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十几年,书画市场让人看不懂:一些新人的作品在拍卖场上居然比老人的作品价格高得多;而且,活人作品比死人的作品价格高得多。这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吗? 衡量一个画家的价值往往以生前身后为分水岭——这虽缺乏口德,却是比较公正。20年前,经纪人常常说,他快要去世了,即是说他的作品要涨价了,要快点入手——因为活着,意味着还要继续创作。就像民国作品高于当代作品,清朝作品高于民国作品,这是有规可循的。 当代作品高于历史价格,甚至在拍卖市场上进行非理性爆炒,我认为是经济发展过程中“雅贿”使然。那些横空出世的动不动上亿的拍卖价格,还有那些不留名字身份不明的买家,都让人觉得可疑。 “雅贿”导致艺术品在中国无法正常流通,成为向贪官输送利益的道具。高拍低卖,是那些艺术商人通常的手法,最后买单的还是被不断忽悠的国人。他们主导的拍卖,经常指鹿为马、颠倒黑白,不仅误导市场价格,更误导国人的审美。美术变成丑术,丑画丑书,哀鸿遍地。 我从来不反对正常的审美讨论,但对那些利用经济杠杆强迫国人进行审美,甚至误导国人病态地背离传统的审美价值,就值得高度警惕了。让中国人被迫抛弃民族的、祖宗的艺术,数典忘祖,这是一种地地道道的文化侵略。 艺术同样有规矩。首先破坏这个规矩的,有人认为是张大千。张首先是造假,他笔下的“石涛”搞乱了民国市场,其手段也不复杂,就是利用军政大员的附庸风雅和他们手中的权力。所以大画家必须首先是个大江湖。张大千深谙江湖之道,后来奇葩到他的画价比石涛还高。这给其他人树立了一个标杆。 所以,如果说学生超过老师的价还情有可原,那么活人超过死人的价,在艺术品市场的范围内就不可思议了。这种奇特,源于活人的位子——注意,不是位置,是位子。 本来,艺术家应专注于自己的艺术世界。但因为有关部门过多干预,政府提供创作经费之类,导致画家对于社会行政的兴趣远远高于对艺术品位的追求。于是,“功夫在诗外”——你是不是中国美协会员,是不是美协主席副主席或主席团等等;这些,成为画家江湖地位的衡量标准。于是,你活着,你还有行政职务,你就有身价。 最近几年,因为反腐力度加强,以前由商人进行的利益输送变得非常困难,由一些附庸风雅的官员操作的让政府直接买单艺术品的行为被严格限制,火热的艺术品市场一下变得萧条。在广东,大量名家作品价格腰斩,北京、上海的艺术品市场也入严冬,很多作品有价无市。 奇怪的是,却有个别画家作品的价格逆市而上,动不动就在拍卖市场以上亿元成交。是不是画家真的与众不同呢?一个典型例子,珠海一个房地产商以一亿元价格买下某画家的作品。然后画家表示把拍卖所得捐献给故宫博物院,并在故宫博物院搞了个非常隆重的捐献仪式。故宫博物院当然乐见其成,仪式办得十分风光。 其实,这也是一种“功夫在诗外”的手法,画家本人就是个成功商人,自然有不少商业上的合作伙伴,有钱还不行,得有名——艺术名声是一种正能量。而房地产商也需要社会对其情怀的认可,赚钱不忘文化,有了社会效益,可以在融资、拿地、报建、消防、城管等各个方面得到方便,一举多得。而此画家的水平,就是模仿潘天寿、李苦禅而已——平心而论,如果不是这样爆炒,作为一个传统画家,一些画面还是可圈可点的。 至于那些被西方艺术金融操盘手恶搞式拔高的中国艺术家,在这里我并不是要贬低他们的艺术水平,只是想提醒一下,他们就是一张牌而已,只要看看他们的作品有多少是真正卖出去的,是不是都卖给冤大头了,就知道他们其实就是一个道具而已。他们就像一个被吹大的气球,要不断地吹,只要一分钟不吹,马上就会掉下来。 否则,那么多先锋、波普艺术家怎么都穷得像乞丐一样到处赔笑?难道真的是其他艺术家水平不如那些人?其实只是没有被那些国际艺术炒家选中而已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