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色性也,语出《孟子·告子章句上·第四节》,本为告子与孟子辩论时告子提出的观点,若有半吊子文化人将其作为孟子的观点或者儒家观点,则不过是仅从出处是《孟子》就断章取义罢了。 这次两人辩论的内容主要为人性论,告子主张性无善无不善论,孟子主张性善论,这两者与荀子主张的性恶论一起构成了对人性的三种认识。 “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这句话仅仅是这次辩论中告子的众多论点之一。 告子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对于人来说,享受吃喝也好,喜欢繁华美好的事物也好,都只是人的天性罢了。宽厚待人是人的本性,无需外界教化即有,而仗义助人却是需要后天的培养,不是天生就有的”。 孟子则论述观点:“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再拿出诗经里的观点以及孔子支持诗经的观点为证,举出:“‘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夷,好是懿德。’孔子讲:‘为此诗者,其知道乎!’”。 孟子的一番论述翻译过来就是:“仁义礼智都不是外界锻造给自我的,而是自我本来就有的”。再有:诗经里面有“上天生养万民,有着形体也有法则。百姓把握常规,喜爱美好品德”的内容。孔子说:“作这首诗的人,是了解道是什么的”。 孟子并未驳斥告子对食和色的论述,而是强调了义也是本性,这已经很能说明儒家的观念了。 儒家首先是把仁义道德放在第一位的,把人的欲望放在第二位,但儒家并未否定人的欲望,在儒家的经典《礼记》中有:“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由此可见儒家是主张人有基本的欲望和需求的,孔子在卫国见卫灵公和南子时感叹:“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这句话并不该以孔子感叹人喜爱美色而不是道德更多来理解,而是从这句话里体现了孔子自己的主张,也就是追求道德应该是和追求美好事物(即好色)的这种天性是一样的,即“人天性崇尚道德”就如同人天性追求美好事物,两者都是孔子所认可的人的天性。另外,孔子名句:“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也足以说明孟子为何不反驳“食”了。 我现在讲另一个现象来补充说明:现在的人大多认为男性天生好色,而实际上女性才是天生好色(这话是从整体上来看,并非以偏概全)。 人,不可否认天生喜欢新奇、有趣、色彩丰富、赏心悦目的东西,但这一点在男生身上表现的却是不如女生,原因我也无从解释,暂时称为男女差异。男生随着年龄增长被教导以男性要争斗、要阳刚,不能喜欢太阴柔的东西,然后男孩子大多兴趣是战争、军事、科技这些“社会认可的”男孩兴趣;反观女生,不管哪个年龄段的女性几乎都爱打扮,玩游戏不在乎胜利而在乎要选好看的衣服,谈恋爱很注重脸的赏心悦目,几乎成了不折不扣的“视觉动物”。这个例子也是让人明白,色是人的天性,但不是指情爱,指的是喜好美好事物。 综上,“食色性也”是告子孟子都接受的观点,孔子也不例外,喜好饮食、喜好美好事物都是人的天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