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效果受手术病种,关节假体种类,固定方式,手术技术及术后康复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术后评价系统是衡量手术成功与否的重要依据,它通过对影响手术的诸多因素及术后恢复情况的考评,形成一个对手术的综合评价。今天早读就为大家详解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疗效评估,值得大家学习参考! 一 术后评估的重要性
二 临床评定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Harris评分表 疼痛 功能 活动范围(指数值由活动度数与相应的指数相乘而得) 优:90~100分良:80~90分中:70~ 80分差:低于70分 其他量表 国外
国内
三 影像学评定 这个关节做的怎么样?如何评估? 首次照片很重要 假体位置
评估内容
1、髋臼假体
∠AB为髋臼外展角 红线为髋臼旋转轴 右侧小转子低于左侧,说明双下肢不等长 正位片上难以区分髋臼前后倾,侧位片大致判断,准确判断尚需CT 2、股骨假体
假体位置测量的意义 假体位置不正确会增加脱位风险,加快磨损,相关因素包括:
左侧髋臼假体外展角偏小,右侧外展角正常 前倾角增大,脱位风险增大 股骨柄内翻,诱发假体松动及周围骨折 应力遮挡致股骨矩、大小转子局限性骨质吸收 髋臼划分为三个区域,透亮带在1区较常见,如范围扩大甚至涉及2、3区,松动可能性大 股骨划分为1-7区,透亮带常见于1区,偶见于7区,但不应出现在2-6区 3、骨-假体界面
生物型假体,应使骨组织在假体表面“直接贴附生长”,理论上假体-骨界面不能大于1mm。但临床中很难达到 临床中达到标准柄-髓腔比即可达到满意的临床效果。 非骨水泥型骨-假体界面薄层纤维层有可能是新生骨组织及纤维组织组成,表现为﹤2mm的透亮区 髋臼侧透亮区进行性增宽,累及1、2、3区,股骨侧骨-假体界面透亮区﹥2mm,涉及2-7区,提示假体松动 组件移位是假体松动直接征象 髋臼假体向下移位、倾斜,股骨假体随之倾斜 组件移位是假体松动直接征象 髋臼假体向上移位、倾斜,可见髋臼缘骨折 组件移位有时非常细微,需和前片对比 以泪滴线为标准,可见髋臼假体移位,髋臼缘骨折 髋臼侧骨水泥
股骨侧骨水泥 理想的骨水泥厚度
远端骨水泥量不够,柄外翻,骨水泥分布不均 远端骨水泥量不够,柄内翻,骨水泥分布不均 失败病例 髋臼假体偏内,外展角偏大,骨水泥过多,透亮区累及2、3区,并﹥2mm 脱位原因:髋臼位置不佳,前倾角偏小,打磨深度不够,位置偏浅 聚乙烯磨损颗粒致骨溶解,图示螺钉周围有多个局限性透亮区 股骨头中心与髋臼中心偏离,提示可能有聚乙烯磨损、脱落 股骨近端的透亮区,边缘光滑 感染 X线表现
假体松动、聚乙烯磨损、感染的鉴别诊断
感染表现:不规则骨质破坏,假体周围骨膜反应 四 康复评定 临床评定、影像学评定,不能完全取代康复评定 注意:一个似乎“完美”的髋关节置换手术不代表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完全恢复,因此,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训练和康复评定十分重要! 评定标准
髋关节活动度检查 肌力检查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肢体残疾标准 肢体残疾程度记分 五 小结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的疗效评估涉及三个方面:临床评定、影像学评定、康复评定,缺一不可! |
|
来自: 昵称48509945 > 《骨科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