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性天性物性之内容与性质》

 野之老 2017-06-28
中国哲学中的“性”一般指的是“人性”、“天性”与“物性”。自从春秋末年的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了“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之后,关于“性”的来源、内容、性质,以及“性”与人的本质等问题,历来都是各家异说,纷纭复杂。

在“性”的内容及其性质上,《孟子-告子上》首先提出了:“食色,性也。”之观点。《荀子-性恶》对此解释说:“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此乃人之自然本能。加以总结:即告子认为,“性无恶无不善”,无所谓道德价值;而荀子则赋予了“性”恶的评价,并以此得出了自己的“性恶”学说。
需特别强调的是,孟子首倡“性善”观点。他认为,人性即指仁义礼智“四端”之心,它们是为善之“材”,“乃所谓善也”(《孟子-告子上》)。
而《庄子-马蹄》中则提出了性本“素朴”、“自然”、“无知无欲”、“无善无恶”等观点。如“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即,庄子的观点是“性无善恶”之分。

三国魏人王弼强调:“万物以自然为性”,人也以“自然”为性;“虚静”朴实,“无善无恶”,此乃道家之说。

后世遂根据上述三说,而演化出了种种名目繁多的有关“人性之善恶”之说法与争论,历时竟长达两千五百余年之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