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学古典诗词音乐教育初探论文文章

 52saas 2019-04-11

  古典诗词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所在,而我们作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者更肩负着发扬和光大这一博大情怀的历史使命。作为教育者的我们不能仅仅成天撑着喉咙高声对学生们喊:你们要学古典诗词,这是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你们自身的修养是很有帮助的。众所周知,学习的最好老师就是兴趣。将音乐引入古典诗词教育,用兴趣这把钥匙打开学生们在心里铸造多年的恐惧的大门,既达到了古典诗词的教育作用,又有休闲放松的乐趣,真可谓是一举多得。本文试图以中国古典诗词为切入点,逐渐找到其与音乐的共同之处,继而提出符合现代社会特点的“诗歌大众化和音乐通俗化”的观点。然,鄙人虽是音乐教育专业出身,又在中文系旁听两年课程,但究竟非中文科班出生,难免有些疏漏。在此一并感谢我校文学院徐湘霖教授和刘德煊教授,正因为他们两年来孜孜不倦的教诲,才有了自己“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梦想。我一直记着徐湘霖老师对我鼓励的话语“什么时候才能看到你所铸就的玉呢?”。这篇文章就是学生最好的回答。

  一、古典诗词——民族的宝库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璀璨的文化,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那些优美的风情,那些动人的传说伴随着文人高风亮节的身影,形成了千古流传的伟大诗篇。而古典诗词就是这浩瀚文化海洋中的一轮巨浪。中国古典诗词以其发展历史悠久,语言纯粹精练,文化内涵丰富,意境优美,意趣深远而堪称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瑰宝。

  诗歌是具有多重审美功效的。首先,它是人类情感的需求。我们人类自降临在这片土地之后就辛勤的耕耘着。但是物质生活逐渐的丰富并不能满足他们情感宣泄的需要。于是从单纯的吼叫和简单的文字记载,到后来童谣的出现,一直到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问世。从此,诗歌作为一种人类内心情感的外在体现方式绵延数千年而常胜不衰。在得到无数文人亲睐的同时,开创了一个国度诗的文化。《诗经.毛诗序》中讲“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史记.滑稽列传》也引用了孔子的一句话说:“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所谓的意就含有近代语所谓‘情感’,所谓‘言’就是近代语所谓‘表现’”(朱光潜《诗论》)可见,诗歌是人类情感得以寄托的重要的方式,它表达了人类普遍的情感。说到人的情感,真的是很奇怪,也很奇妙。从古至今,千年一概。《诗经》中的情感是最为朴质的,简单的。它主要抒发了作为人最为基本的喜怒哀乐。《桃夭》通过描写桃花的美丽鲜艳,表达了作者对于婚嫁的喜悦。而《硕鼠》则是劳动者对奴隶主的痛斥与怒骂。

  其次,节奏是诗歌的灵魂。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事物都离不开节奏。每个人时时刻刻都生活在节奏之中。我们朗诵那是语言的节奏;我们走路,我们跳舞,那是运动的节奏。就连吃饭的速度也是有快有慢的。“节奏是宇宙间万物发展变化运动速度的规律。只要有时间存在,无处不产生节奏。准确的时间,构成准确的节奏。因此,节奏本身就是时间的艺术。”(黄柏庄《基本乐理四十通》)我们知道,诗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可以说,诗歌作为一种独立的体裁是从音乐中逐渐分离出来的。所以,诗歌本身具有节奏的因素也不足为奇。节奏的快与慢恰恰又能反映人的一个情绪。我们还是拿走路打比方。河岸边是一对白发苍苍的老人,他们挽着手拄着拐杖,缓步的行走着,尽情的欣赏着最后一片血红的枫叶。由于他们的年龄和此刻欣赏风景的缘故,他们行走的速度节奏很缓慢的。他们经过了几十年的人生体验,静静的欣赏着最后的晚景。他们的心情是平静的,是安宁的。而我们再来看一组画面。一个青年人,手里揣了一个文件包,一边跑,一边看着手腕上的手表,估计是上班快迟到了吧。看着他跑得满头大汗连擦拭一下汗水的功夫也是没有的。他跑动的速度是飞快的,他的心情也是焦急的。从这两个例子中,我们能看出速度与心情的关系。人在快乐时候,心情舒畅的时候,他做事也好,干活也好都是充满干劲的,效率也高,速度也快。而人呢,在心情抑郁的时候,干什么事情都是无精打采的,效率又低,速度又慢。你看杜甫在家喜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遂歌咏出了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诗句。创作出了平生的第一首“快诗”。

  第三,诗歌富有意境之美。诗词的基本的要素是意象。意,是作者主观上的情感。而象,则是客观的,事实上存在的一些外化的事物。当主客观高度融合统一之后,便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意象,而意象的呈现、组合、衔接、发展、转换就构成了诗词。再打一个比方,形象的解释一下意境的概念。意境,就像一个盛装半杯茶水的杯子。我们要细品的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半杯香茗,而是盛装在杯中的半杯清香之气。我们用手无法触摸它,用眼睛也无法去识别,但是淡淡的清香总环绕着自己的身旁。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就谈到“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比如李中主李璟的《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

  王国维就评说道:“南唐中主词:‘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闲。’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乃古今独赏其‘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故知解人正不易得。”菡萏,就是荷花,荷花就是菡萏。但是作者偏又不说是荷花。“香销”,就是凋零,可是作者也不言凋零。而“翠叶残”,作者也不作荷叶残。如果这句写成了荷花凋零荷叶残,那么这样的句子就太过于直白,给予人感受的空间就狭窄了,完全没有了意境。再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忘明月,低头思故乡。”意象一句一个,一共四个意象,分别是月光,霜,月亮,故乡。而这四个意象组合成了一幅美丽的思乡图。这又是一年的中秋,一片银白色的月光撒在大地,更是撒在了诗人的心里。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思念老家门口的那棵老槐树。时值佳节,但是却与亲人天隔一方,不禁滴落几滴情泪。朦胧中见那月光像冰冷的霜雪般的冷酷,无情。无奈,感伤之情通过这一组意象表达的淋漓尽致,力透纸背。

  上面是在谈诗歌本身的价值和它的意义。下面我们来谈谈诗歌的育人作用和对我们现代人的生活启示。

  《毛诗序》讲“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说:不学诗,无以言。诗歌,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丰富想象,提高人文素养,更有助于形成完美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论语.为政第二》中有这么一句说明诗歌与人的修养的关系。“子曰:诗三百,一言已蔽之,曰:思无邪。”《诗三百》指的就是《诗经》,这是一本无论在文学史还是在音乐史都占有相当地位的诗歌(或者称之为歌词)总集。它是由周朝以来各个地区的民间音乐的歌词汇集而成,再经过孔子的选编和润色。最终选定了三百余篇,定名为《诗三百》,说《诗经》已经是汉朝的事情了。孔子认为,人是有思想的,思想有正确的,也有不太正确的。怎样树立一个正确的思想,怎样培养正确的对待人对事的态度。就需要我们通过不断的韵诵诗歌来领会,来提高自身的修养。《礼记》中有一篇《经解》,是对“五经”的一个总评。它是这么评价“诗教”的:“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说我们通过诗词的教育可以使人变得温柔敦厚,知书达理,但是《经解》同样还提到“故《诗》之失,愚。”是说,如果我们整天抱着诗歌,脱离现实去追求说文解字,就会变成一个书呆子,迂夫子。这就是迂腐。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就是这一号人物的杰出代表。

  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由此他的一生经历了几起几落,曲折坎坷。他是宋仁宗景佑三年出生的,到嘉佑二年中了进士,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这已经是位及人臣的官职了,可他偏偏不守清规戒律,被人以讥讽朝政之罪贬为了杭州通判,后来又徙往湖州、黄州、常州为官。哲宗刚刚登基时,怜其才,召回了京师,任中枢舍人。后来他又不知天高地厚,与司马光面争新法“不可尽改”而出知杭州。后又因晢宗亲政启用了新党,苏轼又被一贬再贬,一直被贬到了海南。宋徽宗登基大赦天下时,苏轼才得以北返,但在回来的途中,病逝于常州。我们来看一首他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关于这首诗,我在这里不想做更多的分析。我想讲的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你看,苏轼经历了那么多的风风雨雨,他没有觉得自己委屈,没有因为自己这么辛苦的付出,这样任劳任怨的改革,得到的却是降职,发配而心生埋怨。这要多大的心胸才能做到。礼部尚书啊,不小的一个官职啊,相当于现在的文化部,教育部的部长啊。他完全可以顺从掌权者的意愿,顺顺当当的当他的好部长,可是他不,偏偏和首辅过不去,偏偏在大庭广众之下,陈述者自己的不同政治意见,让别人下不了台。当然降职了,发配了。可是面对皓月,面对无穷的宇宙。苏轼长叹一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就是苏轼。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中评价苏轼的词,说“东坡之词旷”。这个旷达不仅仅是他的诗词,更是他整个人生,信仰的写照。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些缺憾和不如意的事情,所谓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如果我们放大这个缺憾和不如意,那自己将永远生活在阴影之中。也许我们无力改变生活中的缺憾,也许我们无法避免生活中的苦难。但是,我们通过学习中国古典诗词,可以惊奇的发现心灵的力量的确是无穷大的,如果我们用不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难,就会拥有完全不同的人生。

  因此,我们要多读诗,但不能局限于诗歌的本身,所以苏轼讲“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而音乐又是诗歌最好的表达形式,在我们今天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腾飞的时代。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人文很好的,很恰当的联系在一起是我们每一位文化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史记.滑稽列传》也引用了孔子的一句话说:“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所谓的意就含有近代语所谓‘情感’,所谓‘言’就是近代语所谓‘表现’”(朱光潜《诗论》)可见,诗歌是人类情感得以寄托的重要的方式,它表达了人类普遍的情感。说到人的情感,真的是很奇怪,也很奇妙。从古至今,千年一概。《诗经》中的情感是最为朴质的,简单的。它主要抒发了作为人最为基本的喜怒哀乐。《桃夭》通过描写桃花的美丽鲜艳,表达了作者对于婚嫁的喜悦。而《硕鼠》则是劳动者对奴隶主的痛斥与怒骂。

  其次,节奏是诗歌的灵魂。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事物都离不开节奏。每个人时时刻刻都生活在节奏之中。我们朗诵那是语言的节奏;我们走路,我们跳舞,那是运动的节奏。就连吃饭的速度也是有快有慢的。“节奏是宇宙间万物发展变化运动速度的规律。只要有时间存在,无处不产生节奏。准确的时间,构成准确的节奏。因此,节奏本身就是时间的艺术。”(黄柏庄《基本乐理四十通》)我们知道,诗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可以说,诗歌作为一种独立的体裁是从音乐中逐渐分离出来的。所以,诗歌本身具有节奏的因素也不足为奇。节奏的快与慢恰恰又能反映人的一个情绪。我们还是拿走路打比方。河岸边是一对白发苍苍的老人,他们挽着手拄着拐杖,缓步的行走着,尽情的欣赏着最后一片血红的枫叶。由于他们的年龄和此刻欣赏风景的缘故,他们行走的速度节奏很缓慢的。他们经过了几十年的人生体验,静静的欣赏着最后的晚景。他们的心情是平静的,是安宁的。而我们再来看一组画面。一个青年人,手里揣了一个文件包,一边跑,一边看着手腕上的手表,估计是上班快迟到了吧。看着他跑得满头大汗连擦拭一下汗水的功夫也是没有的。他跑动的速度是飞快的,他的心情也是焦急的。从这两个例子中,我们能看出速度与心情的关系。人在快乐时候,心情舒畅的时候,他做事也好,干活也好都是充满干劲的,效率也高,速度也快。而人呢,在心情抑郁的时候,干什么事情都是无精打采的,效率又低,速度又慢。你看杜甫在家喜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遂歌咏出了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诗句。创作出了平生的第一首“快诗”。

  第三,诗歌富有意境之美。诗词的基本的要素是意象。意,是作者主观上的情感。而象,则是客观的,事实上存在的一些外化的事物。当主客观高度融合统一之后,便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意象,而意象的呈现、组合、衔接、发展、转换就构成了诗词。再打一个比方,形象的解释一下意境的概念。意境,就像一个盛装半杯茶水的杯子。我们要细品的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半杯香茗,而是盛装在杯中的半杯清香之气。我们用手无法触摸它,用眼睛也无法去识别,但是淡淡的清香总环绕着自己的身旁。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就谈到“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比如李中主李璟的《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

  王国维就评说道:“南唐中主词:‘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闲。’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乃古今独赏其‘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故知解人正不易得。”菡萏,就是荷花,荷花就是菡萏。但是作者偏又不说是荷花。“香销”,就是凋零,可是作者也不言凋零。而“翠叶残”,作者也不作荷叶残。如果这句写成了荷花凋零荷叶残,那么这样的句子就太过于直白,给予人感受的空间就狭窄了,完全没有了意境。再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忘明月,低头思故乡。”意象一句一个,一共四个意象,分别是月光,霜,月亮,故乡。而这四个意象组合成了一幅美丽的思乡图。这又是一年的中秋,一片银白色的月光撒在大地,更是撒在了诗人的心里。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思念老家门口的那棵老槐树。时值佳节,但是却与亲人天隔一方,不禁滴落几滴情泪。朦胧中见那月光像冰冷的霜雪般的冷酷,无情。无奈,感伤之情通过这一组意象表达的淋漓尽致,力透纸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