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6年04月20日今晚报《日知录》也谈清风两袖的来历

 我执斋 2019-04-12

也谈清风两袖的来历

司马牛
段光忠 刻
  今晚副刊2月24日《清风两袖的来历》中,提到于谦的《入京》诗:“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名气很大,且被视为“清风两袖”的出处。但是,与于谦同朝的另一位大清官况钟的一首类似的诗作并不比此诗差,却鲜为人知。

  明英宗时,朝政不纲,贪腐成风,地方官进京朝见,无不乘机敲诈勒索,搜刮民财,以遍送朝中达官显贵,博取晋升或重赏。恰如明代流行的一首歌谣所说:“知县是扫帚,太守是畚斗,布政是驻袋口,都将去京里抖。”正统四年(1439),况钟知苏州府任满,也要赴京考绩,朝见皇帝。而况钟不仅不搜刮民财,连百姓自愿馈送的一些土特产也一概谢绝。于是,他作诗和前来饯行的苏州百姓告别,其中一首曰:“清风两袖去朝天,不带江南一寸绵。惭愧士民相饯送,马前酾酒密如泉。”

  把况诗与于诗对照着品读,于诗显然侧重宣泄的是其刚正不阿、毫不巴结权贵的浩然正气,况诗则侧重表现其不贪占百姓的一丝一缕、体恤民间疾苦的爱民之心。其实,这犹如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相辅相成、相映生辉。

  在苏州任内,况钟勤于政事,忠于职守,除奸革弊,为民办事,深得苏州百姓的爱戴。于是,况钟因任职期满要升官他就,苏州百姓八万人上书恳请朝廷令况钟连任。次年正月皇帝下旨,命况钟“升按察使正三品职俸,署苏州府事”。这是自明朝建国以来所没有的规格和礼遇,却也说明一个官员要得到百姓的信任和爱戴,不仅要清正廉洁、克己奉公,还要勤政为民、造福一方,使百姓安居乐业。

  尽管况钟比于谦年长15岁,但要判断这两首诗到底是谁借鉴了谁,谁影响了谁,也非易事,或许是“英雄所见”不谋而合吧。其实这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两首诗中所体现的价值取向、精神追求,倒是当今之为官者应当学习、光大的。如果单论时间早的话,还是元朝陈基《次韵吴江道中》:“两袖清风身欲飘,杖藜随月步长桥。”

  (本栏长期征集“日知录”三字篆刻,投稿邮箱:rizhilu999@163.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