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上一篇《一个都不能少——2019届丰东西海朝高考一模试卷分析之先说说作文》。上一篇我们提到了作文的重要,不仅重要,而且还能写出好的作文,尤其在当下。 但是然而却,作文并不是考场上的救命稻草,语文成绩更不是只靠作文来考。因为虽然作文分值高,但是不是所有人都能得到,得满分的毕竟凤毛麟角。因为得满分的凤毛麟角,所以你路上不会太挤。这是其一。其二,没有其三,没有更重要,而是最重要的是,即使作文考得很高,谦虚点儿,比如得了48,一类上之下(满分50),可是选择题却错了,错一个就是3分,吊诡的是,错一个就有可能错两个,错两个就可能错三个,错三个就有可能错四个,一般情况下,错到四个的时候,一般不再错了,因为有母语兜着呢。这个时候作文的48分,因为错一个3分的选择题,就变成了一道“算式”题48-3=45;错两个,就成了48-6=42;错三个就变成48-9=39……下边就不算了,因为平均分以下了(如果今年平均分能到38及38+呢)啊……呜……噗……是不是很受伤,有种生不如死的感脚? 开个玩笑。其实,语文王想说的是,语文应试的考场上,没有亲疏远近,厚此薄彼,一个都不能少。就是小小的选择题,也不要轻视,蚊子再小也是肉,更何况吃到自己嘴里的才是自己的的肉。这有些调侃,说个严肃的思考:试想理解选择题中的一个句子都出了问题,又怎么能保证“读”段落、文章不出问题呢?殊不知“章不离段,段不离句”啊。再送一个观点:你那点所谓读出来的感觉,在设计的考试题面前,没什么更大的用。免费拿走,不谢。 这篇的题目是“一个都不能少——2019届丰东西海朝高考一模试卷分析之再说说古文”,所以,不谈选择题。不能跑题不是。 说到文言文,那都是泪呀。考得好不好,并不由己,而是全在出题老师的心情。2014年以前包括2014年,那时的文言文都考选择题,文本还是很难,因为是古人的,不仅是古人的,而且还没学过。然而可是却,人家出的是清一色儿的选择题,所以文虽然很难,但是题很现代,出题老师也很可爱,所以我们都不用读文言文,就得了满分。是啊,能在题里就能得满分,谁还用回去读读也读不懂的文言文?傻呀。再说了,我们做的是题,不是在考场读读也读不懂的文言文。现在,选择题还是“涛声依旧”,可多了“翻译题”和“简答题”。而做“翻译题”和“简答题”就必须去读文言文,当然还是读不懂。“宝宝不高兴了,后果很严重”。但“后果(厚锅)”只有宝宝来背,宝宝不高兴,是真的了。能高兴得起来吗? 小丰一模有一句翻译题,翻译句子:宜于林木饱闻而厌观者,岂少此二物哉?字倒是不生僻,都认得,可是什么意思呢?恐怕光“读”是读出来“翻译”的吧。那回到文中呢?请看: 仆曰:“公山林十有三年,穷崖怪壑,家猿狖而宫鱼龙,宜于林木饱闻而厌观者,岂少此二物哉?是盖有说焉。孔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夫能牧养小民,惠于鳏寡,必刚毅不回之士,盖刚则不夺于欲。故曰:‘枨也欲,焉得刚!’而《书》则曰:‘刚而无虐。’惟无虐为无欲,惟不欲可以言刚,惟刚故能行仁。公独有取于松竹焉者,非以其德全于刚邪?” 这是要翻译的那句话所在的段落。读了以后,发现会的还是会的,不会的还是不会的,而不会的当中就有要翻译的这句话……呜呼! 这又让我们想起2018年的真题,也是一个翻译句子: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是不是读后“一脸懵”呢?再看看它所在的的段落:积微,月不胜【1】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凡人好傲慢小事,大事至然后兴之务之,如是则常不胜夫敦比【2】于小事者矣。是何也?则小事之至也数,其悬【3】日也博,其为积也大;大事之至也稀,其悬日也浅,其为积也小。故善日者王,善时者霸,补漏者危,大荒者亡。故王者敬日,霸者敬时,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亡国至亡而后知亡,至死而后知死,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霸者之善著焉,可以时记也,王者之功名,不可胜日志也。财物资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诗》曰:“德輶【4】如毛,民鲜克举之。”此之谓也。 读完后,是不是又“懵一脸”呢?恐怕读完它的人都不多吧。好在,出题老师已经给出了这句中“德輶”的意思,难度降低了不少。所以说,文言文考好考不好,不在己,而在题和题的设计。和前边一样,这句话免费赠送,拿走不谢。 但是我们不想坐以待毙,任人宰割。好的,那就奋起反击。俗话说:“打蛇打七寸。”“一物降一物”,有矛必有盾。”出题老师可爱地能把答案事先制定好,我们就有对应的战术,这总比“第五次反围剿”简单。所以我们要严格执行我们既定的策略和方法,忠诚于战术打法,改变不利的思维惰性,建立通路,有规律地一步一步地思考和跟进。思路引领,规范理解,有效表达。 有方法,有规律,有练习,大道至简,无往而不胜。 |
|
来自: 昵称32901809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