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小宽来源:周小宽 (ID:xiaokuanjoy)01
看上面的文字,大家也许想象中的她,应该是个优秀、自信、洒脱又幸福感极强的姑娘吧。像这样的姑娘,应该是比一般人要活得轻松很多吧。 但是,想象总是单方面的——S小姐,是一个活得很紧张的人。 每次见她,她总是很忙。
渐渐地她也发现了自己这个模式,好像在一个圈子里,总也转不出去。 停不下来对自己的要求。 一件事干完,就像升级打怪一样,她一定要锁定一个相对更困难的事情去做。 当然,这个模式,在很多人看来,并不是一件坏事。 这不就是“进取”吗? 一个目标完成了,肯定要锁定下一个目标啊。 可是,这个模式,实际上,就是一个让你根本无法放松和快乐的模式。 她的口头禅是,“等我把这件事忙完”,然后呢,然后她并没有真的忙完的那一天。 02
问这个问题的人,可以都问问自己以下这个问题——为什么让自己舒服了,就会觉得很不舒服呢? 就看这个问题的字面,我们就能得出一个浅显的答案,一个人不敢去舒服,不能去舒服,一定是因为,在这个人的潜意识里,舒服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如果我放松了一下,如果我尽情地玩耍,如果我感到幸福快乐—— 如果每当这个时刻,就会发生一个极为糟糕的事情,我就会突然经历到一种极为糟糕的体验,那我肯定会尽力避免舒服。 每个人都想活得快乐。 我的朋友S小姐和大家也是一样的。 可是为什么她明明有资本去享受人生,却总是对自己要求苛刻地毫不放松地去一件又一件事情,让自己长期地处于一个高压力状态之中呢? 那是因为——如果一直待在不舒服、紧张、焦虑里面,就不用体验那种比不舒服、紧张、焦虑更糟糕的感觉。
有啊!
如果我不够优秀,如果我停止努力,如果我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那我就会体验到以上这些极为可怕的感觉。 不! 那么我还是不舒服、紧张、焦虑、不要放松、自我苛责、不断鞭策自己成为一个更优秀的人吧! 03
S小姐说,学校老师其实都知道她妈妈打她,但是她妈妈和老师们关系都搞得很好,于是老师们也站在妈妈那一边,觉得她被打也是正常的。这就是她妈妈一心想教育好她的一个方式。 我记得,S小姐对我说过,“我妈说,你就是值得被打” 说这句话时,她是笑着说着,是当作一个笑话对我说的。 但是这个笑话听上去,却是那样的悲伤。 我听完了她这样的童年故事,我就理解了她,为什么不能让自己停下来,为什么不能让自己舒服,为什么总是要把自己搞得紧张焦虑对自己提出很多苛刻的要求。 因为,她这样去做了,一直这样做下去,“内在的妈妈”也许就会满意了,就不会再打她、羞辱她、恨她, 甚至,会爱她。 04你也许会问,
我想,这个妈妈也许只是稍微极端一些,暴力一些,心理问题和人格问题更严重一些。 但是同类型的母亲,多着呢。 她妈妈当年为了弟弟妹妹,没能去读大学。 她妈妈和S小姐一样,天资优异,成绩好,长得漂亮,能歌善舞,可是,她因为家庭原因,没能去大学深造,十八岁就不得不参加工作养家。 让一个人真正产生问题的,成为一个有问题的父母的,并不是读了大学,还一事无成,而是这个人因为某些“别人的原因”没能去读大学,没能选择自己喜欢的人生道路。 于是她心里有恨,于是她觉得全世界都欠她的,于是她觉得如果自己读了大学,就一定能改变世界,一定会实现全部的梦想,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拥有极其幸福的人生。
这就是很多制造出了可怕的原生家庭的父母的问题。 可以说,很多人的父母从未真正的“脚踏实地”,去达成对这个世界的整合的理解。
这是理解了真实的世界之后的成熟。 但是在这一点上,很多父母更像是婴儿。 有着婴儿般的自我认识--
所以,很多心理发育不良的婴儿式父母, 一方面自我中有着一种迷之自信(夸大自体),其实是幻想,在幻想中自己无所不能,可是一身武艺没有机会施展,是这个社会欠了自己; 一方面自我的实质又极其虚弱,自卑,低价值感,处处依赖控制他人才能确定自己的存在感和价值。 这样的人,成为了妈妈或爸爸之后,就将孩子当作另一个自己,觉得她这次总应该能活出自己当年的梦想了吧。
答案是,这个标准根本就不存在 ——因为S小姐的妈妈,自己并没有去亲历过大学,以及大学后的人生,所以S小姐的妈妈幻想出了一个完美的人生,完美的人设,放在自己的女儿身上。 S小姐,她是一个承载了母亲无所不能幻想的孩子。 那么她当然怎么做,都是达不到的那个幻想的。 因为在妈妈的自恋幻想里,她自己,就是神。只可惜生错了年代。 这就是这个故事,最悲伤的部分。
05如果你能看到这个你与母亲或父亲之间的真实故事,那么你就已经不是昨天那个,为了满足父母的幻想,而去努力的你了。 因为你,知道了。 知道了,当然就不同了, 知道的此刻,和不知道的昨天,就不会完全相同了。 这就是我们打破原生家庭循环最好的方法——去不断看见故事的真相。 S小姐,知道了妈妈是如何在过去的三十年中,不断以强有力的控制去投射,去强加一个“你一定要绝对优秀”的人设给自己的,那么她就可以去拒绝这样的投射以及妈妈强加的人设。 而现在她的确已经在这样做了。 她决定去度假一个月,什么都不干。 她说,待在舒服的状态里,虽然让她慌张,但是,“我也可以去慢慢适应”。 最后放一段我和S小姐的真实对白。
如何以一个普通的平凡的人的身份活着, 如何去认同那个普通的不够完美的位置, 洗掉父母投在自己身上的那个“你一定很了不起”的人设, 克服“我是一个普通人”对父母的那种内疚感, 战胜“我如果不优异”就会被父母抛弃的恐惧, ——这就是自我接纳的课题。 对很多人而言,这辈子的功课,就是学习做一个普通人。 作者简介:周小宽,心理咨询师,看待世界和自我有点特别。关注心灵成长、原生家庭创伤、两性关系,一个温柔而有力量的心灵陪伴者。微信公众号:周小宽(ID: xiaokuanjo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