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文公开课“迷航”现象的理性思考

 红瓦屋图书馆 2014-01-24

语文公开课“迷航”现象的理性思考

 

程振理

 

[内容提要] 当前语文公开课存在着几种“迷航”现象,认为有课件、多互动、材料多、有探究、有生成的课就是好课;形成“迷航”的原因既有外部因素不自觉的干预,更有教师个人学养素质的限制;纠转语文公开课教学“迷航”现象,教师要准确领会课标内涵、准确把握教学对象、吃透教材设计要求、准确定位课型结构,管理部门要加强专题培训、组织典型示范、科学评价引导、有效研讨推进,积极倡导本真、务实、常态、高绩效的语文公开课。

[关 键 词] 公开课,语文教学,改进策略

 

迷航,泛指轮船、飞机等迷失航行方向,这里指语文公开课教学价值追求的偏离根本。当前,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新概念优课丰富多彩,然而其中不乏偏离语文课根本特质的伪优课,这些看似引领新课改潮流的示范课,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迷航”现象。

 

一、几种常见的“迷航”现象

1、有课件的课才是好课。毋庸置疑,利用课件上课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语文教学“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朦胧感,以其直观感、情境性、动态强、容量大、实效好等优势赢得了广大师生的好评。但是,在听评课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一些课件设计和使用上存在一些问题:有的课件设计欠考虑,在一些环节上把握不到位,课堂实效性不强;有的课件使用过量,学生缺少应有的思考时间;有的老师上课始终以课件为主,师生交流被纳入固定的模式而无法充分发挥参与主动性;有的教师过分依赖课件,影响了课堂生成性资源的产生;有的课演变为用“机灌”代替“人灌”,挤掉了教师应有的讲解和启发引导,更没有了学生参与自主学习环节;有的多媒体教学只起到了代替黑板的作用……事实上,不同的课型应有不同的授课策略和教学模式,课件并不是惟一必要的选项。

2、互动多的课才是好课。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必须摒弃成为共识之后,另一种极端的“满堂问”现象又随之产生了。一节语文课,师生适度互动是必要的,但“满堂问”现象一方面偏离了教学重点和难点,本想“面面俱到”,结果是面面俱不到;另一方面,也减弱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好像语文课就是和一个又一个问题相关联,缺少了语文应有的“血和肉”。随着新课程的深入,“互动多”也成了部分老师追求的课堂现象,如一位青年教师上《我与地坛》,时而师生问答,时而小组交流,时而情景表演,时而观点辩论,一节课下来,看似热热闹闹,实际上学生并没有真正走进史铁生的心灵世界,根本无法深入理解作品的情感与思想,只是造成了课堂的“虚假繁荣”。

3、材料多的课才是好课。美国现代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可见,适度选用材料可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可以加深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但是,选用材料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从理论上讲,“教者”输出的信息量应等于“学习者”的输入的信息量。如果一节课信息量过大,学生就会产生心理疲劳,难以接收。如一位老师上《鸿门宴》公开课,为了让学生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学习这篇文言文的兴趣,先后给学生介绍刘邦、项羽、张良、韩信等多位历史名人的生平事迹,还配以他们的很多图片与视频,甚至后人对他们的评价文章也找来介绍……这些内容本来是很好的辅助材料,只需挑选必要、点到为止,自会很好地激发学生兴趣,加深对课文理解,然而当材料堆砌罗列大半节课时,学生的接受力与兴趣就会大打折扣了,甚至会失去学习课文的浓郁兴趣,其实这些材料完全可以交由学生课后自主学习。

4、有探究的课才是好课。近年新课程倡导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于是一些老师凡上公开课,必然要设计探究性问题供学生当堂讨论或课后延伸学习。其实,语文教师平时课堂教学是很少设计探究性问题的,因为探究性问题受各种条件限制,短时间内难以开展。探究性问题之所以在语文公开课上频频亮相,主要是因为某些地方的评课具有一定的倾向性标准——有探究的课才是好课。我们认为,学生语文素质培养,适度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是十分必要的。从另一个角度看,语文课有多种类型:新授课、复习课、习题课、讲评课、探究课等等,然而问题探究只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方面,不可能、也没必要每一种课型都要设计探究性问题并开展活动。其实不少老师的公开课上,即便设计了探究活动,也只是有这个环节而已,并没有真正探究解决什么问题。

5、有生成的课才是好课。生成,是新课改提倡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师生、生生在互动中,从心与心的交流中,从思与思的互动中,从情与情的触摸中滋生出来的教育教学资源。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一些名师、专家一味地强调生成性,一些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一味的赞扬,对学生的问题一味的鼓励,结果往往是教师抛出问题后,学生怎么回答都似乎有道理,老师还帮着学生自圆其说。然而,语文学科同样是讲究科学性和辩证性的,尽管某些问题可以多角度、多方面去分析,但总不能一味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还是要遵循课堂教学的“主导性”原则,如《记念刘和珍君》中对刘和珍之死,有的学生提出“刘和珍与当时政府对立遭枪杀是咎由自取”,对这样的问题,教师尤其要及时给予辩证分析与正确指导。

 

二、“迷航”的成因及其纠转

语文公开课出现“迷航”现象的原因,简言之,既有教师内在的因素:语文学养不足、对新课改的认识不到位、对课堂状况的把握不准确、教学过程中自我监控力度不够、课件制作存在缺陷等等;也有外在因素: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本身的问题、评课专家的倾向、课堂教学培训匮乏等因素。这其中,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因素。

要纠转语文教学“迷航”现象,提高语文公开课教学的绩效,语文教师就应该“眼睛向内”,闯好“四关”:一是课标关,准确领会课标内涵。新课程标准是教师探究三维教学目标的源头,更是指导语文课堂教学的指针。二是学情关,准确把握教学对象。因材施教是教育教学的最基本原则。对不同的教学对象,要设计不同的教学策略与问题结构,有效防止选材不当、课件设计不合理等问题。三是教材关,吃透教材内容要求。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如何对待教材,常常成为争议的核心。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事实上,能否“摆正”教材的位置,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绩效能不能提升的关键。“用教材教”并不是要脱离教材。相反,“吃透”教材恰恰是“用教材教”的前提。四是课型关,准确定位课型结构。不同课型对公开课教学设计有不同的要求。对于新授课,要重点在激发兴趣、夯实基础、厘清结构等方面下功夫,课件设计、材料选用、师生互动设计等方面都应该围绕上述要求展开。如果是复习课,要重点在构建知识体系、培养运用能力、提升解题能力等方面下功夫,课堂教学当然也要围绕这一要求进行设计。

在关注语文教师内在因素的同时,也要注重优化语文公开课教学外在因素的影响。教育科研部门、学校教研组都有责任向“变味”的语文公开课教学说“不”,并积极引导教师走出公开课教学“迷航”的“雾区”:

一要加强专题培训。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平时的培训大多是新课改、师德、信息技术、心理教育、班主任管理等方面内容,很少关于课堂教学内涵的专题培训。面对新课程改革,面对日新月异的教育发展,针对教师公开课教学“迷航”的现象,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务要围绕如何解读课程标准、确定三维目标、制作多媒体课件、优化教学策略、创新能力培养、德育因素渗透等方面,有计划地开展课堂教学专题培训,切实规范公开课教学,扎实提高课堂教学绩效。

二要组织典型示范。语文公开课教学中的许多问题,是受公开课教学“流行风”影响的。毋庸置疑,语文公开课教学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加强教学研究、推动新课程改革等起到了促进作用。但公开课教学也是一把“双刃剑”,教育科研部门和学校应多邀请省内外真正的名师开设“领航”示范课,并组织教师对名师示范课进行品评、研究。同时,积极倡导公开课教学“日常化”,不要人为地在公开课教学和日常课堂教学间划一道“鸿沟”,稳步推动公开课教学日常化、原生态化,让公开课教学少一些刻意设计的因素,回归语文课的本质特征。

三要科学评价引导。评课对公开课的引领起着决定性作用,可以说,有什么样的评课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公开课。目前,大多数的公开课评课是“不真实”的,“不真实”的评课使公开课“失真”而“异化”。评课失真主要表现在评课目的的功利化、评课主体的单一化、评课标准的绝对化,对公开课“纠偏”必须在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上下功夫:从评课目的看,应为帮助语文教师反思语文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绩效,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全面提升;从评价主体看,要改变过去评课主体仅仅为听课教师或专家这一惯例,把学生纳入评课的主体,让学生发表自己对老师课堂教学的想法和要求;从评课标准来看,应将学情、教情等纳入评价标准,对不同的课型、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年级要区别对待,改变那种仅仅把课件的使用、材料的运用、互动的多少、问题的设计作为评课标准的做法,要把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作为评价语文公开课的根本标准。即“评课的立足点应是学情,围绕学生的‘学’展开, 看教师‘教会了学生什么’, 学生‘获得了什么’。”

四要有效研讨推进。语文公开课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常见的教研活动形式,应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引领性和研究性。但是,很少有学校把公开课教学作为科研的主要专题来对待,这也是公开课教学长期出现“迷航”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没有科研作支撑,语文公开课教学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只能是“人云亦云”,其“不良倾向”难以纠正,绩效更难以提升。学校应该要求教研组就公开课教学进行专题研究:研究如何确定教学目标,尤其是三维目标中的“情感与价值观”目标;研究教学内容如何处理,尤其是新课程背景下如何用好语文教材;研究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和使用,尤其是多媒体课件和板书如何实现相得益彰;研究教学策略的优化,尤其要研究如何通过课堂调控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研究教学反思,尤其要研究如何通过反思交流促进语文公开课教学水平的提升。

总之,语文公开课教学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推动语文新课程改革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克服其运行过程中的“迷航”现象,对于提高语文教师的素养,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绩效,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深化素质教育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相信,只要教育科研部门、学校、语文教师共同努力,则本真的、务实的、常态的、高绩效的语文公开课会越来越多。

 

(本文于201011月荣获江苏省“蓝天杯”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论文大赛一等奖,后发表于《中学语文》2011年第9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