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虽然记载了数百个经方,但用到的药物却不超过一百种。中药分类常用的方法主要是按功效分类,本文收录仲景常用的八十一味药,主要依据《神农本草经》记载的药物性味,按照酸、苦、甘、辛、咸五味的排序进行分类,从而从每一类的性味中推导出共同的功效,希望这样的分类方式能从另外一个方面促进中药学研究方式的改革。(个别药物仅有一见者,难以推导出具体的功效,故只写其大致功效,如椒目等。) 凡药则酸敛,苦泄,甘缓,辛散,咸软。要之,药多禁忌,贵在配伍。 酸: 五味子:敛肺止咳 酸枣仁:敛心安神 山茱萸:敛精止遗 乌梅:安蛔 苦: 1.苦寒泄热: 柴胡:泄胆热 黄芩:清心火,泄脾热 黄连:清心火,泄胃热 黄柏:清心火,退黄 栀子:泄心火 茵陈:退黄 芍药:泄热养营 竹叶:清心除烦 牡丹:清虚热 白头翁:除下重 2.破结除满 大黄:泻下通便,活血化瘀 枳实:破气散结 厚朴:降逆除满 杏仁:降逆平喘 桃仁:活血化瘀 射干:除上气 葶苈子:泄肺热,除肺痈 皂荚:化痰 芫花:逐水(《本经》作辛,为是) 大戟:逐水 甘遂:逐水 3.苦以燥湿 白术:燥湿健脾 苦参:燥湿杀虫 4.苦能排脓 赤小豆芽:破血化脓 败酱草:排脓 5.苦极反升 瓜蒂:催吐' 甘: 1.甘以补虚: 人参:补元气 饴糖:建中 甘草:补宗气,解毒,调和诸药 小麦:补心气 黄芪:补气行气 大枣:补脾 粳米:补胃 地黄:补心阴 麦冬:补肺阴 阿胶:补血益阴 当归:补血 麻子仁:养血润肠. 瓜蒌根:生津止渴 升麻:解毒 2.淡以渗利 泽泻:清热利水 滑石:清热利湿 茯苓:通调水道 猪苓:利水 薏苡仁:渗湿 椒目:利水 3.涩以固之: 赤石脂:固小肠 禹余粮:固大肠 灶中黄土:固胃 4.重以镇之: 代赭石:降胃气 龙骨:镇肝魂 辛: 1.辛以散邪: 麻黄:宣肺气,平喘咳,温表散寒 桂枝:温心阳,抑水气,解肌发汗 艾叶:行气散寒 防己:散水气,消身肿 乌头:散寒 蜀椒:散寒 2.辛以行气: 川芎:行血 香豆豉:宣气 半夏:宣肺气 生姜:宣胃气 桔梗:利咽 瓜蒌实:宽胸散结 薤白:通阳散结 葱白:通阳止泻 葛根:升津液,升清止泻 旋复花:行气消痞 3.辛以温阳: 附子:温肾阳 干姜:温脾阳 细辛:温肺阳 吴茱萸:温肝阳 咸: 1.咸以软之: 芒硝:软坚通便) 牡蛎:软坚消痞(胆) 鳖甲:软坚消癥(肝) 2.咸以走血: 水蛭:活血化瘀 蛰虫:活血化瘀 虻虫:活血化瘀 浅谈半夏在张仲景方剂配伍中的作用 作者:孙鹏|发布时间:2013-06-21|浏览量:111次 关键词 半夏,张仲景,应用 摘 要 半夏首载于《神农本草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块茎,将其性味、功用、归经总结为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的作用。然而在临床实践运用中,半夏通过巧妙配伍,可以发挥多种作用,张仲景实为应用半夏之圣手,将半夏在其代表方剂中的配伍作用做一简单总结。吉林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理疗康复科孙鹏 1 降逆止呕 半夏其性主降,《神农本草经》谓之“下气”;《别录》说其能止“呕逆”,可知半夏具有降胃气而止呕吐之功,为临床止呕要药。各种原因的呕吐,皆可随证配伍应用。半夏与姜配伍治疗寒呕,如《金匮要略》小半夏汤,主治痰饮犯胃之恶心呕吐;半夏干姜散,主治胃寒干呕,吐涎沫;另如《伤寒论》干姜人参半夏丸,与干姜、人参等配伍可治中虚胃寒呕吐;半夏与黄芩、黄连配伍,可治胃热呕吐:如《金匮要略》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与人参、大枣等配伍,可治胃虚呕吐,大半夏汤;与大黄、枳实、厚朴配伍,可治阳明腑实之呕吐,如《伤寒论》大柴胡汤;而治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胃气上逆之“气逆欲呕”,又可与竹叶、石膏、麦冬等相伍,清热生津,和胃止呕,如《伤寒论》竹叶石膏汤。 2 化痰止咳 半夏味辛性温而燥,善化痰消饮,适用于寒痰、湿痰犯肺所致的咳喘诸证。如《伤寒论》中治疗表寒里饮之寒痰咳嗽的小青龙汤就是半夏与干姜、细辛、五味子合用,以温肺蠲饮,化痰止咳平喘。 3 消痞除满 痞证是患者自觉心下痞满不舒的病症,常因邪气内陷、或湿热蕴伏、或痰热互结、或虚实互见,寒热夹杂于中而导致气机痞塞、升降失常所致。半夏辛开散结,化痰消痞,适当配伍可治疗各种原因所致之痞。若因误下而致邪气乘虚而入,出现寒热互结,虚实夹杂,气机痞塞,阴阳失和之痞,可与黄连、黄芩、干姜、人参等合用,如《伤寒论》半夏泻心汤,方中半夏辛温,散结除痞,与干姜一起与芩连配伍,辛开苦降,寒热平调,使升降调,寒温平,阴阳和而痞满消。同样,在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这一类的方剂当中,张仲景同样使用了半夏,均取其辛行温通,滑利走散,除痞散结之效。如《伤寒论》小柴胡汤中半夏辛温,辛散温通助柴胡以疏理气机,调畅三焦。其他如痰热互结之痞,可与黄连、瓜蒌配伍,如《伤寒论》之小陷胸汤;若属于中虚痰阻气逆之心下痞,又可与旋覆花、代赭石、生姜、甘草等相配伍,如《伤寒论》之旋覆代赭汤。 4 通络止痛 痰湿阻滞,不通则痛。半夏辛开温散,能化痰散结,通达气机,使气血调畅而疼痛自止。正如《别录》说其能“消心腹胸中膈痰热满结,心下急痛”。《金匮要略》瓜蒌薤白半夏汤,用半夏助瓜蒌实、薤白、白酒通阳散结,祛痰宽胸之力,治胸中满痛彻背,背痛彻胸之胸痹证。《伤寒论》小陷胸汤,半夏既可助瓜蒌实涤痰散结,又可与黄连辛开苦降,通畅气机,可治结胸证之心下按痛。《伤寒论》黄连汤、大柴胡汤分别治“腹痛呕吐”、“按之心下满痛”;以及《金匮要略》附子粳米汤治“腹中寒气,雷鸣切痛”等,均取半夏通络止痛之功。 5 消痰利咽 半夏味辛而燥,能滑痰利咽。与桂枝、甘草配伍,治寒痰结于咽喉而致的“少阴病,咽中痛”,如《伤寒论》半夏散及汤;《伤寒论》中的苦酒汤以半夏为主药,配伍鸡子清,苦酒,治疗“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肺胃阴虚,虚火上炎所致之“咽喉不利”,与麦门冬、人参、甘草、大枣等相伍,如《金匮要略》麦门冬汤;至于痰气交阻于咽喉,表现为“咽中如有炙脔”之梅核气,又当与厚朴、茯苓、生姜、苏叶合用,共奏散结行滞化痰之功。半夏在上述方中的配伍运用,皆取其行气涤痰,利咽消肿之功。 6 健脾益气 半夏入脾胃二经,善治脾胃虚弱,运化无力,食少便溏者,故半夏有益气健脾之功,如张山雷在《脏腑药式补正》中曰:“半夏和胃健脾,亦脾胃家燥湿健运之专药”。张仲景在黄芪建中汤方后加减运用中亦指出:“补气者加半夏三两”。半夏若作为益气健脾来用,常与人参、甘草、大枣等相配伍,如《伤寒论》中主治胃气虚弱,“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之甘草泻心汤”,方中重用甘草,配伍半夏、人参、大枣,既可增强全方益气健脾之功,又使全方补而不滞。又如《伤寒论》竹叶石膏汤,选用人参、甘草、麦冬、粳米之甘平以益肺安胃,补虚生津;半夏以豁痰止呕,降逆而能益其气也。 7 宣痹通阳 半夏能燥湿和胃,宣痹通阳。若痰浊壅塞胸中,气机阻滞,见胸痛及背,喘息不能安卧者,又可与瓜蒌、薤白相配,以宣痹通,豁痰利气,使痹除气畅痰行,阴阳相通而卧安。方如《金匮要略》之瓜蒌薤白半夏汤。 8 辛温布津 半夏辛温,可振奋脾阳,恢复脾运而布达津液,常与清热养阴之品配合,运用于热病后期,津液亏损之证。如《伤寒论》治伤寒、温病、暑病后期、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之竹叶石膏汤,方用石膏、竹叶清热生津,除烦止渴;人参、麦冬益气养阴;配伍半夏除可治“气逆欲呕”外,还可借其辛温之性条达脾气,使津液得输,口干可解,虚烦而安。《金匮要略》麦门冬汤,选用半夏配伍麦门冬、人参、甘草、大枣、粳米,用治津液干涸“火逆上气,咽喉不利”之虚劳肺痿。”然半夏毕竟为温燥之品,临床实践配伍运用中,需与清热生津之品合用,且用量宜轻于他药,方能体现其布津之功。 9 化痰定眩 痰饮内生,上蒙清阳,或痰饮夹肝风上扰,致人眩晕。半夏辛温而燥,功善化痰,治风痰眩晕;《金匮要略》小半夏加茯苓汤所治“眩晕”等症,亦取半夏祛痰定眩之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