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美秀博物馆,坐落于京都滋贺县,属于日本民间博物馆,创办人是小山美秀子。美秀博物馆的中国文物,数量之多堪称博物馆的半壁江山。 青铜器 【东周椭圆形带盖的鼎】 高17厘米,直径16厘米 【商代晚期安阳出土酒器】 高32厘米,直径25.1厘米 【长江流域出土公元前1200年左右的酒樽】 高16.3厘米,腹部宽8.5厘米 【西周早期象形酒樽】 高17.8厘米,腹部宽7.2厘米 这个象樽,象身上驮着个酒罐,形制少见。表面装饰系贴片镶嵌,其工艺显然与第一件金丝镶嵌的鼎不一样。按照明代高濂的说法,这是商代装饰的特征。日本人把它定为西周早期,其依据大概是认为其造型更写实仿真。 【春秋战国时期鸟形油灯盏】 高度23.3厘米 【东周晚期的一对铜卧状公牛】 高5.7厘米,长15厘米,宽度8.4厘米 铜牛的纹饰也是片状镶嵌,这类器物国内极为少见。 【东周嵌银铜质双身虎】 此件之造型极为美观,疑是给后人创造出西王母虎形豹尾形象的启示。整器红锈绿斑配合千年不变的银片光泽,为极美品。 【东周晚期或汉早期嵌金铜质独牛腿人首酒器】 其中一足上有铭文 这组铜器世所罕见,人物面部造型极为生动,富于神韵,熟悉人种学的人大概都可以分辨出这是中国哪个地区的人氏。以牛足为承重腿,主要还是反映了在农耕文化中人与牛的亲密关系,因此这三具铜器可以理解为在田野上春耕时三位憨厚的农民相聚相戏的场面,看着这三具铜像似乎能听到远古的呼唤。 【东周晚期螭龙形钩具一对】 这对钩具造型精美,材质精良,也有镶金。我国专家有一种说法认为螭龙的形象出现于汉代,但是按日本收藏的这一对明显的工艺与上面一些镶金铜器有类似之处。因此定为东周晚期还是比较适当的。所以说依据形制断代固然重要,有时因为孤陋寡闻也会出现武断。 【东周晚期一个圆形盖子】 高3.6厘米,直径13厘米 这是一个器物的盖子,如果整器还在那,该是何等的精美。上面的纹饰应该是一条神龙,然见其尾,不见其首。中国有一句成语叫“神龙见首不见尾”,其实周易八卦中说的是:见群龙无首。所以这个盖子的纹饰也反映了一种哲理。 【汉代龟状铜质香薰】 这件香薰形状是一个非常饱满的龟类,开孔在底部,这有点怪。从工艺上来讲其造型之生动直超现代。而且也是镶金器,因此必是皇家之物。 【战国时期狩猎纹镶金铜镜】 直径17.5厘米 【东周晚期腰带挂钩】 【东周晚期腰带挂钩】 【东周晚期刀柄】 【东周晚期刀柄】(第二件) 如果这件在正常的墓葬发掘中出现,那么一定还能见到这个刀柄下面的刀,但是刀一般是铜质或铁质,可能锈蚀受损比较严重,而且作为利器的刀上不一定有精美的纹饰。所以在偷盗墓葬中,盗墓犯很可能挑值钱的拿走了事,它们不会注意文物的完整性的意义。 【东周晚期杖头】 【东周卧牛】 【东周卵形碗】 【东周门环】 【东周底座】 这基本上是一个灯的底座,两只大虎背驮两小虎,中间有插孔。 【东周酒器】 这是件盛酒器,工艺精致,高达一尺,上有盖。不多见,定是祭祀专用。 【东周油灯】 人举油灯,等级制的实物证据,按头发形状,似乎是一女性,身材粗壮。足部见有靴口,是一种薄皮制作的轻便靴子。 【二里头文化】 这个二里头文化的似乎是盔甲的一部分,根据尺寸当是胸口正中的一块,铜质,用绿松石片拼出人面图案。 【商晚期安阳出土】 这件器物也甚少见,主要是它的纹饰很简单,保存条件绝对好,表面绿锈光滑。按壶盖看,应该是鸟形,怀疑另一侧纹饰相同,因此可以看做双头鸟鼎。 【西周对虎】 【战国耳杯】(羽觞) 羽觞即耳杯,因两侧有耳似鸟有双翼,所以叫做羽觞。出自战国时期,终于宋代。 【战国有盖大罐】 表面纹饰系錾刻,难度较高,坯子也一定较厚,纹饰部分鎏金,工艺复杂。罐形大,高达51厘米。盛满了酒,一个人难以抱起,两侧应该有环。 【东周早期铜钟】 高67.2厘米 【西汉神兽】 【西汉嵌宝镇纸一对】 所镶嵌之物有绿松石,黄色宝石,还有绞胎琉璃,当时琉璃器也是很罕见的。 【西汉牛形灯】 【西汉陵墓装饰马】 【神骏】双耳如竹批 【西汉独角兽】 这个神物称之为独角兽,后来又有个名字叫麒麟,是中国极富盛名的吉祥神兽。中国有句古话:“有毛之虫三百六十,而麒麟为之长。”相传伏羲见麒麟,创文字。中国大圣人孔子应麒麟而生,应麒麟而死,有诗曰:唐虞世兮麟凤游,今非其时来何求?麟兮麟兮我心忧。国内现存麒麟状的古物只有在南朝帝陵前的石雕,汉代的东西,没有。这样的奇物流失海外,呜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