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6年02月29日今晚报《日知录》关于“食色性也”

 我执斋 2019-04-12

关于“食色性也”

纪慎言
孙自强 刻
  看到许多文章谈及“食色性也”,都说是孟子说的,该语出自《孟子》不假,却非孟子之语。其二,当下许多人的理解,都与其本义有出入。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食色性也”是由被后人忽视了的思想家告子说的,此语出自《孟子·告子上》。告子给“性”下了四个定义:其一,告子曰:性犹杞柳也,义犹杯棬。人性像杞柳,仁义则如杯棬;人性到仁义之间,有一个改造弯曲的过程。其二,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他认为,人性无分善与不善,善恶是在后天凿改而成的。其三,告子曰:生之谓性。“性”就是生而俱来、人之本我的状态。其四,告子曰:食色性也。告子在这里说的“性”是人的天性,而不是男女之性。孟子则坚持人性本善,与其进行了辩论。

  在关于人性的问题上,我们过去都知道的:一是孔孟主张的“人之初,性本善”,二是荀子主张的“人之初,性本恶”;而告子却是区别于孔孟和荀子的第三种主张,即“人性无分于善不善也”。他主张人的天性,无所谓善恶,它可以像杞柳一样能够弯曲成器,也可以像流水一样决诸东西。

  告子认为,人的知觉运动为性,生即相对于人的知觉运动者而言,所以他说“生之谓性”(生命也叫性命)。而他的“食色性也”,则是说人们对食物、颜色都有知觉运动,即“性”(天性)也。因此,朱熹云:“告子论性,前后四章,语虽不同,然其大指不外乎此(指知觉运动即性的论点),与近世佛氏所谓作用是性着略相似。”

  (本栏长期征集“日知录”三字篆刻,投稿邮箱:rizhilu999@163.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