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是一条有味道的推文,却会让你流口水不止!

 萧焕祥 2019-04-11

暖春四月,柳绿桃红。乡野田间,葱葱嫩芽,潺潺清流,在这个春暖花开生机盎然的季节,又是给人们带来好心情的时刻。心情好不仅仅因为风景好,我想,更多的人是因为这个春末夏初,是有很多美味又要来到的季节。

唐代大才子张志和是懂得生活的人,在历经官场浮沉、尝遍人间冷暖后,最终得以弃官归隐,扁舟垂纶,浮江泛湖,渔樵为乐。唐大历九年(774年),张志和拜谒时任湖州刺史颜真卿,正值暮春之时,桃花盛开,春江水涨,一行人即兴唱和,张志和便留下千古名词《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guì)鱼肥。青箬(ruò)笠, 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

张志和想必也是个爱吃之人,深知桃花盛开之时,正是鳜鱼肥美之际。牛人总有各种相通之处,特别是在吃上。而词中所提的鳜鱼,不仅仅玄真子(张志和号)喜爱,前人后者都推崇备至,古今各种文献中都有不少记载,便为佐证。

桃花鳜鱼(孔小瑜)

春秋末期曾辅佐越王勾践复国灭吴的范蠡(lǐ),也是个全才,不仅擅长治国经商,居然还会专业养鱼,他曾著有《范蠡养鱼经》,又称《陶朱公养鱼法》或《养鱼经》,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养鱼著作,在书中,范蠡称鳜鱼为桂鱼;

北魏郦道元在编著《水经注》中,称由于鳜鱼“其头似羊,丰肉少骨”,所以将鳜鱼叫做水底羊,要知那时羊是非常鲜美的食物,水中鱼能与地上羊媲美,足见鳜鱼之味超乎寻常的好;

北宋尚药奉御刘翰、道士马志、翰林医官翟煦等人,遵照宋太祖赵匡胤的旨意,编撰了一部官方药典《开宝本草》,其中写道“鳜鱼,益气力,令人肥健。”

南宋罗愿所著的《尔雅翼》(钦定四库全书,经部十,小学类一,训诂之属)中,称鳜鱼是鱼类中惟一“有肚能嚼”的,所以吃小鱼,是一种吃其他鱼类的肉食性鱼,关于味道,则是“皮厚而肉紧”。

清代医学家王士雄(字孟英)所撰《随息居饮食谱》中记载:“鳜鱼甘平,益脾胃,养血,补虚劳,远饮食,肥健人。”

当代著名作家汪曾祺也曾说过“鳜鱼是非常好吃的。鱼里头,最好吃的,我以为是鳜鱼。”


鳜鱼,又名桂鱼、菊花鱼、鳜花鱼、桂花鱼、鳌鱼、脊花鱼、胖鳜、花鲫鱼、母猪壳等,是一种凶猛的肉食性鱼类,具有极强的爆发力,在攻击猎物的瞬间动作极为迅速,肉质细嫩却不失韧性。

而让桂鱼最出名的做法,确实很多人都不曾想过的——臭桂鱼。由安徽省餐饮行业协会、安徽省烹饪行业协会推荐,由中国烹饪协会发布的《中国菜·全国省籍地域经典名菜》中,评出了“十大经典安徽菜”,徽州臭桂鱼名列榜首,足见臭桂鱼在徽菜中的重要地位,也因此被选为国宴名菜,接待来自全世界的八方宾客。

关于臭桂鱼的来历,据传当年在著名徽商胡雪岩的家乡,某徽商坐船回家探亲,因为路远天热,携带的桂鱼未保存好发臭了,妻子贤惠舍不得丢弃,于是把它腌了起来,没想到歪打正着,发臭的桂鱼经过料理,味道竟然好极了。徽商借此推广,村里乡亲纷纷仿效,不经意间,臭桂鱼居然成了徽州招牌菜,又有“徽商臭桂鱼”的叫法,于是有了“鱼不臭不吃”的风俗。

实际上,古代因为没有冰箱等保鲜手段,在安徽沿江鱼贩为了运输桂鱼,都会把桂鱼用木桶装起来,然后运到徽州各地出售,所以桂鱼也有“桶鱼”之称。贩运沿途要走七八天的时间,为了防止途中鱼肉变质,选用一层淡盐水一层鱼肉的装法,在行走过程中要经常翻动鱼身,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桂鱼到达时不会变质,但是鱼肉表面会散发出似臭非臭的一种特殊味道,不过鱼鳃仍然是红的,而且鱼鳞也完好无损,不会脱落。虽然说鱼表面闻起来会臭,但是经处理清洗干净之后,再经过烹饪,不但没有臭味,而是有一种更特别的奇异香味,手艺就这样被传承下来,成为了安徽一道非常特色的美食,并伴随着代代徽商闯荡江湖的脚步,这道奇艺的美食也被传到五湖四海,成为无数漂泊在外努力打拼的徽籍人士思念乡愁的味道。

在广州,能不能吃到正宗特别美味的臭桂鱼呢?

答案是——当然可以!

    >> 国宴名菜臭桂鱼 <<   

位于天河区黄埔大道西668号赛马场内的金广名厨,采用安徽空运而来的臭桂鱼,加上知名大厨独家秘方做法,烹制出“可以说是广州最好吃的臭桂鱼!如果不谦虚地说,还可能是全国最好吃的!”这道国宴名菜臭桂鱼一端上来,就看到整盘色泽亮丽夺目,伴随着特别的异香,诱人垂涎欲滴。

箸尖拨开调料,露出一条完整的臭桂鱼,鱼皮完整微焦,夹起一块鱼肉仔细端详,完全不似普通清蒸鱼一般松软破碎,而是肉质丰厚坚实,肌间刺少,骨刺与鱼肉分离,肉成块状。入口细尝,便可发觉这风味桂鱼闻起来臭,吃起来香,香鲜透骨、鱼肉酥紧、醇滑爽口,既保持了桂鱼的原汁原味,又异香醇厚入味,食后吮指回味,个中味道,令人记忆深刻。


    >> 蒙城烧饼 <<   

徽菜作为金广名厨的代表特色之一,就不能不提徽菜的另一个“网红”——蒙城烧饼!这是一种有着上百年历史的小吃,又称“帝王饼”,在安徽家喻户晓,无数市民每天与之相伴,并随着远行的足迹,流传四海。更是被评为“中华名小吃”、“非物质文化遗产”,还于2015年安徽合肥接待德国总理的宴会上,被选为安徽代表小吃,招待来自远方的国际友人。

蒙城烧饼现烤现吃,颜色橘黄,表面布满白芝麻,微微鼓起,饼皮薄如竹纸,烫手的烧饼双手捧起,送入口中轻咬一口,碎渣簌簌散落,口中顿感焦酥脆、香喷喷、越嚼越香。


    >> 精品胡适一品锅 <<   

除了臭桂鱼、蒙城烧饼之外,胡适一品锅也是“十大经典安徽菜”之一。

据传,清朝乾隆皇帝出巡江南微服私访,由九华山来绩溪上川(今上庄)。行至上川时,天色渐暗,一天奔波已是饥肠辘辘。于是想找个地方用餐歇脚,见有一农舍,便贸然叩门。当时,中秋刚过,幸好家里还有剩余菜肴,农妇便将菜肴按层次铺在两耳锅中,烧热后端上桌来。不一会,几个人将锅内菜肴吃了个底朝天。食毕,皇帝问:“这菜肴叫什么名字?”农妇说:“一锅熟”。皇帝听后说:“这名字不雅,就叫徽州一品锅吧”。上庄“一品锅”从此得名。从此时开始,上庄一带几百年来“一品锅”一直成了款待宾朋的佳肴,在婚嫁和乔迁新居时,也做为招待亲朋好友的主要菜肴。

一代文豪胡适任北大校长时,用“一品锅”招待绩溪的女婿梁实秋先生得到“一品锅,三五七层花色多,品其味,离桌不离锅”的赞许。胡适在任驻美大使时也经常以家乡的“一品锅”招待外国友人。也曾以“一品锅”宴请美国恩师杜威,赢得举座赞誉,成为美谈。

    >> 徽州特制刀板香 <<   

选用来自正宗徽州山区农家土猪肉,选取上等的肥瘦相间腌咸肉制成,于焖蒸过程中将之置于上等香樟木板上,油腻大部被木板吸走,既保持了肉的咸鲜又油而不腻,夹在细白面粑粑里,送入口中,让你觉得这比吃什么汉堡包好吃多了!

    >> 紫砂壶功夫汤 <<   

和功夫茶的茶壶茶杯一样,倒出来清澈微黄的热腾腾的汤,烫烫的清汤入口,老汤甘醇清香,营养丰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