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骆嘉欢 徐志翔 周佩仪 钟永如 陈炜烨点评 引子:引用这几天热播的印度电影《嗝嗝老师》那里一句话:没有差学生,只有差老师。这句话有点过,不过用来自省也是不错的。这部电影还不错,建议大家有空去看看。这些实习生们严格来说不算是我的学生,我也不是严格的老师(没有教师资格证,还未在学校讲个课)。这些学生分工合作,最后由骆嘉欢同学整理而成。这些孩子们特别棒,谁说九零后不行呢?明显好的很。孩子一代比一代优秀,这是必然的事实,就如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总是淘汰旧事物。废话少说,干货献上为敬。 M0(急性髓系白血病微分化型):是指形态学和细胞化学不能提供髓系分化的证据,但可以通过免疫学标志和(或)超微结构检查证实原始细胞髓系特征的AML。此型发病率较低,预后一般较差,婴幼儿和老年人多见。(点评:形态特点为:胞体一般比较规则,胞浆量少且无颗粒,一般无AUER小体,POX及苏丹黑染色阳性率<3%,因此容易跟淋系混淆,需要流式证明。流式特点:一般原始标记阳性明显,如CD34\CD38\CD123\DR,并且一个以上髓系标记,如CD33\CD13\CD15\CD11b及MPO,这里需要注意,髓系标记一般就1-2个,超过两个,若从积分规则算容易划M1,M2,而且,不表达淋系的特异标记,如CCD3\CD19之类,但可以表达CD7,CD56) 散点图:中性粒细胞群较稀疏(中性粒细胞减少);淋系区域较密集,且荧光强度较高,侧向散射光偏左,怀疑原幼细胞。点评:外周血粒单比例降低明显,原始细胞在淋巴细胞位置融合,提示,必须镜检。 点评:图形显示有核红细胞为主,唯一一个带核仁的原始细胞,胞浆较丰富、嗜碱性强,似早幼红细胞。不典型图片易产生争议。这两张图没有突出原始细胞的比例及特点,估计是学生拍图时找的是治疗后形态。 M1(急性髓系白血病无成熟型):是一种骨髓中向粒系分化的原始细胞增生,但缺乏粒系方向进一步发育、成熟证据的AML。原始细胞粒系性质可通过MPO或SBB细胞化学染色(阳性率≥3%)来确认,多见于成年人。此病起病急骤,病情凶险。表现为重度贫血、发热、明显出血,常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浸润。点评:应该清晰描述原始细胞的比例≥90%。免疫分型特点多变了,有典型的髓系标记,也有不典型的如34-DR-的NPM1+的M1,如果没有遗传学特征,用药治疗史,MDS病史,CML病史,就应该归入NOS类,即按照FAB分型定,所以原始细胞比例就关键了。
点评:建议放上POX染色图,从此图看,像淋系,也像M0,这时候,鉴别系别流式很关键,并且注意POX/MPO的百分率。 M2(急性髓系白血病部分成熟型): M2a:以原始粒细胞(30%~89%)及早幼粒细胞增多为主,可见少数中晚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中可有Auer小体。少数病例可见幼红细胞,血小板常减少。 M2b:分类可见各阶段幼粒细胞,以异常中性中幼粒细胞(核幼质老)增高为主,嗜酸、嗜碱性粒细胞均可增高。血小板减少。点评:黄沙厚土出朝阳,注意此类细胞的比例,而且应该密切关注红系/巨核系有无发育异常,因为,这类细胞常见于M2b和MDS病人,并且应建议临床检测染色体(t(8:21)) 白细胞数增加,散点图异常,分区不明显,可能有异型淋巴细胞或原始细胞,中性粒细胞增加,可能有未成熟粒细胞。 骨髓增生明显活跃,原始粒细胞及早幼粒细胞明显增多,可见杯口细胞,可见核分裂细胞,红细胞系及巨核细胞系增生均明显减低。点评:这病例既然提到杯口细胞,应建议检测NPM1和FLT3-ITD基因,因为这两者之间相关性高,且对预后评估关系密切。遗憾,没有提供M2b的图形。其实这个形态真的很典型,而且跟染色体易位密切相关,很可能属于重现性遗传髓系白血病。 M3(急性早有粒细胞白血病):一种异常早幼粒细胞恶性增生,并具有重现性细胞遗传学异常t(15;17)(q22;q12)和PML-RARα的急性髓系白血病。点评:典型的以这种为主,而且一般占98%以上,也有部分变异型,可参考我公众号前面的M3基因文章。 血象:以异常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可达90%),可见少数原始粒细胞及其他阶段的粒细胞,胞质易见Auer小体。红细胞、血小板均中至重度减少。点评:易发生出血,导致贫血,血小板低,也可能为白血病细胞占据了其他系细胞的成长空间,导致其他细胞生成减少。 单核细胞群异常,单核细胞增多,血小板减少,可能有异淋或者原始细胞(应该是原始细胞),分叶核中性粒细胞减少有未成熟粒细胞,核左移?红细胞数减少(贫血?)血小板减少尤为突出! 易见异常早有粒细胞,增生以颗粒增多的早幼粒细胞为主,可见原始粒和中幼粒细胞,各阶段幼红细胞、巨核细胞均明显减少。点评:应该描述下异常早幼粒细胞典型的形态特点,如:颗粒增粗增多明显,导致核型不清晰,还有,核型通常歪扭不清似单核样核质,更典型的有屁股瓣样核质,有内外浆,常有柴捆样AUER小体等,可适当延升M3V的形态特点,也可简单描述下M3和M3V的免疫分型特点。 M5 白细胞计数(WBC):69.89*10^9/L 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5.15*10^9/L 血红蛋白测定(HBG):68g/L 血小板计数(PLT):101*10^9/L 淋巴细胞群和单核细胞群缺失,相互融合分类不明,异型淋巴细胞增多,大部分为单核细胞型异型淋巴细胞。原始或幼稚细胞增多,原始或幼稚单核细胞占比例大,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粒系明显受抑制,幼稚粒细胞增多。 血小板、红细胞减少。 骨髓涂片检查: 骨髓增生活跃,单核系统比例增高,见59%原始幼稚单核细胞。异常幼稚髓系细胞,比例约为68.9%,CD38表达减弱,CD33表达增强。 CT: 右肺上叶炎症,不排除真菌感染。 中性晚幼粒细胞为强阳性反应,幼稚单核细胞为弱阳性反应,红系均为阴性反应。 血象中幼稚单核细胞增多,胞核扭曲明显染色质呈网状,核仁隐匿,胞质丰富,灰蓝色,可见较多细小嗜天青颗粒。血小板减少。点评:这些图形选取的太遗憾了,描述跟图形对不上位,幼单有增多吗?建议重新找图。 骨髓象细胞增生减低,以幼稚单核细胞为主,胞体不一,染色质较细,核仁隐匿,胞核折叠扭曲明显,胞质丰富,灰蓝色,大部分细胞可见细小嗜天青颗粒。点评同外周血,更换图片为好。建议第一次的骨髓形态。 M6(急性红白血病):是以红系恶性增殖为主的AML。根据是否存在髓系原始细胞(粒-单核系),可分为红白血病(EL)和纯红血病(PEL)。红白血病是红系及粒系(或单核系)两系同时恶性增殖的疾病,骨髓中红系细胞≥50%,非红系原始细胞≥20%;纯红血病为幼稚型红细胞系肿瘤性增生(占有核细胞的≥80%),没有明显的其他髓系原始细胞增多的证据。点评:现在WHO分类已经没有红白血病了这一分类了,视情况归入MDS还是重现性类。对于纯红血病,注意占有核细胞的>80%,不要等于,这样能够保证80%以上都是红系,而且还需要添加上原幼红比例大于等于30%,不然就可能其他系原始细胞占20%,这样分类就有可能分到其他类白血病。 图:纯红血病骨髓象 |
|
来自: 开心100mm05xkw > 《文件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