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七家诊治伏邪方案

 369蓝田书院 2019-04-12

这是一则较为有名的医案,出诊的都是姑苏名医,今天《原古》汇集相关文章和图片,供岐黄好友闲阅。

读《七家诊治伏邪方案》

傅景华

《中医杂志》1983第7期

中医古籍卷帙浩繁,急待整理研究。其中实有大批孤本、秘本、珍本,对于理论探讨和临证治疗均有重要参考价值,尤须尽早发掘,以期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清末吴门黄寿南先生(名福申、字沁梅),研求医药,复精书法,生平辑校精钞医药秘本甚多。存有《黄寿南集抄医术二十种》。中医古籍出版社于1982年影印出版的《七家诊治伏邪方案》(由北京新华书店发行)即其中一种,内容系晚清苏州七位名医先后同诊姑苏张越阶的方案记录,经黄氏晚年精校精钞,并附以七家小传,是为中医临证著作中难得之孤本,值得向读者推荐。

高紫垣、曹沧州、陆方石、鲍竺生、吕仁甫、王赓云、陈莲舫,皆清同治光绪间苏州名医。其中如曹沧州、陈莲舫均声名煊赫,曾多次于光绪中末荐诏视疾,誉满遐迩。此案所载七君先后同诊一温病重患,虽几经反复,濒临险境,然终能拨云见日、绝处逢生。究其用意良苦,或一日数诊,或一诊数人,不啻齐心协力、配合默契;观其论医立案,或各抒己见,或共同议定,皆能理法明晰、方药精慎。考中医文献中会诊资料奇缺而非议之词屡见,如此名医多人聚诊而病案详尽,观点时有分歧而相互尊重,实在难能可贵。

张患于初冬十月间日热发,形如瘅疟,神蒙糊语,嗜卧遗溲,口渴亟饮。诊脉右寸浮数而弦,左寸关弦数而细,舌苔中黄边白,该病证属暑湿久羁,冬日晚发,延误失治,化热烁阴。其时已是下焦真阴亏损,中焦痰浊阻滞,元海失镇,清肃膹郁,几有内闭厥脱之变,不胜危殆。

高氏首诊(时已病起八日,证如上述),虽未识得伏邪,但以少阴不足、阳明有余、外感温热、正虚邪恋,拟滋阴清热、扶正祛邪,投知、膏、麦、斛等治之。曹氏接诊,认为此系内伤外感同病,表邪痰浊交纽,最防热剧生痰,急宜清热祛痰兼散表邪。经两君努力,三日后曾一度神识转清,正气稍振。然终因认题不真,未能伏其所主,正不敌邪而呃逆频作、全身振动。

六日后陆、鲍二氏来诊,见热如瘅疟、神蒙怠倦、小溲不禁、舌焦无液、脉数无序、左尺不敛,乃断为阴气先伤、阳气独发,急先扶正存阴,循叶、吴加减复脉,重用麦、地、芍、胶,兼以参、牡、贝、草。此时真阴欲竭、神失所养,陆、鲍脉案明净、方法妥帖,可望敛阴固脱、复脉存精,使少阴之气得定,阳明之热难恋。

次日,吕氏与陆、鲍续诊,乃一语点破症结。案书:“伏邪半月,由瘅疟而起,渐致热势模糊,神智不慧,呃逆肢体震动……邪不透达,正气将溃,拟守成法以圆万一。”遂由仁甫议方投治,竺生赞为“美善兼备”。此后,陆、鲍、吕、王昼夜同诊,连续六日不断。每诊必仔细磋商,每方必随证加减。终于使该患汗出便下、神思略振、呃逆稍缓、两尺渐起。诸君揭伏邪以明病机,固元海以挽孤舟,其功甚伟。

陈莲舫晚至,亦与诸医会参,主张益中以化痰,和液以息风;升降中焦,令痰有运化之机;纳不滋腻,填真阴而不损气机。由是则又经十余日合力诊治,方使诸症渐平,徐步坦途。其间虽因“伏邪不从表达,与阴相混”,又复作寒热呃逆,乃略标从本,宗吴鞠通“小定风珠”诸法,以平其反复。余邪解后,诸医尽删腻滞药饵,调中疏运,频进糜粥,静息自珍,以收全功。

按伏邪温病,长夏受暑过夏而发者,名曰“伏暑”。因其有秋、冬之别,故亦有“晚发”之称。其病势既重,且有缠绵,在气分多为暑湿相混,在营分多属暑湿化燥,依其所在而宜随机施治。初起每兼卫分表证,宜辛解肌表,同时清涤暑湿;邪郁少阳胆经,当和解宜透;挟滞郁于肠道,应苦降辛通;邪闭心包、血络瘀滞者,法当清营泄热、开窍通瘀。

该患真阴欲竭,邪热内炽,痰浊阻滞,神识不清,脉散舌焦,其气将脱,非七君大力挽回,难免就木。读此《方案》,既可观诸医淳朴合作之风,亦可见古人审病求机之精。盖理法方药,以理为先,理明法定,方药由生。自古有成方而无成病,临证化裁,贵在变通。中医以审病求机为准绳,切忌缘木胶柱,刻舟守株。

《七家诊治伏邪方案》截图

原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