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世纪绘画02

 读书作乐 2019-04-11
作  者:克劳德·莫奈 - Claude Monet作品名称:印象·日出 - Impression Sunrise作品尺寸:48 × 63 cm作品年代:1872作品材质: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现收藏于:巴黎马蒙坦美术馆画作《印象·日出》是画家莫奈创作于1872年的一幅油画。油画描绘的是初春薄雾中的勒阿弗尔港口日出的景象,以红、黄、蓝等华丽的色彩,表现日出的气氛,着眼点在色彩的趣味。画面没有细节,只有海面日出时的总体印象,那就是旭日初升、雾气迷蒙,海面波光粼粼。这幅油画是印象派画家莫奈最具世界声誉的作品。莫奈自己说:“创作这幅画时,我从窗口望出去,太阳隐在薄雾中,在前景上,船的桅杆指向天空……人们问我它的标题,以便编入目录。很难说得上是勒哈弗尔的风景,就写‘印象’吧!我回答说。
 
作  者:卡米耶·毕沙罗 - Camille Pissarro作品名称:埃尔米塔日的坡地 - louveciennes the road to versailles作品尺寸: 作品年代:1870作品材质: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画作《埃尔米塔日的坡地》是画家毕沙罗创作于1870年的一幅油画。画面所表现的力量首先来自层次鲜明的构图,作者有意在建筑物的整体和树木之间造成强烈对比,同时也源于色彩之间隐隐约约的和谐。绿色和蓝色、灰色和米黄色,甚至是烟囱管道的红色都被置于次要地位,不添加任何无用的光泽。在右边的厚实房屋上面,树木勾勒出诗一般的图案。毕沙罗擅长的这种曲折的笔法使画面显得勃勃生机,增加对角线的实际效果。
 
作  者:乔治·修拉 - Georges Seurat作品名称:安涅尔浴场 - Bathers in Asnières作品尺寸:201 cm × 300 cm作品年代:1884-1887作品材质:布面油画 现收藏于:英国伦敦国家画廊修拉《安涅尔浴场》这是确立了以“点描”为表现手法的画家修拉的第一部大作。此作品描绘了在巴黎西部阿尼埃尔一带塞纳河里享受沐浴之乐的人们。当时 二十五 岁的秀拉探求出一种新的技法——点描法,这种点描技巧是将几种原料并列,但并非直接在调色板上调色,而是利用人的直觉经由大脑所转换的多种颜色的基点,在 观赏者眼中呈现出某种色彩。(色彩的空间混合原理)在这幅画中虽尚未确立此种点描技巧,但堪称为所谓印象派宣言的历史性作品。修拉在这幅油画上选择了一个以工业区作背景的洗浴场面,表明题材来自现实生活,只是用点彩画法描绘,以区别其他写实作品。油画《安涅尔浴场》使用一种微小、一致的点状笔触为描绘的技巧。虽然呈现的是印象主义的风景,但可由画面的构成上,看到更为严密的结构。在人物上则是如雕像般的庄严。这幅画是画家修拉根据他对光与色的研究,及对鲁德发明的色轮的研究而画成的。按这个色轮的原理,画家应把任何两种颜色并列在一起,以达到明快的效果。对修拉来说,“点彩派”这个名称比“新印象派”更为合适。
 
作  者:爱德华·马奈 - Edouard Manet作品名称:草地上的午餐 - Das Frühstück im Grünen作品尺寸:208 × 264 cm作品年代:1863作品材质:oil on canvas《草地上的午餐》是印象派画家爱德华·马奈(edouard manet)在1863年创作的一幅画布油画,《草地上的午餐》再当年的沙龙展出中引起了极大反响。在《草地上的午餐》之前的油画作品中,只有神可以以裸体的形象呈现,而马奈在这副作品中却打破常规,破天荒的将普通人的形象描绘成裸体,这在当时是极其反叛的一件事情,被当时的人们斥责为低俗,并不被社会所认同。
 
作  者:乔治·修拉 - Georges Seurat作品名称: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 - A Sunday Afternoon on the Island of La Grande Jatte作品尺寸:207.5 × 308.1 厘米 作品年代:1884-1886作品材质:布面油画 现收藏于: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画作《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是画家修拉创作于1884年至1886年的一幅油画。现存于美国伊利诺州芝加哥艺术机构。油画《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描绘的是巴黎附近奥尼埃的大碗岛上一个晴朗的下午,游人们在树林间休闲的情景。油画《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是新印象派的一个范本。修拉为了制作这幅巨作,花了两年的时间,四百多幅的素描稿和颜色效果图,为的是让颜色更准确。在画面上一共有四十个人物,每一个人物都是画家经过很仔细的构图而成。它们好像彼此没有关系地摆在一起,但画面上却充满着一种宁静的秩序美。
 
作  者:卡米耶·毕沙罗 - Camille Pissarro作品名称:戴绿头巾的女子 - Woman wearing a green headscarf作品尺寸:65.5x54.5厘米 作品年代:1831-1903作品材质:画布油画 现收藏于:法国巴黎奥赛美术馆
 
作  者:奥蒂诺·雷东 - odilon redon作品名称:独眼巨人 作品尺寸:64×51cm作品年代:1898-1900作品材质:板面油画奥蒂诺·雷东是法国极具影响力的印象派画家,他在美学上主张发挥想象而不依靠视觉印象,所以欣赏他的作品我们会发现,他笔下的物像与现实当中的物像有着很大的差别。这件《独眼巨人》取材于古希腊神话,是他艺术创作第二时间——新雷东时期的作品。作品中的独眼巨人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库克罗普斯,画面上独眼巨人正从地下爬出来,他用一只眼睛觊觎着深埋在地层里的一个裸体女性。这个裸体女性是欢乐的象征,但她似乎还在沉睡,巨人的野蛮凶猛的心灵中也依然存在着欲望和欢乐的要求。雷东用这个巨人的形象来象征生命的原始欲望的巨大力量。现在《独眼巨人》藏于荷兰克洛勒-穆尔博物馆。
 
作  者:保罗·塞尚 - paul cezanne作品名称:静物 - Still life作品尺寸: 作品年代:1895作品材质: 现收藏于:
 
作  者:保罗·塞尚 - paul cezanne作品名称:有苹果的静物 - Still Life with Apples作品尺寸:高: 68.6 厘米. 宽: 92.7 厘米 作品年代:1895-1898作品材质:布面油画塞尚的油画《有苹果的静物》创作于1895-1898年间,《有苹果的静物》证明了静物画可以真实地再现实体和表现光线与空间的表象。塞尚说:“描绘自然不是复制对象,它实现了人的感觉。”他坚持关注颜色和质地的特性,不以幻觉为目的。例如,盘子里水果的边线是不确定的,仿佛在移动。画面中透视的规则也打破了,桌子的右角向一边倾斜,与左边不在一条线上。画面的有些部分没有着色,桌布的折皱像没有画完。《有苹果的静物》不是对实物的模仿,而是对观察角度和绘画本质的探索。
 
作  者:埃德加·德加 - Edgar Degas作品名称:苦艾酒 - absinthe作品尺寸:92cm×68cm作品年代:1876作品材质: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印象派画家德加的这幅油画《苦艾酒》现存于巴黎奥赛博物馆。油画《苦艾酒》中右侧男子是画家朋友台斯色丹,左侧女子是演员爱伦·安德雷,出于偶然原因,德加为穷困潦倒的朋友画了这幅富有性格特征的肖像。油画《苦艾酒》画面笔触粗犷阔大,生动而简练地刻画了两人的精神状态,一杯苦艾酒,反衬出两个失意人的苦楚。构图有些奇特,人物被挤到右上角,大部分空间用来描绘酒吧陈设,这种空旷感与人物的失落感相映成趣,被人誉为是一幅有思想性的叙事画。
 
作  者:让·巴蒂斯特·卡米耶·柯罗 - jean baptiste camille corot作品名称:芒特枫丹的回忆(马库西的回忆) 作品别名:蒙特芳丹的回忆 作品尺寸:65x89cm作品年代:1864作品材质:画布油画 现收藏于:巴黎卢浮宫博物馆芒特枫丹位于巴黎以北的桑利斯镇附近,柯罗曾去过那里,被那儿的美景深深打动,油画《芒特枫丹的回忆》是柯罗通过对芒特枫丹景色的回忆而创作的。油画《芒特枫丹的回忆》是柯罗的名作,是最能体现柯罗风格的作品。1889年,油画《芒特枫丹的回忆》转入卢浮宫画面展开在湖边森林一角,晨雾初散,清新的林地与湖面的水汽构成一片湿润朦胧的自然景色,林边枝叶繁茂的大树倾向湖面,伸展着婆娑的枝条,阳光从枝叶间散落到地上,点醒了绽开的小花。一位身着红裙的姑娘正踮脚采摘小树上的蔓草花,树下的两个孩子一个在忙着收集摘下来的蔓草花,另一个正在指点着他们身后枝丫茂密的小树丛,朦胧的湖面上倒映着远山和树影,微风在这静静的湖畔轻轻掠过,我们仿佛能听到树叶的低语。树枝和草地上闪着点点银光,构成了柯罗那有名的灰绿色调,像是溢满画面的清新、恬淡的诗,给我们留下了永难忘怀的印象。这种梦幻般的情调正是柯罗风景画的引人人胜之处。
 
作  者:卡米耶·毕沙罗 - Camille Pissarro作品名称:蒙马特大街 - boulevard montmarte作品别名:Boulevard Monmartre in Paris作品尺寸:74x92.8cm作品年代:1897作品材质: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现收藏于:圣彼得堡冬宫博物馆0 画作《蒙马特大街》是画家毕沙罗创作于1897年的一幅油画。现由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珍藏。这是一幅蒙马特大街的全景图,街道两侧尽收画面,人群流动,车水马龙,由于视角宽广,楼房林立,车马人流很小,只能凭感觉用粗笔点画出来,然而显得特别生动,加之透视准确,画中车马人流仿佛在画中移动,它描绘了现代都市的繁忙热闹场面。在这幅油画上,构图宏伟,街景庄严而有气派;色彩丰富柔和,在冷暖色对比中,充满中间调子的过渡,形成一种细致而变化丰富的灰调子,但却很明亮,它显示着光的饱满,其笔触均匀而不失活泼变化,粗犷与细致融为一体,表现出画家毕沙罗特有的艺术风格。
 
作  者:克劳德·莫奈 - Claude Monet作品名称:持太阳伞的妇人:莫奈夫人和她的儿子 - Woman with a Parasol - Madame Monet and Her Son作品尺寸:100 × 81 cm作品年代:1875作品材质:布面油画
 
作  者:爱德华·马奈 - Edouard Manet作品名称:莫奈在船上画室 - Claude Monet in seinem Atelier作品尺寸:80 × 98 cm作品年代:1874作品材质:oil on canvas画作《Claude Monet in seinem Atelier》是画家爱德华·马奈创作于1874年的一幅油画。油画中床上的人正式莫奈。油画描绘的是莫奈在船上画室作画的状态。虽然画家马奈一度从事户外画作的方式,但是他仍旧比较喜欢画人。
 
作  者:让·巴蒂斯特·卡米耶·柯罗 - jean baptiste camille corot作品名称:沙特儿大教堂 作品尺寸: 作品年代: 作品材质:
 
作  者:保罗·塞尚 - paul cezanne作品名称:圣维克多山 - la montagne sainte victoire作品尺寸:73×91厘米 作品年代:1906作品材质: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油画现藏于费城美术馆。 塞尚一生画得最多的,可能要算是风景画了。1882年以后,塞尚隐居于故乡附近的小镇,专心地画起当地的风景。他深深地为圣维克多山的奇异山形及其周围的壮观景色所吸引。年复一年,他一再重复地描绘这座从大地上露出的巨大岩石,分析它那时隐时现、复杂细微的体块和结构。在他的一生中,他为此山所画的“肖像”,竟有七、八十幅之多。 这幅藏于费城美术馆的《圣维克多山》,是塞尚最后的一幅描绘这座山的画。我们看见,在一片没有人迹的广阔天地间,雄伟的大山似乎从明朗清澈的大气中升起;它那坚实的、凹凸起伏的身形映现的闪烁的光影之中。全画气势庄严、崇高,略带忧郁,反映了塞尚深沉的精神世界。在这幅画中,每一个体块和造型都被处理得极为严谨,使人联想到他静物画中的一个个苹果的描绘。然而,塞尚风景画色彩的丰富多变,却是其静物画所难以比拟的。在这幅风景画中,他以朴实有序的笔触,表现出物象的细微色差。虽然画中颜色种类不多,但每一种色都有着丰富的色阶变化。那浓重而沉着绿色,衬托出不同明度与纯度的土黄、土红和蓝色,使整个画面恰似一首和谐的色彩交响乐。同时,那无数的笔触,被敏感而理性地放置在画面上,成为厚重而富于肌理变化的色块。笔触的种种走势、排列、连接、转换和交织,构成了空间,也产生结构,形成对比和谐的秩序。面对这幅画,我们可感到色块、笔触、线条等抽象的视觉要素,从客观景物的图像中漂浮出来,在画中形成一种新的现实。而这种“新现实”的意味,正是塞尚绘画艺术的核心。
 
作  者:阿诺德·勃克林 - arnold bocklin作品名称:死亡之岛之一(死岛) - The Isle of the Dead作品别名:Die Toteninsel作品尺寸:150 cm x 80 cm作品年代:1883作品材质:油画《死亡之岛》是画家勃克林最著名的共五幅《死岛》系列作品之一,是受埋葬他小女儿的佛罗伦萨英国人公墓的气氛所影响绘制的。他的作品充满神秘、幻想的氛围,但有古典的建筑充斥其中,表现死亡和神秘、忧郁的场景。这是勃克林最受争议也最精彩的作品。勃克林十分钟爱这一题材,同题材的作品至少有5幅。在这幅作品中象征主义得以充分表达。勃克林从大自然中精心挑选物象加以组合,创造出奇特的氛围。死之岛峭壁林立,阴森可怖,只有一船可达,白衣的死神静立于船首,把新鬼渡往不归之地。引发观者对死亡的思考。值得一提的是,这幅画的名字是勃克林的赞助人起的。
 
作  者:埃德加·德加 - Edgar Degas作品名称:舞蹈教室 - dance class作品别名:The dance class,La Classe de Danse作品尺寸:85×75cm作品年代:1874作品材质: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画了不少年轻人的肖像和大幅历史画后,埃德加·德加开始接触以马和女演员为内容的最早的现代题材,这些题材后来经常被他用绘画和雕刻的形式表现出来,出于对现代性的兴趣,德加的艺术向着更加自由,更加朦胧的方向发展,画家在画里重视色彩和运动;如他通过芭蕾舞女演员的腿有节奏的动作和她们短裙的轻盈使人想起梦幻舞剧。《舞蹈教室》一画中,德加选择了朝向一个绿墙围绕的大厅一角的一个斜向视点,把柱子所强调的空间放大了,他还用天花板的一角截断、封住画面边缘,这种构图非常新颖。这幅画是用快速线条配景法画的,这种画法是由地板上的板条决定的,一块块板条由于透视有越来越接近的趋势。一些舞蹈女演员在芭蕾舞教师于勤·佩罗的指导下练习跳舞。佩罗站在中央,手里拄着一根长拐杖,另一些挤在尽头的学生在一边休息,一边观看。从背部看过去,在第一排,有两个女演员在等待轮到自己跳舞,一个手里拿着一把扇子,另一个坐在一架钢琴上,扭动着身子,在背上抓痒。这是利用画幅空白的一个好例子,画中正在跳舞的芭蕾舞女演员的魅力与等待跳舞的女演员的不雅动作形成对照。德加强调舞步的优美,舞步的优美是长期学习、训练的结果。正在练舞的芭蕾舞女演员的侧影似乎分解了一系列给人以幻觉的动作。黄、绿、红、蓝带子的鲜艳色彩使短裙显得更白。作为真正善于运用色彩的画家,德加还在五颜六色的腰带的色调上做文章。德加表现芭蕾舞场景的作品甚多,为他赢得了“舞蹈女演员画家”的称誉;德加从1870年开始采用这个主题,后来把它扩大到他的大部分作品中,直至最后画了着色很重的舞蹈女演员的侧面像的出色的色粉画。对现代性的敏锐感觉,对新颖拼版的兴趣,对瞬间捕捉的动作的研究,同样是其艺术的固有特色,而这些特色使德加接近于印象派画家追寻瞬息即逝的特点。现在这幅《舞蹈教室》藏于奥塞博物馆。
 
作  者:保罗·高更 - paul gauguin作品名称: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 - Where do we come from作品尺寸:29,2 × 60 cm作品年代:1897作品材质:画作《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是高更创作生涯中最大的一幅油画。这幅油画,其意义远远超过以前所有的作品。画家高更称再也画不出更好的、有同样价值的画来了。在高更临终以前,他已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人这幅画中。这幅油画里有许多画家在种种可怕的环境中所体验过的悲伤之情,画中高更的眼睛看得多么真切而且未经校正,以致一切轻率仓促的痕迹荡然无存,它们看见的就是生活本身。油画中整个风景完全是稳定的蓝色和韦罗内塞式的绿色。所有的裸体都以鲜艳的橙黄色突出在风景前面。《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这幅大画由画家于1897年在南太平洋塔希提岛完成。据高更回忆说,当时他期望描绘独自思索时所呈现出的一片幻景,以表现他自己同整个大自然的交融以及他对无法理解的人类来去之谜的苦恼。他把全副精力都投入到此画的创作中,不分昼夜地工作了一个月。《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这一幅寓意性绘画在一片热带丛林中展开。中央有一位采摘野果的塔希提人,可能暗示亚当采摘智慧之果,他的右边坐着几位带婴孩的女子,远处两个穿长袍的妇女正热烈地交谈着。他左边的小女孩、青年妇女和老妇可能象征着人生的三个不同阶段,背景有一尊神秘而古怪的神像,带有印度神的某些特征。地上有小猫、黑山羊、鸟和蜥蜴,看来它们都有各自的寓意。丛林深处是一片大海,从色彩和构图看,使人感觉像古老的原始传说,加上这样的一个标题,更增添了作品的神秘感。在生与死、时间与空间的永恒中人的价值何在?人生的意义何在?单纯朴素的原始生活果真能给人带来无忧无虑的精神愉悦吗?高更在这些难解之谜中痛苦地思索着,在《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这幅画里,他把自己的思索用可视的形象呈现出来。
 
作  者:文森特·梵高 - vincent van gogh作品名称:星夜 - the starry night作品别名:柏树和星空 作品尺寸:92.1x73.7作品年代:1889作品材质: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现收藏于:美国纽约现代美术馆油画作品《星夜》,又名《柏树和星空》是梵高在圣雷米疗养院画的,时间是1889年6月。在梵高的神经第二次崩溃之后,就住进了这座疗养院。在那儿,梵高的病情时好时坏,在神志清醒而充满了情感的时候,他就不停地作画。油画《星夜》中用到的色彩主要是蓝和紫罗兰,同时有规律地跳动着星星发光的黄色。前景中深绿和棕色的白杨树,意味着包围了这个世界的茫茫之夜。 梵高继承了肖像画的伟大传统,这在他那一代的艺术家里鲜见的。《星夜》是一幅既亲近又茫远的风景画,这可以从十六世纪风景画家老勃鲁盖尔的高视点风景手法上看出来,虽然梵高更直接的源泉是某些印象主义者的风景画。高大的白扬树战栗着悠然地浮现在我们面前;山谷里的小村庄,在尖顶教堂的保护之下安然栖息;宇宙里所有的恒星和行星在“最后的审判”中旋转着、爆发着。这不是对人,而是对太阳系的最后审判。梵高的宇宙,可以在《星夜》中永存。这是一种幻象,超出了拜占庭或罗曼艺术家当初在表现基督教的伟大神秘中所做的任何尝试。梵高画的那些爆发的星星,和那个时代空间探索的密切关系,要胜过那个神秘信仰的时代的关系。然而这种幻象,是用花了一番功夫的准确笔触造成的。当我们在认识绘画中的表现主义的时候,我们便倾向于把它和勇气十足的笔法联系起来。那是奔放的,或者是象火焰般的笔触,它来自直觉或自发的表现行动,并不受理性的思想过程或严谨技法的约束。 梵高绘画的标新立异,在于他超自然的,或者至少是超感觉的体验。而这种体验,可以用一种小心谨慎的笔触来加以证明。这种笔触,就象艺术家在绞尽脑汁,准确无误地临摹着他正在观察着的眼前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看,实际确是如此,因为梵高是一位画其所见的艺术家,他看到的是幻象,他就是幻象。
 
作  者:文森特·梵高 - vincent van gogh作品名称:杏花盛开 - branches of an almond tree in blossom作品尺寸:73.5cm× 92cm作品年代:1890作品材质:布面油画
 
作  者: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 - Pierre Auguste Renoir作品名称:阳光下的裸女 - study torso, sunlight effect作品尺寸:64x80作品年代:1876作品材质: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阳光下的裸女》是印象派画家雷诺阿生前所做中最具争议的一幅,在当时这副作品层被人诟病,被人议评为《身上长满天花的裸女》。这副作品现收藏于法国巴黎奥赛美术馆。
 
作  者:文森特·梵高 - vincent van gogh作品名称:夜间咖啡馆—室内 - the night cafe作品尺寸:92.1x72.4作品年代:1888作品材质: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
 
作  者:文森特·梵高 - vincent van gogh作品名称:夜间咖啡馆—室外 - cafe terrace at night作品别名:露台咖啡厅 作品尺寸:81x65.6cm作品年代:1888作品材质: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油画《夜间咖啡馆—室外》,又名《露台咖啡厅》是梵高的晚期作品,油画《夜间咖啡馆》用了梵高最喜欢的蓝色与黄色作为主基调。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星空》。不同的是,《夜间咖啡馆—室外》画中的夜晚并没有给人压抑之感,而是多了几分和谐欢畅。那时梵高的心情应该是自由快乐的,暂时忘却了生命的孤独。蓝色与黄色向来是梵高的最爱,这两种对比色,一个诉说着恬静的心情,一个代表着喧闹的气氛,在这幅画中,即便静谧的蓝色夜晚将至,但由鹅卵石铺成的广场,在黄色调的灯光下,依旧展现着人们的欢乐与活力。本幅画的笔触相当准确,这是梵高细心观察的结果。黄橙的灯光和深蓝的夜空相互对比,视线沿着咖啡棚和座位向后延伸,使画面产生纵深感。梵高曾说这是一张不用黑色的夜景图,他成功的运用色彩表现了夜间户外写生的效果。
 
作  者:卡米耶·毕沙罗 - Camille Pissarro作品名称:中国花瓶里的菊花 - chrysanthemums in a chinese vase作品尺寸:50x61作品年代:1873作品材质: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
 
作  者:文森特·梵高 - vincent van gogh作品名称:自画像 - self portrait作品尺寸:42 × 33.7 cm作品年代:1886-1887作品材质:木板油画 oil on board现收藏于:
 
作  者:奥蒂诺·雷东 - odilon redon作品名称:独眼巨人 作品尺寸:64×51cm作品年代:1898-1900作品材质:板面油画奥蒂诺·雷东是法国极具影响力的印象派画家,他在美学上主张发挥想象而不依靠视觉印象,所以欣赏他的作品我们会发现,他笔下的物像与现实当中的物像有着很大的差别。这件《独眼巨人》取材于古希腊神话,是他艺术创作第二时间——新雷东时期的作品。作品中的独眼巨人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库克罗普斯,画面上独眼巨人正从地下爬出来,他用一只眼睛觊觎着深埋在地层里的一个裸体女性。这个裸体女性是欢乐的象征,但她似乎还在沉睡,巨人的野蛮凶猛的心灵中也依然存在着欲望和欢乐的要求。雷东用这个巨人的形象来象征生命的原始欲望的巨大力量。现在《独眼巨人》藏于荷兰克洛勒-穆尔博物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