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千里马原创-兰亭序】 《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是宋代米芾提出来的。 米芾提出“天下第一行书”这个概念,与宋代是尚意书风是有直接关系的。 我们知道,唐代以后,主要流行楷书、行书和草书。 其中,行书是最为日常化的书法。米芾自己,也是以行书著称的书法家,所以,他推崇王羲之的行书代表作品《兰亭序》,也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事实上,米芾发表的书法言论真不少,比如,他对颜真卿、柳公权的书法都不欣赏,还说,颜真卿、柳公权的书法都是俗书。 为什么米芾批评颜真卿、柳公权的意见没人搭理,而赞扬王羲之《兰亭序》的话,却成为书法经典之论了?
有的说是唐太宗的夸奖,有的说是书法太美了,也有的说是书法文章双绝,这些说法都有道理。 我就从中国书法发展史的意义上说说《兰亭序》为什么是“天下第一行书”。 我的看法是一个字:超。 王羲之的书法超越了历史,超越了自我,创造了书法史上的书法完美奇迹。 王羲之时代的书法,总体上看还是一个隶书时代。
中国第一个具有楷书意义的书法作品,是三国东吴时期的《葛祚碑》。
钟繇就是一位学习、研究楷书的书法家。 同时,行书和草书也在发展。为什么会有行书和草书?因为用文字写文章,需要文思与写字尽量保持同步的速度。 隶书也好,楷书也好,肯定没有行书和草书更适合写文章了。
汉末三国魏晋时代,喜欢学习书法,而且喜欢行书和草书,已经是一种风流韵事了。 但是,这一时期的书法,比较“乱”,就是个性太强了,没有比较统一和大家都适合的书法。 王羲之是一个书法狂热徒,对书法的爱好,达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 而且,他学习书法的趣味性很高,不断探索书法的真谛和妙趣。 比如说,他少年时代学习姑妈卫夫人的书法,后来却认为学习卫夫人的书法,等于白白浪费宝贵时间,于是他学习了张芝的草书,才认为找到了书法的真谛。 王羲之在魏晋时代,学习了几乎所有的书法字体和大家的作品。这就为他的书法,具有丰富的笔法美学奠定了雄厚的美学基础。再加上他追求个性的解脱,又有不拘一格的才情。 所以,王羲之的书法是非常丰富自然的。 可以这样说,王羲之穷尽了魏晋时代所有书法艺术的精华,创造了自然、流畅、雄健的书法风格和新的书法体制。 王羲之时代,隶书也在变化,企图突破隶书的束缚。 但是,只有王羲之系统改造了隶书、行书和草书,把书法的用笔之美,发挥到了极致,已经引领了书法的潮流。 但是,王羲之时代仍然是在隶书时代,他个人没有办法改变现状的隶书时代。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也经历了隶书与魏碑并列的南北朝,但是越来越与王羲之的书法不谋而合,这就是楷书、行书和草书。 这时才发现王羲之已经做的非常完美了。 这就是王羲之书法,为什么会流行的原因。 后代在寻找这个源头时,发现王羲之就是这个源头的发源地。 《兰亭序》是行书这个体系最早最好的一个书法作品。 所以,《兰亭序》成为“天下第一行书”是当之无愧的。 那么,从王羲之时代到宋代,也有很多行书啊?例如李邕、颜真卿、杨凝式包括米芾的老师苏东坡,都是行书大师,为什么不是后者而是王羲之呢? 这是因为,追本溯源,这些大师的书法体制,都来源于王羲之的《兰亭序》。 除了来源,《兰亭序》的美学样板,是属于不偏不倚的中和之美的书法。 假如王羲之的《兰亭序》再瘦一些或者肥一些,可能《兰亭序》的样板示范作用,也没有那样大。 《兰亭序》恰恰是不肥也不瘦,不激也不厉,有一种堂皇正大的气象。 如果你学习《兰亭序》,可以更肥,也可以更瘦,都会变幻出新的书法来。 这就是书法《兰亭序》的超前性。 他不但超越历史,创造了唐代书法的潮流,也超越了偏于一端的美学孤寂。 所以,王羲之《兰亭序》的书法美学,也是最受书法学者喜爱的书法。 学习《兰亭序》只要不是生搬硬套,都可以写出自己的特色。米芾的行书,来源于《兰亭序》,同时又与《兰亭序》风格迥异。 历史上的所谓书法魏晋美学,实际上就是《兰亭序》的美学。 因为,唐代以后的书法,行书的使用率最频繁的书法,也是最大众化的书法。 但是,像《兰亭序》这样大众而高迈的书法,却是唯一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