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样的语文公开课:该下课了

 立恒语文 2019-04-11

课改以来,多次听到这么一种公开课:一上课,教师先宣布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然后请学生(实际上只是那些经常爱发言的学生)围绕教学目标按部就班的宣读早已写好的、且互不相干的发言稿,最后再由教师泛泛的总结一下,接着便下课;在这个刻板的过程中,教师还有一招:就是时不时的对念得好(或读得好)的学生带头鼓鼓掌,于是教师里便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

第一次听这样的课,觉得这个教师很有办法,很会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第二次再听这样的课,便觉着有问题。第三次再听,不仅觉着有问题,而且感觉这根本就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课!

为什么这么说呢?

从高中语文课的教学目标上看,新课程倡导“三维目标”说,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现到语文教学过程中,新课标提出了五项具体目标:积累与整合、感受与鉴赏、思考与领悟、应用与拓展、发现与创新;就课堂教学而言,落实这五项具体目标的途径是什么呢?新课标没有专门谈,但细读课标相关内容,不难发现,除了各式各样的读写听说思这五条基本的途径外,似乎别无他途。如果笔者的这一看法是正确的,那么,我们就可以追问:上面述及的那种“学生宣读发言稿+教师掌声+学生掌声”的课堂教学究竟运用了哪些途径,达成了哪些目标呢?从表面看,途径是说(似乎还隐含着写),但从骨子里看,除了上课之前已经运用过的写这一途径外,这里的说实在没有任何训练价值。因为这里的“说”实际上是一种变了相的、且无任何意义的“读”,这种“读”对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言,没有任何价值。因为谁都知道,口语表达能力只有在一种活的情境中方能得到有效的锻炼,一切死的情境都不具备锻炼口语表达能力的功能。这就是说,“学生宣读发言稿+教师鼓掌+学生鼓掌”这种课实质上没有运用任何有训练价值的途径;既然途径是虚假的,那么,要通过这种途径落实课程标目标中的任何一种目标也只能是纸上谈兵了。

这样的语文公开课:该下课了

从课堂教学的本质上看,新课程特别看重以下两点:①“交往——对话”说,②“预设——生成”说。前者把课堂教学过程视为一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平等交往、相互对话的过程;后者把课堂教学过程视为一种“预设”与“生成”这对矛盾既对立又统一的过程,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还特别看重“生成”的意义和价值。依此来衡量上述的那种“学生宣读发言稿+教师鼓掌+学生鼓掌”的课堂教学,我们便可以很清楚的看到,这种课实际上于新课程所倡导的哪一种教学理念都不沾边!它除了让人们能够看到“预设”这一老式课堂教学最看重的法宝外,新课程所倡导的课堂教学新理念它一概没有;它既体现不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那种平等的、交互式的“交往与对话”来,更看不出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来。这就是现在颇有一定市场的、而且被许多学校领导、教师、教研人员等奉为圭臬的新课程课堂教学!

我们正处在一个课改方兴未艾的时代,在这样的一个时代里,各种各样的课型都有可能出现,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们要警惕的不是新课型的出现,而是那些打着新课改的旗号,骨子里却对学生的发展不起任何作用的假课堂教学,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误那些经验不足的年青教师,更误学生的一生。因此,对这样的公开课,我们到了须大喊一声“该下了”的时候了。

这样的语文公开课:该下课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