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五律的平仄 平仄是近体诗格律中最重要的因素。五律平仄格式是近体诗中最基本的格式,掌握了五律的平仄格式,七律以及入律的五、七言绝句就容易得多了。 (一)五律的类型 五律的平仄有四个类型,依次排列,恰好是五律的两联: A仄仄平平仄,B平平仄仄平; C平平平仄仄,D仄仄仄平平。 五律共四联八句,将以上形式重复一次,就是一首完整的五律,下面是五律的第一种格式: A⊙仄平平仄,B平平仄仄平。 C⊙平平仄仄,D⊙仄仄平平。 A⊙仄平平仄,B平平仄仄平。 C⊙平平仄仄,D⊙仄仄平平。 (点外加圈者表示可仄可平,以下相同。) 例诗: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飘飘何所以,天地一沙鸥。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五律第一句不入韵。五律首句也可入韵,倘要入韵,只须将第一句换为第四句即可,其他不变,这就衍化五律第二式: D⊙仄仄平平,B平平仄仄平。 C⊙平平仄仄,D⊙仄仄平平。 A⊙仄平平仄,B平平仄仄平。 C⊙平平仄仄,D⊙仄仄平平。 例诗: 终南山 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倒海隅。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将第一式一、三联与二、四联位置倒换,即成五律第三式: C⊙平平仄仄,D⊙仄仄平平。 A⊙仄平平仄,B平平仄仄平。 C⊙平平仄仄,D⊙仄仄平平。 A⊙仄平平仄,B平平仄仄平。 例诗;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同样的,将第三式的第一句换为第四句,使首句入韵,遂衍化为五律第四式: B平平仄仄平,D⊙仄仄平平。 A⊙仄平平仄,B平平仄仄平。 C⊙平平仄仄,D⊙仄仄平平。 A⊙仄平平仄,B平平仄仄平。 例诗; 风雨 李商隐 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五律的平仄格式即以上四种格式。一般以首句不入韵(一、三式)为正格,以首句入韵(二、四式)为偏格。所谓正偏格是以现存诗的多寡定的,并无实际意义。 (二)五律的粘对 从上面四种类型五律平仄格式里,会发现它的“粘对”规则。“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具体说来,就是上联对句第二、第四字与下联出句第二字、第四的平仄相一致,如同粘在一起一样。如五律第一式,就是: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如果不粘,前后两联的平仄就会雷同,称为“失粘”。“失粘’是近体诗的大忌。 “对”就是相对、相反,具体说来,就是每一联的出句和对句的平仄必须相反。如果不对,一联出句和对句的平仄就会雷同,称为“失对”。“失对”也是律诗的大忌。五律第二式和第四式,因为首句入韵,第一联两句平仄并不相对,这是受了入韵的限制,不算是“失对”。 (三)、七律的平仄和粘对 七律的平仄是五律的扩展,方法是在五字句前面加一个两字的头。五字句前两字若是仄仄,就加平平;若是平平,就加仄仄。如五律第二式加上相应的两字头就成为一首七律: ⊙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例诗: 望蓟门 祖咏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和五律一样,七律也有四种类型。其中两种类型首句入韵,两种类型首句不入韵。七律一般以首句入韵为正格,首句不入韵为偏格。七律的“粘”“对”规则,也与五律一样。 (四)、避犯孤平 在近体诗的创作中,有一句顺口溜,叫做“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说的是在五言近体诗中,每句第一、第三个字、七言的第一、第三、第五个字中平仄可以不论,五言的第二、第四、七言的第二、第四、第六个字必须分明,这是不全面的,引起了许多人的误解。其实,在五律、五绝、七律、七绝都有四个句型,即: 1、平仄脚(五言⊙仄平平仄,七言⊙平⊙仄平平仄); 2、仄仄脚(五言⊙平平仄仄,七言⊙仄⊙平平仄仄); 3、平平脚(五言⊙仄仄平平,七言⊙平⊙仄仄平平); 以上三种句式可以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而且可论为常格,不论为变格。 4、仄平脚(在五言平平仄仄平、七言⊙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式中,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是平声,如果该平而仄,就是犯了“孤平”。“孤平”的意思是除了韵脚一个平声外,整句只剩下一个平声字了。犯“孤平”也是律诗的大忌。所以写五七言律诗要避免犯孤平。 (五)拗句和拗体 古人把律诗中不合平仄的句子称为拗句。初唐、盛唐某些诗人的律绝中出现一些拗句。例如: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湖水”二字拗)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乘”“鹤”二字拗)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去不”二字拗) 全诗用拗句、或大部分用拗句,叫做拗体。杜甫、苏轼等诗人都写过拗体诗。例如: 崔氏东山草堂 杜甫 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 (“草堂”“相”三字拗) 有时自发钟磬响,落见更见渔樵人。 (“磬”“更见渔樵”拗) 盘剥白鸦谷口栗,饭煮青泥坊底芹。 (“谷”拗,失对) 何为西庄王给事,柴门空闭锁松筠。 寿星院寒碧轩 苏轼 清风肃肃摇窗扉,窗前修竹一尺围。 (“摇”“尺”字拗) 纷纷苍雪落夏簟,冉冉绿雾沾人衣。 (“落夏”“绿雾沾人”拗) 日高山蝉抱叶响,人静翠羽穿林飞。 (“蝉抱叶”“翠羽穿林”拗) 道人绝粒对寒碧,为问鹤骨何缘肥。 (“对”“鹤骨何缘”拗) (六)救拗 近体诗中虽然出现了拗句,但诗人有补救的办法,这就叫“救拗”。所谓救拗,就是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就在后面适当的地方用一个平声作为补尝。补救有两种:第一种是本句自救,第二种是对句相救。 1、本句自救,就是救孤平。前面说过,在近体诗中,仄平脚的句型,五言的第一字,七言的第三字必须用平声,否则就叫“犯孤平”。但是,如果在五言的第三字、七言的第五字用个平声作为补偿,也就没有毛病了,这叫做孤平救拗。例如: 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李白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无”救“寂”)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明”救“月”)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夜宿山寺 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天”救“恐”) 2、对句相救。对句相救又分两种:(甲)大拗必救;(乙)小拗可救可不救。 (甲)大拗必救,指的是出句平仄脚句型,五言第四字、七言第六字拗,必须在对句的五言第三字、七言的第五字用一个平声字作为补偿。例如: 奉济驿重送严公 杜甫 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空”救“此”) 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 列郡讴歌惜,三朝出入荣。 江村独归去,寂寞养残生。 草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吹”救“不”)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乙)小拗可救可不救。指的是出句为平仄脚句型,五言的第三字拗,七言的第五字拗,可以在对句五言第三字、七言的第五字用一个平声字作为补偿,也可以不救,即以一三五不论来处理。 六、五律、七律的对仗 五七言律各四联八句,习惯上将第一联称首联,第二联称颔联,第三联称颈联,第四联称尾联或末联。颔联两句和颈联两句要对仗.如: 七律《江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首联)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颔联) 老妻画纸作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颈联) 多病所需惟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尾联) 所谓对仗就是词性的对称,名词对名诃,形容词对形容词,虚词对虚词,等等。凡叠字处也要对称。各类词性的对仗划分愈细,对仗则愈工致,例如名词,可以分为以下一些小类。 l、 天文 2、 时令 3、 地理 4、 宫室 5、 服饰 6、 器 用 7、 植物 8、 动物 9、 人伦 10、人事 11、形体。 律诗的对仗,一般用在中间两联,即颌联和颈联。例如: 无题 李商隐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椽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颌联:金蟾对玉虎;啮锁对牵丝;烧香入对汲井回。颈联:贾氏对宓妃;窥对留;帘对枕;韩椽对魏王;少对才) 对仗可多到三联,即首联、颌联、颈联都用对仗。如: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也可以少到一联,即颔联不用对仗,只在颈联用对仗。这种情况比较罕见。另有一种情况,即在首联、颈联都用对仗,而在颔联不用。例如: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古人在五、七律的对仗上有许多苦心孤诣的追求,创造了难以数计的所谓佳对。在这方面,以唐的杜甫、宋的陆游为最。五、七律的首联和尾联不必对仗。对仗是为了形式整齐之美,如果四联皆对,则容易显得呆板凝滞。唐宋人的五、七律,也有首联对仗的,那并不是常规。尾联对仗的则极少见。 排偶是汉语固有的规律,在近体诗定型之前,古典作家就已经自觉地将排偶运用在诗文之中了。有许多古体诗,为了造成形式的整齐美,也用对仗,如: 杜甫五古《望岳》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皆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中间两联也是对仗的。对古典诗歌所知不多的人往往误以为这是一首五律。是否是五律,主要看它平仄是否谐和。此诗第一句除了“岱”字为仄声外,其余四字皆平声,即此一点就可判断它绝不是律诗。另外,此诗押仄声韵,也不符合五律规则。所以,近体诗格律的核心是平仄谐和,排偶对仗倒在其次。有些唐宋人的律诗,中间两联常常并不对仗,但只要平仄和律仍然是律诗。 一首律诗的优劣成败主要看对仗。那么如何去衡量律诗对仗的好坏呢?创作时不但要注意各联本身的词性相同、平仄相反,而且要注意两联之间句式的互不雷同,体现参差美。应尽量避免两句一意、两句一式呆板单调的句法,要词法变化、句式捭阖、上下异意、境界开阔有诗味、诗意,能否启发联想这样的基本要求。这些要素中如体现参差美、词法变化等往往容易被忽略。如: 柳宗元《豋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这首诗的颔、颈两联全是主谓宾句式,都用二、二、三词组排列。分开来看对仗很工,但将两联合起来看,则显得呆板缺乏参差的美感。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有意将两联用不同的句式组合。如 王勃在《杜少府之任蜀州》的五律中,颔联用流水对,颈联用工对: 与 君 离别 意, 同 是 宦游 人。 海内 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