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心堆】周烁方 | 从“实证研究”到“心证研究”--对主观心理现象研究方法的初步提倡

 刘淑姿 2019-04-11
从“实证研究”到“心证研究”

--主观心理

研究

方法的初步

提倡

文 / 周烁方

这是一个实证科学盛行的时代,在精密仪器和科学方法的配合下,一个个可重复验证的结果问世,它们一方面是过去科研的成果,另一方面则是未来科研的基石。许许多多的科研成果不断累加,互相交织,一座“科学大厦”拔起——不是在现实中,而是在人们的心中。这个时代人人都相信科学,可是科学并非无所不能。比如在心理这个领域,科学能做的就非常有限。

在心理学领域,实证科学最大的作用是对脑及神经系统的研究。打一个不足够贴切的比方,如果人是一台电脑,大脑及神经方面的科研,就好比对CPU、硬盘、主板、内存、网卡等方面的硬件研究。可即使对这些硬件了解得再清楚,我们也无法理解一台电脑上具体发生了,因为电脑上所发生的一切,更主要取决于软件系统、应用程序、连接的网络等等。人的喜怒哀乐,幸福与绝望,生命的意义,这些问题无法通过对脑和神经的研究来解决。

对于实证科学家来说,研究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最主要的困难在于“主观性”。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在实证科学领域,就好比有一个物体,用一千台仪器去测量,得到了一千个截然不同的结果,怎么搞科研?没有了绝对客观的标准,实证科学便寸步难行了。

然而,在心理学领域,主观性的问题真的就没法解决了吗?一千个读者心中固然可以有一千零一个哈姆雷特,但是莎士比亚心中的哈姆雷特会有一千零一个吗?不可能。莎士比亚心中的哈姆雷特必然只有一个,那是专属于他本人的内在形象,落在书本文字上的,只是那个“唯一的”哈姆雷特的投影。既然莎士比亚心中的哈姆雷特只有一个,为何读者会从同一文本中读出许多不同的哈姆雷特呢?

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恐怕没有多少读者对于莎士比亚心中那个“唯一的哈姆雷特”感兴趣,大多数读者只会关注书中自己感兴趣的部分,然后再糅合自己的个人精力与志趣,形成一个“专属于自己”的哈姆雷特;

其二,即使有少数人愿意了解那个莎士比亚心中原始唯一的哈姆雷特,他们在读的过程中,也会由于自己的个人经历、创伤、情结、倾向——一言以蔽之,由于所有那些个人的无意识情结,而导致无法看清那个本来的哈姆雷特是何面目。以实证科学的话语来说,前者没有科研的兴趣和意图,自然也就不关心那个唯一真相是什么,而后者虽然有科研的意图和兴趣,但只能以“自身的心理状态”为工具来进行“测量”,由于工具本身精确度不足,干扰过多,偏差太大,而导致测量结果千差万别,科研无法进行。一个“民间科学家”想自己造火箭上天,就算原理都清楚,材料也能搞到,但由于没有精度足够高的设备进行加工,也绝不能成行。

那么有没有一种方法,使得主观心理领域的测量可以越来越准确,干扰和偏差越来越少,使“自我心理状态”这个测量工具(或感知工具)越来越精密呢?实际上是有的,这个方法叫做心理成长。我在此所说的心理成长,是指那些会不断发现个人无意识的情结,并加以化解的心理学专业行为,意象对话的心理成长是典型的此类行为。

情结导致偏差,比如一个人有自卑情结,非常在意别人如何评价自己,那么别人所作的比较中性的表达,也更容易被他听成是对自己的评价;心理成长发现和化解情结,当这个人的自卑情结得到化解,他会发现其实别人的许多表达既不是在批评自己,也不是在表扬自己,而是在说一些其他的事情,由此,他对别人的表达能够进行更准确的感知,他的“自我”工具更精密了,对心理现象的测量结果更准确了。

心理成长的水平,一定程度上可以描述为“自我”工具的精密程度,这便是专业心理咨询师与一般心理学爱好者的最关键区别之一。一个未经心理成长的爱好者看专业书籍,知道需要通过“共情”来了解他人内心真实感受,可是实际去做发现做不到,因为有自己的情结在阻碍,在“共情”别人的时候总是无法避免地带上很多自己的偏见;一个经历过足够心理成长的心理咨询师,去做同样的是,去“共情”别人,就更容易准确地共情到别人心中的真实感受,因为他的“自我”工具经过了磨练,可以达到一定的精密度。

特别感谢Osten.为【三心堆】专属插画

当心理成长进行到一定程度,情结的发现和化解达到一定程度,“自我心理状态”这个工具的精密度达到一定程度,那么对主观心理领域的各种现象进行“测量”时,误差就能够控制在可以忍受的程度了。

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如果是一千个心理成长水平较高的心理咨询师去读,我相信他们心中的哈姆雷特不会有一千个,差异不会有那么大,总体而言会更靠近莎士比亚心中的那个“原始唯一”的莎士比亚。由此,主观心理领域各种现象便可以通过这种足够精确的“主观测量”而获得 “客观一致性”,以此为基础便可以进行心理现象的“科学研究”了。

意象对话心理师评级中的水晶级标准,包含了“通透性”,即是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的感知与共情能够较少误差,达到一定的精确度。

因此,主观心理现象领域的“科学研究”是可行的,相对于客观现象领域的实证研究,我们可以把它命名为“心证研究”,因为它终归没有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去证,而是通过心理感知的方式彼此印证。在我看来,心证研究应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首先,心证研究对科研人员有较高的准入标准,尤其是那些作为“测量仪器”的人,他们需要经过长足的心理成长,个人情结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化解,在感知自我与他人时较少由于主观因素而产生偏差。

其次,心证研究有它自身独特的适用范围和研究对象。心证研究的对象,可以是成型的包含心理活动的作品,比如莎士比亚书中的哈姆雷特,比如电影《泰坦尼克》中的杰。克,比如现代或古代的诗歌;心证研究的对象,也可以是文化现象,比如汉字,忧和郁分别是什么样的心理体验,有什么区别和共性;行政研究的对象,还可以是当下某个体或群体所产生的心理反应、心理现象,比如面试时受试者被问到某些问题时的心理状态。

最后,心证研究应该有独立于实证科学的,自身独特研究范式。这些范式有待未来我和感兴趣的各位共同发明与实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