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我最近有点儿气虚,我得吃点黄芪了……” “我也是气虚,我泡了一次黄芪后第二天就上火了,再也不敢吃了!” “我总是爱感冒,出虚汗,泡了几个月黄芪都没用,骗人的吧?” …… 说起黄芪,你可能听说过很多身边的朋友使用它的心得,我想应该是褒贬不一吧!那么,那些用了黄芪后无效的朋友究竟问题出在哪里了呢?今天,咱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如何用好黄芪吧! 初识黄芪 性味功用 黄芪,味甘,性温。可以入肺、脾两经。《中国药典》记载其可:“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也就是说黄芪是一味温补的药材,是用来治气虚的。一般常用于虚寒性疾病的治疗,但如果跟养阴药搭配合理,也可以用于气阴两虚的情况。 它经常被用来治疗卫气虚弱而导致的反复感冒、自汗,气虚而津液不能布化所致的水肿,气虚而导致的肌肉生疮、化脓反复缠绵难愈的皮肤类、化脓类疾病。 行知堂精品中药饮片-生黄芪 黄芪分类 在药房里我们会见到不同切法的黄芪饮片,有长片型的,有圆片形的,其功效是一致的。但在炮制方法上不同的方法所炮制出的黄芪作用是有区别的。药房里常见的为生黄芪和炙黄芪。 生黄芪是黄芪药材除去杂质,大小分开,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后的饮片。而炙黄芪则是将黄芪片加炼熟的蜂蜜与少许开水,拌匀稍闷,放锅内炒至黄色并不粘手时,取出晾凉后使用。 在功效上生黄芪偏于走表、走皮、利水,往往用于卫表不固的自汗、易感冒、气虚水肿等。炙黄芪则偏于补益中气而治脾胃虚弱、脏器下垂等虚证。 黄芪妙用 补气固表 气虚的人往往容易出现卫表不固的情况,而伴有易出虚汗,稍微一活动就出一身大汗,平素易感冒,同时又常常乏力、面色萎黄或晄白,舌质淡苔薄白润。这时可以用中成药玉屏风颗粒来治疗。治表虚卫气不固时黄芪要用生黄芪。 补中益气 有些人长期脾胃不好,逐渐地正气会变得虚弱,而产生中气虚弱的证候。从而变得消瘦、面色萎黄、脏器下垂、反复腹泻、带下清稀,脉象虚弱无力等。此时则需要重用炙黄芪来补中益气,可用补中益气丸来治疗。 托毒排脓 对于化脓性疾病,因反复发病,或发病后久治不愈而正气耗伤,出现气虚症状的应该考虑重用生黄芪来培补正气,扶正祛邪。比如产妇患急性乳腺炎时,如反复缠绵难愈,脓成不溃,用生黄芪后往往会很快痊愈。如《医宗金鉴》里记载的托里透脓汤(人参、白术、穿山甲、白芷、升麻、甘草节、当归、生黄芪、皂角刺、青皮),便是用生黄芪为主来托毒透脓的。 敛疮生肌 有些疮疡类皮肤病,长期反复的生病也会耗伤人的正气,导致疮口久久不收。这类疾病往往也是在用了生黄芪之后,会很快收口逐渐痊愈。如一些慢性的湿疹,长期流水不收口,便可以在健脾利湿的同时加上生黄芪来治疗,临床疗效显著。 利水消肿 人在脾气虚弱的时候,脾主运化水湿的功能就会减退,从而导致水湿停聚在皮下形成水肿。这时的水肿也会伴有气虚乏力、面色晄白等气虚症状。此时也是生黄芪也是大展威力的时候,用生黄芪配合健脾利湿的白术、茯苓、泽泻等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看了以上内容,你是否已经了解了黄芪的用法了呢? 所以,黄芪不是随便用的,在舌红、苔黄、脉实有力、脾气急躁易怒、大便秘结等这些实证、热证出现的时候是严禁使用的。你学会了吗?
|
|
来自: 为什么73 > 《东源文际行知堂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