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机图》作者,心理师,品牌策划人 最近恢复一些动作,发朋友圈、写文章....除了有分享的愿望,还有要为年底即将出版的新书打前站,于是社交工具又被拾了起来... 昨天,注意到自己的微信头像已经用了许久,便更换了张新照片。刚刚换上,立即遭到朋友揶揄——“这表情看不出年龄”,言外之意就是“装嫩嘛”,我自己看看...也觉有点矫情,便又换了张几米的漫画。 漫画晒的也是“嫩”,但外表的嫩是骗人的,心里还有颗童心,不骗人。 过了40岁了,才敢真正走近自己的“童心”,这颗“童心”里有美好的部分,也有脆弱的部分、阴暗的部分,学着面对、向自己靠近时,才慢慢知道如何如实的表达自己。 但,20年前,不是这样的。那时的我还不太知道如何如实的表达感受、如何坦然地讲心里话。冲突、尴尬的时候,要么一秒钟僵住,要么不自然的闪烁其词,要么如坐针毡的沉默,要么愤怒的刀子冲口而出。 不知道如何表达的时候,却常常是最想表达,最需要表达的时候.......表达不出来,最是懊恼! 20几岁时,遭遇这种情况,常常一句话噎住了,没讲出口.....时机很快过去,没机会讲了,就后悔得要命。 然后,反复在心里演练——如何在表达上抓住别人注意力,如何快速扭转对方想法,如何在语言上主导局面,甚至如何怼得对方哑口无言.... 常常一遍遍在心里演练,一遍遍意淫着占据上风的快感... 可现实中到了节骨眼上,情绪照样还是会涌上大脑.......然后,一边慌乱的控制自己、一边紧张的控制处境,但就是没办法快速反应,没办法讲出不见血又刺在痛眼上的话来。 后来终于慢慢懂得,每到那种时刻,最恰切的表达,就是说心里话... “心里的话”跟“脑里的话”不同,心里的话不是逻辑,而是感受、或某种感受下想要表达的想法。但表达感受和感性的想法,确实也需要一点逻辑。 我们表达心里话的过程,是在用脑领悟自己的心、继而吐露心声,让其他人也读懂我们怎么了... 心里的话不一定能够直中要害,但却因为它的真诚....能够拉近关系中的距离,从而缓和社交气氛,也为接下来的沟通争取更多感性机会。更重要的是,表达内心的声音首先是和自己建立沟通的过程,这种沟通会给予自己平静的机会,让情绪在自我——看见、愿意看见、愿意接纳的过程中慢慢平复...这之后,大脑才得以快速反应。 发自内心的话,一定是真诚的,想要对别人真诚,首先须对自己真诚—— 紧张了,就承认自己紧张了,也不怕告诉别人;胆怯了,就承认自己胆怯,面对是唯一战胜胆怯的机会;表现得很幼稚,就承认自己刚刚很幼稚,在坦然承认这一刻,已经将成熟展现出来..... 分享四个故事,和真心话有关... 故事一:妈妈,你不生气吗? 一位妈妈带5岁的女儿去游乐场,小姑娘不顺心,大庭广众下发起脾气,执拗的哭闹,场面很是尴尬。 这位妈妈已经做了半年的个人成长,她知道不能如过往一般训斥孩子,因此忍住情绪、耐心等待孩子平复。 女孩对妈妈的反应有点意外,这一次妈妈表现得很温和。 没有压力,女孩用不着再像一只小刺猬一样反抗,她也慢慢乖顺起来。但终究还是没忍住,她突然问道:“妈妈,你不生气吗?” 问题突如其来,没有心理准备的妈妈下意识地回了一句....“不生气...” 小姑娘听了,有点困惑.... 相似的情形,在很多亲子关系中都能见到。 女孩的妈妈说的不是真心话......我能感受到,你自然也能感受到,而小姑娘更加感受得到,因为孩童的感觉,与成人相比更加敏锐。 感受本就是一份天生的能力(它是心灵的第一个维度,摘自《藏机图》),因此一个人讲的话真不真心,听的人通常是能够判断出来的,这就是为什么....“真心话”才能让人体会到真诚。 但孩子的妈妈为什么没有说真心话呢? 感觉没必要讲?怕孩子担心?怕自己不是一个好妈妈?......这些都是答案,却又都不是真正的答案...... 妈妈的反应是下意识的,下意识地否认自己糟糕的情绪、下意识地隐藏自己的真心话。“下意识反应”由“心智模式(性格)”决定,而绝大多数人的心智模式都有相似的特点——隐藏自己。 因为自儿时,我们在成长中学习到了这样的内容——“负面情绪是糟糕的”、“带有负面情绪的小孩也是糟糕的”。愤怒的小孩没礼貌,恐惧的小孩不勇敢,伤心的小孩脆弱没用.....以至于,我们不想看见自己的负面情绪,更不想看见负面情绪中的自己,并且下意识地学会了隐藏情绪、隐藏真实的自己。 “不生气”——故事里的妈妈向女儿隐藏了自己的真实感受,这会带来哪些影响呢? 孩子的感觉很敏锐——因此女孩隐隐感觉到妈妈说的不是真心话,但妈妈为什么这样呢?女孩若有所思.... 孩子的认知很有限、也很幼稚——妈妈为何要隐藏自己?女孩不会真正理解,却隐隐感到不安。这种弥漫性的不安,让女孩莫名觉得情绪一定是糟糕的,妈妈才把她藏起来;又莫名觉得妈妈不真实,不知什么时候她又会把情绪发在自己身上,这让她很没有安全感。 后来,这位妈妈也意识到了,她在慢慢改变自己的模式.... 再遇到类似情形,她会对女儿说:“是的,刚才妈妈的确有一点生气,但妈妈不会再向你发脾气了,因为你需要对自己做错的事情负责,而妈妈也会照顾好自己的情绪,你不用担心。” 女儿将会从妈妈身上学习到,人是可以有情绪的,那不是一件特别糟糕的事情,因此可以坦然面对、可以讲真心话,同时人们也需要自己照顾好自己的情绪,为自己负责。 女孩和她的妈妈一起,慢慢学会了和自己的情绪真实相处,表达自己的情绪、照顾自己的情绪,慢慢成长,在成长中鼓励自己不随便发脾气,不随便把自己的情绪抛给别人承担.....同时,如果做错了,也鼓励自己坦然面对、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文章结尾,再宣传一下我的新书《藏机图》,将于年底出版。关注公众号,可提前阅读目录、简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