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近体诗写作教学初探论文

 wuzhi9 2018-04-23
近体诗写作教学初探
摘要:对于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材,一般的语文教师将其处理成阅读课,笔者以为将该教材处理成阅读课不足以挖掘此教材的价值,因此笔者尝试了不仅讲授这些诗词佳作,还教学生结合此教材进行绝句和律诗的创作,教学效果较好。
关键词:近体诗的形式 范作引领
近体诗,又名“今体诗”,是在唐代定型的诗歌样式,包括绝句和律诗。绝句通行为四句,按每句的字数分为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偶尔也有六言绝句。律诗包括通行的八句律诗及十句以上的排律,按每句的字数人们把它们分为五律和七律。
在本文中,笔者探讨的是通行绝句和通行律诗的写作教学。
一、 炼制能说话的瓶子
一首绝句或律诗其形式与内容是一张纸的正反面,任一方都无法独立开来,为了便于指导学生写作近体诗,笔者以形式为先。
对于绝句或律诗的标准形式,初学者首要弄清的是三个基本要素,它们是:平仄排布、押韵、对仗。
(一)平仄排布
平仄,实指汉字的声调。最初,南朝的沈约受印度三声说启发,结合琴韵音律,创造归纳出“四声”,即:平、上、去、入。唐朝年间,人们把“四声”正式二元化成“平仄”:上声,去声,入声归仄;剩下的归平,绝句和律诗的平仄排布以这样的划分为依据。
绝句和律诗大致按“粘对”规则进行平仄排布,按首句第二字的平仄分“平起式”与“仄起式”两类。笔者发现弄清诗的首句平仄,整首诗的平仄即可知道。以下笔者以七言绝句的平仄排布为例。
七绝平起式。
首句平仄情形为:平平仄仄平平仄;第二句按“对”的原则(对应位置平仄相反)即为: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句按“粘”的原则(即对应位置平仄相同)应为:仄仄平平仄仄平,但出句除首句外,结尾只能是仄声,针对这种情形,古人将倒数第三字与尾字的平仄进行对调,即第三句的平仄实为:仄仄平平平仄仄;第四句按对的原则即为:平平仄仄仄平平。所以七绝首句不入韵的平起式标准式为: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注:首句入韵,首句平仄则为,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三字与尾字平仄对调),其它语句不变。
七绝仄起式。
首句平仄情形为:仄仄平平平仄仄;第二句按“对”的原则,应为: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三句按“粘”的原则应为:平平仄仄仄平平,如上所述,第三句应调整为:平平仄仄平平仄;第四句按“对”的原则即为:仄仄平平仄仄平。所以七绝首句不入韵的仄起式标准式为: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注:如首句入韵,首句平仄则为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字与尾字平仄对调),其它语句不变。
七绝的平仄排布知道后,七律的平仄排布也可以容易地知道,把七绝平起式标准式重叠即可得到七律的平起式标准式,即为: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注:如首句押韵,则为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绝仄起式标准式重叠即可得到七律的仄起式标准式,即为: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注:如首句押韵,则为仄仄平平仄仄平。
七绝、七律这八种标准式,每句去掉最前面两处平仄,就可以得到五绝、五律的标准式。不过要注意的是七绝七律仄起式每句去掉两处平仄,得到的是五绝五律的平起式;七绝平起式每句去掉两处平仄,得到的是五绝五律的仄起式。所以近体诗的平仄排布的标准式共计十六种。
在平仄排布方面,耳熟能详的一种说法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种说法其实是针对七绝或七律而言,意思是七绝、七律中每句的一、三、五处可平可仄;二、四、六处须平仄分明。对五绝、五律而言,就应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不过这种说法仅适用于一部分情形,因为写绝句或律诗有时有“出律”的现象,“出律”就需要“拗救”,这时就不符合这两种说法了。
由此,十六种标准式可以变化出无数种,对于初学者而言,最好按照标准式去写作近体诗,可适当地参考“一三五不论,二四六七分明”的规则。
(二)押韵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押韵”一词被解释为:“诗词歌赋中,某些句子的末一字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音调和谐优美。[1]这样的解释用于指导近体诗写作显得宽泛。近体诗押韵要求很严格,即在近体诗中,韵脚必须在同一韵部,且为平声。
广为流传的平水韵,是清代康熙年间官修《佩文韵府》整理南宋刘渊的《壬子新刊礼部韵略》、王文郁的《平水新刊韵略》而成。
《平水韵》共归纳5千多个汉字,按照“平、上、去、入”四种声调进行分类,共有一百零六韵,其中平声有三十韵,编为上、下两半,称为上平声和下平声。近体诗(即格律诗)只押平声韵,平声韵各部的韵目(每韵的第一个字)如下:
上平声: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
下平声: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
也就是说,写格律诗,韵脚只限于以上的上平及下平的三十个韵部。
今人写绝句、律诗可以按照《平水韵》进行押韵,也可以选用今韵——中华十四新韵进行押韵。
“中华十四新韵”是中华诗词学会从语言发展现状出发,以普通话、《新华字典》的注音为读音的依据,将汉语拼音的35个韵母,划分为14个韵部,即:
1、麻 a,ia,ua
2、波 o,e,uo
3、皆 ie,üe
4、开 ai,uai
5、微 ei,ui
6、豪 ao,iao
7、尤 ou,iu
8、寒 an,ian,uan,üan
9、文 en,in,un,ün
10、唐 ang,iang,uang
11、庚 eng,ing,ong,iong
12、齐 i,er,ü
13、支(-i)(零韵母)
14、姑 u
为了便于记诵,人们把它们连缀作两句顺口溜,叫做:“麻、婆、借、菜、为、好、友,寒、门、上、供、妻、子、哭。”[2]
笔者以为今人写绝句、律诗,最好使用新韵,道理很清楚:今人作诗是给今人看、今人听、今人学的,不是给古人看、古人听、古人学的。
(三)对仗
王力在《龙虫并雕斋文集·语言与文字》中将“对仗”解释为:“对仗,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虚词对虚词。”这种释义显得笼统。对仗,具有很苛刻的要求,要严格遵守“六相”原则,即“字数相等、词类相当、结构相应、节奏相同、平仄相对、意义相关。”所以,王力先生的释义不够精当,。
对仗,针对律诗的颔联和颈联而言,绝句无所谓对仗,能做到前半、后半或全诗对仗更好。当然,在古人的律诗中,也存在特殊情形,即:有时只是首联和颈联对仗;有时只是颈联对仗。今人作律诗,一般要求颔联和颈联对仗。
对仗遵循的总的原则是“实对实,虚对虚”,必须考虑的范畴是:“格律、句意、内容、语体、句式”,明末清初李渔所著的《笠翁对韵》可以作为检验诗句是否对仗的辅助资料。
对仗有许多说法,如“工对”、“宽对”、“借对”、“当句对”、“隔句对”、“交股对”、“互文对”、“流水对”等。笔者以为,最要弄清的对仗形式当属“工对”,因为“工对”要求最为严格,弄清了“工对”就可以高屋建瓴,顺利的掌握其他对仗形式,以下笔者对“工对”予以阐释:
凡同类的词相对,就叫做工对。而一些词类在古人那里,是可以被分成更细的小类,如名词可以细分为天文、时令、地理、宫室、服饰、器用、植物、动物、人伦、人事、形体等小类,同一小类的词相对,更是工对。
反义词相对,也算工对。例如李白《塞下曲》的“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晓战、宵眠就是反义的。
在一联中,只要多数字对得工整,就是工对。例如毛主席《送瘟神》:“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红对青,着意对随心,翻作对化为,天连对地动,五岭对三河,银对铁,落对摇,都非常工整。
反对为优,正对为劣。同义词相对,似工而实拙。像杜甫《客至》: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缘”与“为”就是同义词。我们不觉得这是缺点,是因为它们是虚词(介词),不是实词。出句与对句完全同义(或基本上同义),叫做“合掌”,更是诗家的大忌。
除了弄清以上三个基本要素外,写格律诗,还有八大禁忌:一忌孤平;二忌尾三连平(三连仄);三忌换韵;四忌失粘;五忌合掌;六忌重字;七忌直白;八忌新旧韵乱用。以下具体解释。
忌孤平:所谓孤平,指一句中,除去最后一个韵脚字外,只有一个平声字,则为犯孤平。孤平为诗家之大忌。
如“仄仄平平平仄仄”句,以一三五不论之说,第三、第五字变为仄声字,就变成了“仄仄仄平仄仄仄”,这样的句式,不是孤平,但是却犯了尾三仄,对于初学者,尾三仄不是太严格,如果能避免,则更好。
忌尾三连平(三连仄):是指每句最后三个字都是仄声或都是平声字,比如“仄仄平平仄仄平”,如果最后一字是仄声,就是尾三仄;如果第五第六字是平声字,就是尾三平。尾三平也是诗家之大忌。
忌换韵:是指一首格律诗中,韵脚的字的韵部,只能在同一个韵部中,如果不在同一韵部,就是换韵。所谓韵脚,就是偶数句的最后一个字,如果第一句押韵,其韵脚也包括在内。
忌失粘:是指第一句与第二句相同位置间的字,平仄相反,第二句与第三句相同位置间的字,平仄相同,即为粘,如果不粘,就是失粘。
忌合掌:是指律诗中,三四句、五六句,其实是两幅对联,如果一幅对联,上下句意思相近或相同,就是合掌。
忌重字:是指一首诗中,尽量不要有重复的字,但是在一个句子中除外。
忌直白:是指太过平直,没有味感。
忌新旧韵乱用:是指在同一首诗中用韵,要么依旧韵(平水韵),要么依新韵(中华14新韵),不能新旧韵混用。当然,亦有以词韵(如词林正韵)作诗者,词韵比诗韵(平水韵)相对较宽,但是,即使是以词韵为据押韵,也要在同一个词韵的韵部。
至此,我们建立了绝句、律诗的“骨架”,初步炼制成了“能说话的瓶子”。
二、对镜贴花黄
以上格律诗写作知识的讲解极为抽象,教师可以联系具体的绝句或律诗,让学生验证自己的理解,是为“对镜贴花黄”。
笔者以为当代人的绝句、律诗的名作是首选。一来《平水韵》复杂,不易于学生操作;二来今人的作品多数反映现时的生活,能让学生产生新鲜感。
比如教师在介绍完七律标准式后可以选取《中文古诗词杂志》中的诗作,让学生验证,比如:
和浪花长春《忆君》[3]
柳下雪
冷月西风空谷闻,
蝉声响处饮伤痕。
金兰酒醒寻常梦,
玉盏花拥壮烈魂。
拨雾修身悲洞暗,
献芹避世惧天昏。
丹心溶就山河泪,
秋水泠然惠妙音。
此首诗就是七律仄起式首句入韵标准式的变式,韵脚在中华新十四韵的“文”部。
《中华古诗词》中绝句、律诗的作者毕竟离学生的生活太远,不能“现身说法”,如果语文教师能用自己的诗作供学生赏析,教学效果将更佳。
笔者在教学生写律诗时,就在黑板上先后抄写了两首自创七律,供学生验证。
五律:
唐诗咏
(中华新韵“文”部)
初唐新血液,诗苑自兹春。
溢美流芳域,育灵风雅津。
兴亡前代事,昌盛今人心。
俯仰字林里,怡情生慧根。
这首自创五律为平起仄收式。
七律:
夕行千秋河畔
(中华新韵“姑”部)
鼓枻酡红风乍起,碧縠鱼跃闪银弧。
远桥灵宝①攒残箭,邻刹青莲祛秽芜。
鬼斧深斫盛碧落,众生长衍赛荻芦。
暮合游火人家语,布谷剪空只影徐。
注:①灵宝,西汉时名将李广所用弓名。
这首自创七律为仄起仄收式。
绝句律诗的创作是一件十分艰苦的事情,然而“世之奇伟瑰怪常在于险远”,当对着朝阳,沐着清风吟哦自己的诗作,个中快乐绝非他人能知,语文教师的使命是“铸魂”与“雕龙”,教学生写诗也当在其中。
参考文献
著作: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5年6月第5版。
期刊:
1.刘志昌:《中华新韵(十四韵)》的渊源和背景,《四平日报》,2011年4月21日。
2.柳下雪:和浪花长春《忆君》,《中文古诗词杂志》,第一卷,第一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