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初中化学复习的再思考

 当以读书通世事 2019-04-12

主要思考了如下几个问题:

一、作为教师,我们的价值是什么?

我们的价值就是学生的收获。运用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来思考我们的价值的话,我们的价值大小就必须要通过对比来看,可以通过自己跟其他教师对比、自己跟学生自学对比、复习前与复习后对比,来得出自己的价值到底有多大?

二、复习的目的是什么?

衡量复习的价值,那就要用复习后的教学效果跟复习前的教学效果相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值就是复习的价值。

初中化学复习的再思考

影响复习价值的因素很多,首先需要确定学生复习前(通过新授课)已经“会什么”,怎么知道学生“会什么”呢?可以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各种检测进行了解掌握。然后要知道学生通过复习后应该会什么,即“考什么”?怎么知道中考“考什么”呢?这需要我们去研究课程标准、学科说明、中考试题等进行确定。通过对“会什么”和“考什么”的了解,来确定“教什么”?之后还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即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方式)来确定我们怎么教?

初中化学复习的再思考

初中化学复习的再思考

初中化学复习的再思考

综上所述,个人认为:复习的目的就是用学生喜欢的方式,把学生不会的知识、不会的方法、不具备的能力,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学会!从而让复习的价值最大化!

因而,复习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

三、复习计划是干什么的?怎么样才能制定有效的复习计划?

1.复习计划是用来指导我们进行“有目的”的复习,即指导我们实现复习价值最大化的教学目标。

2.复习进度不能代替复习计划,二者的区别在于:复习进度没有具体的复习方案,缺少指导性,没有延续性;而复习计划则是在复习进度的基础上,有相对详尽的复习方案,有很多内容可以延续使用,可以通过不断完善形成一套复习体系。

复习计划应该包括如下内容:(1)复习的整体安排(即复习进度);(2)具体安排(即复习方案),包括的内容见下表。

主题(单元)

所需时间(课时数)

考点详情(据说明)

重点难点

易错点

习题的选择

经典题型

新题型

复习计划中应该包括“习题选择”,而且我们通过多年的复习,应该积累下每个主题(每个核心知识)的经典题型,习题训练的目的不是为了会做这一道题;是为了再现、巩固、深化、熟练知识,是为了通过做一道题能会做十道题,通过做十道题会做所有的题,所以对核心知识的复习,每一年都用上一年各地的中考试题进行题海式的训练,其价值和意义又是什么呢?今年肯定不会考去年、前年中考的原题的!所以,建议对同一知识点的类似题型进行整合处理后使用。

在进行习题选择的时候,还要注意:(1)注重核心知识——在有油处打井,不在无油处费工!(2)科学性、主流性——教师要在给学生留作业之前,将作业自己先做一遍,把那些不严谨的、非主流的习题都删掉再给学生留下去。老师们要知道学生每天都作业如山,他们的时间也是非常宝贵的。那些连我们自己都找不到答案的习题可千万不要让学生去费神思考了!有老师担心,如果中考出了这样的试题怎么办?我说,这种可能性不大,每年的中考试题都有4命题人,2个审题人,6个人出一套题要还出现这么弱智的问题的话,那我想这样的命题人也该回家休息了,就不用去命题了。

3.即便在单元复习的计划中,我们仍然需要对那些互相关联的内容进行适度整合后复习,这样才可以使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对知识有新的、更深刻、更系统的认识。以第二单元为例,本单元主要有三个核心知识:(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2)氧气的性质,(3)氧气的制法。在复习过程中,是否可以考虑将(1)和(2)进行整合,因为(2)是解决(1)的核心之一;(3)可以和第六单元“二氧化碳的制法”整合复习。

进一步以“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为例说明复习内容的系统性。人教版教材是以图1所示装置进行实验的,该实验的基本原理有三个要点:(1)消耗掉集气瓶中的氧气;(2)产生压强差;(3)用进入集气瓶中液体的体积标示氧气的体积。对该实验的命题点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选择什么试剂可以满足实验原理(包括耗氧剂和用来标示氧气体积的液体试剂)。(1)若耗氧剂是红磷(或白磷),则液体选择水即可;(2)若耗氧剂是碳、硫等燃烧生成酸性气体的物质,则液体需选择碱液(如NaOH溶液);(3)在某些改进后的实验装置中还有用铜丝作为耗氧剂的。

【2】实验现象和结论的描述。实验现象主要从两个方面回答:(1)红磷燃烧的现象,特别注意是产生“白烟”,而不是“白雾”;(2)液体进入集气瓶的现象。实验最终是要得出“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1/5”这一结论的,同学在描述时,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把“体积”漏掉,更不要错答成“质量”。

【3】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本实验成功的关键应该有三点:(1)耗氧剂要充足,能够把集气瓶中的氧气尽量消耗干净;(2)必须冷却后再打开簧夹;(3)操作过程中要保证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4】实验出现意外情况的原因分析。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当然就是如下两种:(1)进入集气瓶的液体体积大于1/5。可能的原因有1耗氧剂不足;2装置漏气;3未冷却即打开簧夹。(2)进入集气瓶的液体体积小于1/5(可能原因同学自己思考)。

【5】对实验的改进。目前对该实验的改进主要是为了解决教材实验中的两个问题:(1)空气中点燃红磷污染空气;(2)实验过程中,点燃红磷时需打开装置,容易造成装置漏气。针对上述问题,改进的核心思路是“实验过程中不打开装置,使实验装置始终保持密闭”。常见的方法有如下几种:

(1)当所用耗氧剂红磷不变时,一种办法是改变点燃红磷的方法(如图2所示);另一种办法是改变了实验原理中用液体来标示氧气的体积,而直接用注射器来标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如图3所示)。

(2)改用白磷(或铜丝)作耗氧剂,而点燃白磷的方法主要有酒精灯加热、水浴加热(如图4所示)、电热丝加热(如图5所示)和灼热铜丝加热等方法,无论那种加热方法其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不打开装置点燃白磷。

(3)改用铜丝做耗氧剂,直接使用注射器进行实验(如图7所示)。

初中化学复习的再思考

四、怎么样才让自己的复习课不像白开水?

策略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能从复习开始到复习结束,一直使用一种教学方法,比如“学案导学+题海训练”,就想我们吃饭一样,即使你非常喜欢吃红烧肉,如果每天每顿饭给你的吃的都是红烧肉的话,那我想用不了多久你也会见红烧肉就吐的。其实学生的学习也是一样的道理,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经常变换一下教学的方式,就像吃饭需要荤素合理搭配一样。

比如我们在复习过程中,可以将某一主题知识置于真实的情景中,进行“主题化探究式”复习教学,我们已经有老师开发了几个主题,如探究Vc泡腾片的奥秘、探究百变瓶的奥秘、探究“胃炎诊疗”中的化学问题、探究“吹不灭”的蜡烛等主题的复习课。

策略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老师们要相信学生是有能力的,给他们想、说、写的空间和时间,他们一定会还给你惊喜的。前两天去学校听课,老师让学生进行“补墙洞”式的知识网络建构,我建议老师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知识网络建构,老师说学生不行、完不成,结果发现学生是有能力的,学生很快就完成了,而且还比较全面。所以,我们要“该放手时就放手”,不要紧紧的拉着学生的手不撒手。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必须在课堂上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而要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就必须要预设能够引发学生深刻思维的问题。提出问题固然很重要,可是问题的处理也很重要。我们很多老师的课堂上,经常整节课叫很多学生回答问题,可是却存在某些同学多次起来问题,90%以上的学生回答的都是正确的,这些现象的背后都掩盖了课堂教学中的一些问题。

老师可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课堂上到底为什么要提问?(提问的价值功能是什么?)或者换句话问“你提问是为了有人回答对了,可以继续进行下面的内容?还是通过同学的回答,来检视学生是否掌握了刚才所讲的知识?或者引发更多同学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如果能真正想清楚这个问题,那我们就能更好的处理课堂教学提问谁的问题了?

还有,当学生回答错误的时候,老师不要急于给出正确的答案,要将学生的问题放大给全体学生,引发全体学生的思考,然后让学生之间通过争论、辩论来得出正确的答案。这一策略我们可以称之为“以错治错”(或叫做“学生自治”)。

五、什么是知识建构?

关于“知识建构”是老师们在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种策略,不过我所见的真正意义的知识建构还不是很多,更多的是诸如下图所示的形式的“假知识建构”,我将这种知识建构成为“补墙洞”。

初中化学复习的再思考

如果以“砌墙”来类比“知识建构”的话,我认为:知识建构不是将一面墙上扣几个墙洞,让学生用水泥和砖把墙洞补好。应该是只给学生提供水泥和砖,学生按照自己脑子里“墙”的概念(或者教师给提供墙的概念),通过小组合作用水泥和砖自己动手砌一堵墙

初中化学复习的再思考

知识建构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将自己头脑中零散的、杂乱的、没有章法的那些散落着的知识(好比砖头),用箭头(好比水泥)将它们连接在一起构成一张网(好比墙)。只有他们自己建构的知识网络,他们才能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很好地运用,否则知识网络就会形同虚设,没有实际价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