥荒程度与次数远低于东亚社会。东亚地区以相对单一的农业经济贯穿始终,除了盐业,沿海的经济从来不是中国社会的支撑。东亚其实有漫长的海岸线,东亚之所以没有发展起来海洋文化还是与文明层次有关,自爱琴海文明开始地中海的船舶文化就远超东方,不在一个层级,因为以海为生就是环地中海的一个主业,海上交通甚至是地中海东部以及黑海沿岸人的经济命脉。欧洲的农牧混合特点也是东亚地区罕见的,东亚地区的草原与农耕区却泾渭分明,这些都会加剧东亚经济与文明的脆弱性与断裂行。只有一个方面东亚明显胜于欧洲,这就是东亚地理的连续性与封闭性,所以导致了欧洲统一的困难,但东亚却总是处于统一之中。

另外,中国的农业区域和北方的游牧草原联系在一起,即便建立了万里长城,北方游牧人仍然时时侵袭内陆,造成的是一次次对于汉文明的毁灭性打击,直到最后一个王朝统治者依然有北方游牧根系。中国很少王朝是南方汉人生发的,多数都有隐蔽的北方胡人根源,这一传统自最初的三代时期即已如此奠定格局。不过,中国历史书写有意无意隐瞒了这些事实,犹如西方人有意无意地隐瞒了工业革命的发动机其实是殖民大潮一样,他们潜在地觉得其中有什么不太光彩的地方就,汉人在近现代概念里游牧文化属于落后文明,而西方人也觉得殖民侵略并不光荣。

(古希腊人)

单一的经济以及气候条件的绝对恶劣使中国地区常常遭受饥荒侵袭,平均18年就会出现一次人吃人的饥荒灾难,易子相食或者把人当作动物蛋白质买卖在某些时代竟然是东亚的一门商业,综合可见长期绝对穷困一直困扰着东亚的发展。甚至西方人普遍爱花、爱唱、爱跳舞的习惯,都可能是一种物资长期满足的闲情逸致,而这种浪漫其实在古希腊时期即已奠定。相对的东亚人疲于奔命,自殷商时期即可见滞重肃穆,甚至以礼压人,表面看是没有心思发展浪漫生活,实际上是生活过于艰难造成的客观后果。不过,东亚地区有着广袤的土地,假如有连续的时段气候平稳,即可发展出富饶的文化,比如在汉唐时期尽管没有欧洲的古希腊与罗马帝国那么辉煌,东亚还是有自己的一片骄傲。不过,GDP的迅速大幅提升,实际与文明的提升突变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犹如沙特或委内瑞拉的简单富裕时期与文明现代化突变根本不是同一个道理,所以中国的汉唐虽然被东亚人看做一种辉煌,但他们并没有作为一种新文明被提炼扩张出去,所以其文明评价有限。某种意义上讲,今天的现代化或西方文明,是从2千多年前的地中海沿岸即已奠定,欧洲的根基连接着地中海东部的文明波涛,径直发展到现代文明。东亚始终是边缘地区的孤芳一支,最终到近代终于奄奄一息,直到20世纪不得不痛下狠手革命,自杀性硬茬嫁接。

中国与欧洲的最大不同也在于他们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海域:欧洲被黑海、地中海、大西洋和北海所环抱,而东亚只是面对世界上最大的一片不能逾越的海域:太平洋。他们分立于世界的两个相对的极端。但到了近代,这一亘古不变的文明与经济、文化模式却被交通与通讯高科技打破,西方的文化文明通过北美得以贯穿与传播,世界与中国都因太平洋的跨越技术而产生了一场翻天覆地的革命。可见东亚根本命运的改变在于太平洋的地缘格局的改变,世界的文明核心,也从最初侠义文明发源的地中海转至哥伦布之后的大西洋,今天再转移到了太平洋周边。

欧洲的核心一直面对着世界首发的西亚文明之地,交流与融合持续发展,而东亚却孤悬边缘,当然印第安美洲与澳洲更甚。因为流通不畅,东亚最终成为一个西部原始文明的发酵池,一般从西部流入的文明在东亚这里会以一种变异的形式保存起来。东亚地区由于其孤立地缘曾经被西方战略家看做是一座“孤岛”,形象地说明了中国为何如此的地理地缘特质。所以,东西方的差异不是从近代开始的,而是从轴心时代就不在一个层次,甚至从5万年前都不在一个层次上了。并且,“西方”也不仅仅是欧洲大陆的独立发展,西方背后是整个旧大陆西部的支撑。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明天的东亚还要继续昨日的孤立命运。今天地缘屏障已经通过现代化逐渐打破,世界又在重新洗牌,而这一次,东亚不仅没有如印第安和澳洲土著那样被基本灭族,而且可能正在面临一个空前的机遇风口。这是文明学与其他任何意识形态派别认识中国的不同基础所在。

 全球如股市大盘,整体有起伏,各国如个股;但地区如板块,东亚板块的命运启动就从太平洋被跨越的那一刻起重新开始的,具体事件可从日本被美国带动的明治维新算起,日本是东亚最外层的一个组成部分,然后是大陆的东部地区,再然后才是中部与西部。东亚大陆慢一拍也是一种地缘效应。全球的文明起落尽管与东亚密切关联,但是东亚的涨跌才是中国命运的关键。

观察文明板块的发展,自然也需要有一定的“分时线”考量。设计自我人生与文明“股市”之间的关联,无非考虑的分期是地区板块线、国家线、人类平均寿命线、儿孙发展线等几个时间,地区与国家的考虑属于信仰层面的长线思考,后几项则是更为实际的“分时线”,所以,一个世纪内的前景就是一般人应该考虑的文明发展“分时线”,再长也没有意义了。

判断一个国家的好坏或当下的国运或国策,首先就是要有时间概念,你看的是“年线”“小时线”还是“分时线”,区别很大,所有炒股人都明白。但是非量化的文史研究者却根本没有这个概念,所以那是胡子眉毛一把抓的混沌状态,那叫非科学反科学,甚至就是文学,20世纪之前的文明分析都属于这种非科学思维。所以,21世纪通过文明学要建立这样的量化文明思维,以更科学明晰地指导人类社会的发展。

炒股的人知道,长线不要随意乱动,也是老子所云:“治大国如烹小鲜”。这就是炒股的高手思维,只有小炒家才整天炒短线不停革命换股。一般而言,技术最好的短炒操盘手才能追上最差的长线操盘手,而最终的结局可能是一样的,短线瞎忙活最终受益也没有老子的长线思维获益多,这其中的原理让人深思,主要是因为“成本”计算被忽略。

综合起来,在农业时代,因为东亚距离西亚文明核心不算很远,东亚属于全球中等地位,偶尔还有汉、唐盛世的文明脉冲,但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人类文明核心从西亚转移到了距离中国最为遥远的西北欧,文明传播到东亚变得更加困难。另外,从欧洲内部的工业文明状况看,三百年内都基本保持这样的态势:中欧不如西欧,东欧不如中欧,中亚则更落后——这个现象本身就是明显的传播递减效应;而东亚处于这条大陆东传路线的最末端,所以中国在工业时代陷入最落后地位,是合乎地缘逻辑的。很多中国人把清末以来的落后当作是满清异族的野蛮统治结果,事实并非如此,主要是地缘传播走入了绝境。

(我想重新划分世界,做个新的 文明地图......。原文链接 中 是我的纪录片《西出阳关有故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