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书店转转会发现,《千字文》大都是作为幼儿或小学生读物来出版的,它的确是古代童子私塾的“初级课本”。一说到幼儿读物我们脑海立刻反映出浅显易懂,其实这是我们对现代儿歌的理解。而《千字文》的读之易懂阅之浅显,却将中国汉字的精深,中华文化的博大和语言韵律的美感都包纳进来。我们当代启蒙教材和古代相比虽然都有背诵识字的功用,但前者似小儿的裤褂,用后基本就可弃之不用了;而《千字文》却像母乳,吮吸入体为终生的“强壮”奠定了文字基础。至少本人这样认为。 《千字文》用一千个汉字排列组合,组成了一篇震古烁今的大文章,很少有千字文章这么家喻户晓和经久耐用。因为它用四字一句的形式,用上下联的形式把天地万物、道德礼仪都说了一个遍,但其中也不是没有疑点,一千多年的传抄也一定存有错讹,譬如开篇第八句就有了两种不同的版本:即“律召调阳”和“律吕调阳”。
汉字有同音字同义字,同时还有字形很相近的字,正像“鲁鱼亥豕”这个典故,就是比喻容易混淆的汉字。中国的汉字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留下的历史书籍汗牛充栋,难免会有传抄方面的讹误,还有就是一时理解有误,把本来正确的改成错误的,这也是常有的事。
“律召调阳”是正确的,没有错,“律吕”是古代校正乐律的器具,没有“调阳”即调整阳气的功能。而“律召”是说古人用一种把律管埋在土里的方法,测定阳气是否在“召”,即是在感应在互动。为什么会有“律吕调阳”的版本呢?一个是“召”和“吕”字形相近,行草书几乎是“召吕”难辨的,而且“律吕”这个词是名词,有关音乐音律,很直观;“律召”是名词加使动词,比较费解,所以在民间都是清一色的“律吕调阳”。记得笔者少时父亲教的就是这样,即使现在出版的《千字文》,一些依然是“吕”字。
《千字文》是一篇骈文,即上下对仗,从上下句的对比中也能看出其中“召”字的奥妙来。“闰余成岁,律召调阳”,由于我国农历的月份不像阳历,以29天和30天为一个月,每年354天,和公历的365天相差11天,于是就需要引入闰月,所以《千字文》说“闰余成岁”就是: 闰月加上余下的天数就成为完整的一年了;而“律召调阳”则是:律管“召动”了阳气的萌动生发。这里对仗着两种自然天象,很严谨的。如果用“律吕”就形不成严谨对仗了。
我们总爱讲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千字文》是古典文字中的经典,完全体现了汉字字义的精准,汉字词义的谨严,汉字音韵的优美,从“律召调阳”一个召字的变动上,让人深深理解了我们汉字无与伦比的瑰美。
(本栏长期征集“日知录”三字篆刻,投稿邮箱:rizhilu99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