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海戏剧学院曹树钧先生来信,信写在一份复印件的空白处: “章老师:在一张《雷雨》在日本演出(1935年)的说明书的背面有四行曹禺写给靳以的短信,用毛笔写。你能否将它书写一遍,并告知事情的前后状况?”
复印件就是那封短信,录下:
“靳以:寄上数信如何不见你写回信来?去天津吗?又寄上答覆‘王了一’一信,仍请登季刊作补白。之琳大概有信给你了。‘雷雨’上演,我当然去看,演得怎样?看后再告诉。家宝。”
信虽短,却包含许多内容,现把所知一一解读。
写信者“家宝”,即曹禺,原名万家宝,剧作家。收信者“靳以”,作家、编辑家、教授。在南开中学时,他俩是同班同学,过从甚密,曾换帖结为把兄弟。
信中提及两个人,一曰“王了一”,原名王力,语言学家。1927年留学法国,1931年获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1932年回国后,先后在清华大学、燕京大学任教。曾在靳以、郑振铎主编的《文学季刊》发表过《关于翻译》一文(与余一合写)。信中所提“季刊”,即《文学季刊》,“补白”是这本杂志中的一个栏目。二曰“之琳”,即卞之琳,诗人,靳以好友,曾与靳以同住北平三座门的院中,一同编刊(《水星》月刊),并作为《文学季刊》杂志的特约撰稿人之一。1935年3、4月间,为求生计,更为译书,卞之琳远走日本,就此两份杂志的重担都落到靳以肩上。信中曹禺说“之琳大概有信给你了”,即是问及卞之琳的消息,也知道靳以此时正在三座门一人苦苦支撑着。
《雷雨》是曹禺的第一部剧本,创作时他还是清华大学的一名学生。1933年8月底,曹禺完成《雷雨》,并把稿子拿给当时正在筹备《文学季刊》的靳以。1934年1月,《文学季刊》正式创刊,同年7月,《雷雨》在《文学季刊》第三期发表。
1935年,4月27日、28日、29日,《雷雨》以中华话剧同好会的名义,在东京神田一桥讲堂举行首次公演,导演为吴天、刘汝醴、杜宣,演员有贾秉文(饰周朴园)、陈倩君(饰蘩漪)、邢振铎(饰周萍)、邢振乾(饰周冲)、王威治(饰鲁贵)、乔俊英(饰鲁侍萍)、吴玉良(饰鲁大海)、龙瑞茜(饰四凤)等。这就是《雷雨》的第一批演员。
曹禺这封给靳以的短信,写在“《雷雨》在日本演出(1935年)的说明书的背面”,估计就是指该剧的这场“首次公演”。
曹树钧先生研究曹禺近五十年,我认识他也有二十多年。他的研究求真务实,不说假话。记得一次会议中,讨论到出版全集之事,他大胆地站起来表明自己的意见,即不能顺着潮流删减,既是全集,则必须展示全貌。为此,我很赞同,故印象深刻。
问起这份1935年《雷雨》演出说明书之事,他说那是二十多年前收集的资料,最近整理,突然发现背面有字,一看还是曹禺写给靳以的一封短信,于是把复印件寄给了我。原信的字迹他认不全,所以要我为他“书写一遍”。
我遵嘱将信抄录一遍,并作了一点补白。
(本栏长期征集“日知录”三字篆刻,投稿邮箱:rizhilu99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