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上文讲了印章概述中的印章简史的部分,本篇针对我国印章发展史上的不同时期分别展开讲述各时期的印章特点和渊源。 第一部分、印章概述 2、印章源流 商周时期 印章最早不称“印”,而称“玺”。玺印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汉代人所编《春秋运斗枢》和《春秋合诚图》。《春秋运斗枢》有文字描述:“黄帝时,黄龙负图,中有玺者,文曰“文王符玺””。 《春秋合诚图》则有更细节的描述,甚至对玺的具体尺寸也描述得很详细:“以赤玉为匣,长三尺八寸,厚三寸,黄玉检,白玉绳,封两端,其章曰天赤帝符玺”。由此可见,玺印的使用可能三皇的时候就有了。但这些书是后来汉代人所编的神话故事,目前尚没有更多实物证据来佐证这个时期已经有印。 我国印章史上第一次真正可见的印章实物是商代的印。上图所示这三方印就是经文物考证为我国最早的印章实物,它们出土于河南安阳,为商朝的铜玺印。近代学者王廷洽在商代的青铜器上发现了和这几方印几乎一模一样的图文,因此确切证实这些印是商代的东西。 需要说明的是,早在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和金文里有出现过“印”字,但当时这个“印”字是“抑”的初文,是象形文字,指用手按压住下跪之人表示令对方臣服的意思,并不是我们所说的印章的“印”字。 文字方面,“玺”字最早见于《周礼》,其中提到“玺”或“玺节”的内容。比如《周礼.地官.掌市》中有“凡通货贿,以玺节出入之”这样的描述,这里的玺节就是印章,可见在周朝时印章作为商业信用的凭证,就已经被广泛应用了。 玺很早就作为信用的凭证在后世许多著书上都有明确的描述。比如东汉许慎在他那本非常有名的《说文解字》一书中说:“印,执政所执信也,从爪,从节,会意。爪持节,以表信也。”同处东汉时期的刘熙在他的《释名》一书中说:“印者,信也。”东汉另一个学者应劭在《汉官仪》中说:“玺,施也,信也,古者尊卑共之”。不一而足。 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下,各诸侯国有各诸侯国的文字,各国玺印所用的印文也是因国而异的,主要是风格上的差异,总体归为大篆字体。和后来的字体相较而言,大篆在字形上相对比较随形多变,没那么规整,这个时期的印章有个特点是有边框,也许当时工匠是无意为之,但却契合了“形散神聚”的艺术精神——这从某方面也展现了我们古代工匠的高超智慧。 这一时期的印章已经广泛应用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归纳起来,印章在当时主要有以下用途:绳扎封泥(文件或货物用绳子扎起来后加盖封泥以表示转移过程中没被拆封过)、物勒工名(也就是在陶木漆等器物上盖印章表示器物归属)、量器图记(用在酒具或者其他量器上用图文进行装饰)、公务军事(政治或者军事上用作文书传递的凭证和传递军令的信物等)、货币图案(比如楚国把印文铸造在金币上)、烙马(用来证明马匹归谁所有)、烙奴隶(在商周等奴隶社会时期用来证明奴隶或者俘虏的身份等)等等。总体是器物归属和人物信用的凭证之物。 说到用途,右边这方“日庚都萃车马”印必须要提及。这方铜质印是一方战国时期燕国(现在河北省的唐县一带)的烙马印,7*7cm见方的巨型印,主要是用于把印面烧红后烙在马匹的股腹上,以表示这匹马是属于谁的。这方印埋在地下数千年,直到清代光绪年间才出土,可惜不久后流落到日本去了。 印章用在政治和军事上也早有记载。《左传》记载“季武子取卞,使公冶问,玺书,追而与之。”这句话描述的是鲁襄公29年,季武子攻取卞邑,派手下公冶去给鲁襄公汇报情况,公冶走时没带盖有玺印的文书,于是季武子让手下带上盖有印章的公文去追上公冶并给了他。从这件事也可以看出,玺印应用在军事和政治上的情景。 秦代时期 秦印在中国印章史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秦统一了六国,并且“书同文”,把“六国异文”统一成秦篆(小篆),秦代印章用的文字自然是统一后的文字了,同时加强了印章管理,制定了官印制度。比如秦代之前,玺是印的通称,人人都可以用。到了秦代,秦始皇规定,玺只能是皇帝专用,其他人用的只能称“印”或“章”。 东汉卫宏在《汉旧仪》中这样描述:“秦以前民皆佩绶,以金、银、铜、犀、象为方寸玺,各服所好。自秦以来,天子独称玺,又以玉,群臣莫敢用也。” 秦代对于印章发展总体可归纳为两大功绩,一是统一了文字,二是制定了印章制度。 但是秦朝为期太短了,秦历二世而亡,秦朝只区区15年就灭亡了,流传下来的秦代官印也比较少。 从印章特点上,一方面秦印的形制总体延续了战国时期秦国的玺印样式,另一方面秦朝很快就被汉朝取代,且汉初期也基本沿用秦印的形制,比如有界格和边栏,以秦篆文字为主等。所以我们去看秦印风格的印时,可能是秦朝前后的战国晚期的秦玺印和西汉初期印章。 汉代时期 汉代是中国印章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汉朝制订了完备的印章管理和使用制度,为后世官印制度提供了最好的范本,同时汉印在艺术性如章法等方面也达到了很高的高度,加上汉朝对缪篆(又称摹印篆)的广泛和成熟的使用等等,使得汉印成为我们印章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清代吴先声在《敦好堂论印》中说“印之宗汉也,如诗之宗唐,字之宗晋”,这句话很具有代表性,是被一世印家广泛认同的观点。 和秦代玺只能由皇帝使用不同,汉朝的皇帝、皇后、诸侯王所用印章都称为“玺”,然后列侯和官员等所用印章称为“印”或“章”。如这方“淮阳王玺”,以及其他比较出名的“皇后之玺”、“广陵王玺”等等可以证明。在《汉书.百官公卿表》中也有对诸侯王用印称“玺”的明确说明:“诸侯王金玺盭(li(四声),绿色)绶”。 值得一提的是,汉武帝时,“印章”的连称开始出现在印章里。比如这页PPT里的校尉之印章、牙门将印章等,所以如果你看到印中有出现“印章”两字的可以判断为汉武帝及以后的印。 如果说西汉初期印章形制还沿用秦代形制的话,那么到了西汉中期以后,印章的形制就有了比较大的改变和自己的特色,比如官印通常用满白文,字体主要用更好地适应印形的较为平直方正的缪篆,并且去除了界格边栏。 汉印的制作工艺也变得非常成熟,其工艺主要分两种,一种是浇铸而成的铸印,比如白文印,象朝廷那些文官所用的官印一般都是浇铸而成的;一种是凿刻而成的凿印,比如急就章,就是战场紧急时,武将临时任命时直接用刀凿刻成的官印。大家可以看到图片上这两种印章的风格和给人的观感是很不一样的。 在汉朝,私印也同样精彩纷呈,私印相对官印没有那么严格的限制,形式和制式上也更加多样化,比如朱文印、朱白相间印、鸟虫篆印、肖形印等等。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印章基本沿用汉朝的印章制度和形制,只是风格上略有改变,比如线条由汉印的浑厚变成相对单薄劲挺,随着绢或纸的使用印章尺寸开始呈现变大趋势、官印较随意的凿刻现象变多等等,但总体是汉印的延续。 说魏晋以后印章水平下降还有一个原因是和文化背景有关:当时书法字体方面开始流行楷、行、草书等,研究和熟练掌握印所用篆体及其他古文字的人渐渐变少了。 唐宋时期 到了唐宋朝时期,纸张和绢帛使用已经非常普遍,主流文化转向诗词、书法、绘画等领域,这个时期印章使用的载体也不再是封泥,而变成纸张或者绢帛等更加便利的材质了。 随着盖印载体(纸张)的改变,以及使用场合如张榜公文、书画作品等的变化,导致这一时期的印章进一步向更大形制发展,宋朝时期更是因单调的九叠文在官印上的广泛采用,使得官印在这一时期大大衰落了。 当然,在唐宋江官印式微的同时,私印依然能够展现其相对自由和个性的一面,只是这个时期因制印工艺水平所限(篆和刻依然是分开的),所以虽然人文精神和艺术气息开始在文化领域盛行,但在更具艺术性可能的私人印章方面仍然只是小荷才露尖尖角,并未形成风气。 这一时期史料有载的几个私印典范比如唐及宗李世民有“贞观”鉴藏印、唐代李泌的“端居室”斋室印,以及北宋米芾的“米芾”印(上页PPT最右边那方印),还有别号印、花押印等等的出现。 可以说唐宋时期是我国印章处在官印没落,私印偶现浪花的过渡时期。 元代时期 元代官印基本延续了宋代的印章制度,比如九叠文变本加厉的使用等等,总体依然乏善可陈。 值得一提的是元代文人篆刻或者说私印方面开始崭露头角。 元代私印方面有三个人值得一提: 一是赵孟頫。赵孟頫是元代最著名和最有作为的艺术大家,无论书法、绘画还是印章他都有很突出的成就。印章方面,他把元朱文熟练篆于印章,并且已经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元朱文,起源于宋代,到元代赵孟頫成型并得到了普遍肯定),加上赵孟頫在元朝的特殊政治地位(深受元世祖忽必烈的倚重,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等高位)和强大的影响力,使得文人印的艺术性开始被世人重视,但当时还只限于篆写印文,文人刻印是后来的事。 另一个是吾丘衍。他撰写了中国第一本印学著作《学古编》(1300年),这是中国印学史上了不起的事情。 此外,王冕首次发现花乳石可以刻印,这其实是个非常有开创性的事情。只是王冕只是独居乡下自顾画画,刻印对他来说是偶尔自娱自乐的事,加上他不出仕,活动范围和社会影响力都很小,以石刻印在当时没有被更多人认知和推广。 总的来说,元代可看作是我国印章文化自秦汉后重新走向复兴的准备时期,并且为中国文人篆刻登上历史舞台做了很好的势能储备。 明代时期 到了明朝,官印一成不变的沿袭前期规制,也没什么亮点可言。进入明朝,石质印材的普遍采用和文人自篆自刻之风的盛行,使得文人在艺术性印章方面的活跃程度和重要性日显,并最终成为推动中国印章发展的重要力量。其中开创性的代表人物是文彭,他被视为文人篆刻和流派印章的开山鼻祖。 文彭对中国文人篆刻有几大功绩:一是用石章刻印,开启了文人自篆自刻的时代;二是高的篆刻成就,开宗立派(是“吴门派”的开派人物),乃至成为流派印的开山鼻祖。三是首创双刀刻边款,由此边款成为印章重要组成部分。文彭之后,文人自篆自刻真正流行起来,更具人文精神和艺术性的篆刻文化真正登上历史舞台。 文彭在文人篆刻和流派印方面居功至伟的很重要的原因除了他自身艺术成就很高以外,也和他身居两京国子监博士要职有关,这是中国当时最高的文化机构,有很强的影响力,加上他又是大画家文征明的长子,所以能够一呼百应,引领潮流,成为标志性人物。 自文彭以后,印坛流派纷起,比如何震开微派、苏宣开泗水派、汪关开娄东派等等,中国印章迎来第二个发展高峰,并一直影响到现在。 清代时期 清代的篆刻把明代文人篆刻进一步发扬光大。清代期间,文物出土频多,金石学和文字学盛行,碑刻拓本流传又广,以及印谱发行普遍等原因,使得清朝文人篆刻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已经非常流行和普遍。印学理论大为丰富,流派也更加多元,出现了一大批富有创新精神的印人。从清初的程邃,到清代中叶的巴慰祖、胡唐等,以及后来的西泠八家、邓石如等,都是个性十足,富有创新精神的优秀印家。 再往后,“晚清四大家”吴让之、赵之谦、黄士陵和吴昌硕,也都是清代文人篆刻和流派印中极具代表性的篆刻家。 大体来讲,清朝文人篆刻最重要的是两大流派,一是以丁敬为首或者说西泠八家为代表的浙派,一是以邓石如为宗师及其弟子组成的皖派。分辨两派大体不同可以从线条和刀法去看:浙派以切刀为主,着力追求汉印的平正古朴风格,线条迟涩感强。皖派以冲刀为主,更强调书意表现,秉承“以书入印、印从书出”的治印理念,线条看起来更流畅光洁一些。 近当代时期 官印方面,左上图这方“中华民国之玺”是我国印章史上的最后一方“玺”印,以后无论官职大小,政府官员的官印大都用“印”(或“章”)并沿用至今。 民国以后,私印一脉,印风虽盛,开宗立派却变得更难,门槛大大提高。近当代篆刻比较明显的特点是取材更加广泛、书画印等不同门类之间的融合更紧密,尤其是书印合一的趋势更加明显,虽少有开派印人(齐白石可以算是一位,他以大刀阔斧的单刀冲刻自成“齐派”),但不乏许多努力实现微创新的印家。比如赵叔孺、王福庵、陈巨来等把元朱文等工稳一路的印章刻到极致、来楚生佛像入印、韩天衡草篆入印等。 这一时期总体是开宗立派者寡,发扬光大者众。这可能需要一个厚积薄发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总体现当代的印坛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且精彩纷呈,整个印坛是向上走的趋势。 (未完待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