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哥窑海棠式花盆

 5菲菲 2019-04-12

哥窑海棠式花盆曾经由艾尔弗雷德·克拉克(Alfred Clark, 1890或1891~1976)夫妇收藏,与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哥窑瓷器极为接近。曾参加英国东方陶瓷学会1952年在伦敦举办的会员收藏宋代汝窑与官窑展;斐西瓦乐·大维德爵士(Percival David,1892~1964)翻译编辑出版明曹昭《格古要论》(初作于洪武二十年(1387))的英文版时,也曾在书中图示该件器物。两岸故宫等博物馆收藏以及考古出土的“哥窑”瓷器的确切年代及窑口,长期争议不断,至今尚无定论,其时代及产地当并非唯一。克拉克夫妇的花盆参加1952年伦敦展览时,图录中认为是宋官窑,也反映了有关哥窑的争议。该夫妇另有一六边形花盆,也参加了该次展览,当时图录(64号,无图)也描述为官窑,其六边造型确实类似大英博物馆展出的一件大维德爵士收藏的官窑花盆,但足部不同,而且开片纹路大而清晰,与杭州官窑窑址标本不同,类似通常理解的哥窑。克拉克夫妇曾将少量收藏捐赠大英博物馆,大部分则由苏富比拍卖行几次拍卖,这两件重要器物于1975年拍卖,图录中皆有图示,但都未标窑口。

 
哥窑海棠式花盆

笔者曾梳理元明时期有关哥窑的文献记载,发现嘉靖到万历时期是记载哥窑文献大量出现的时候,但各种说法矛盾之处甚多,关于其产地(龙泉或杭州)、与官窑关系,胎体特点都有截然不同的说法;但其中有一点似无差别,即认为哥窑最重要的特点是开片。认为其系宋代龙泉所烧的说法似更为流行。其中文人笔记不少彼此抄录,体现了一定的随意性;地方志及科技类著述等较严肃的著作对哥、弟窑的传说等则稍为审慎。

如明代陆深(1477~1544)《春风堂随笔》:“哥窑浅白断文,号百圾碎,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兄弟,皆处州人,主处州之龙泉窑,生二所陶青器,纯粹如美玉,为世所贵,即官窑之类;生一所陶者色淡,故名哥窑。”陆深,上海人,弘治十八年进士,嘉靖中为太常卿。其描述或许是最早把哥窑与章生一、章生二兄弟有关故事联系起来的记载。

乾隆二十一年(1756)苏遇龙、沈子厚修《龙泉县志》卷之一《生二章青器》条则说:“章姓生二名,不知何时人,尝主琉田窑,凡磁器之出于生二窑者,极其青莹,纯粹无暇如美玉,然今人家亦鲜存者,或一瓶一钵动博十数金。厥兄名章生一,所主之窑其器皆浅白断文,号百圾碎,亦冠绝当世,今人家芷者,尤为难得,世人称其兄之器曰歌歌(原文如此)窑,称其弟之器曰生二章云。”章氏在龙泉为一大族,北宋起就在该县居住,县志卷12中还收有《章氏祠堂记》。值得留意的是,从明代陆深《春风堂随笔》最早提到章氏兄弟并说其为宋人开始,已过去很长时间,清代的县志仍谨慎地用了“不知何时人”的提法。

全面核查有关哥窑的文献及其资料来源以及可信度之外,考察哥窑器物在早期宫廷的收藏流布也有利于对哥窑问题的理解。据皇甫录《皇明纪略》,都太仆言:“仁宗监国,问谕德杨士奇曰:哥窑器可复陶否?士奇恐启玩好心,答云:此窑之变,不可陶。他日以问赞善王妆玉,汝玉曰:殿下陶之则立成,何不可之有?仁宗善,命陶之,果成。”皇甫录(1470~1540),长洲人,弘治九年进士,授都水主事,出知顺庆府,被劾归,以著述游览为事。此事应发生在仁宗朱高炽继位的洪熙元年(1425)之前,说明明初宫廷已收藏有哥窑瓷器。现藏首都博物馆的《诸葛读书图》,朱元璋孙、朱棣侄朱有燉(1379~1439,1436年袭封周宪王)绘于永乐十四年(1416),诸葛亮身边桌案上陈放瓷瓶,开片特征极为明显,应是哥窑器。两岸故宫以及景德镇明代御窑窑址都有收藏或出土青花宣德款的景德镇仿哥窑器物,但推测该画中描绘的应是较早的哥窑古器,而非明初仿品。


诸葛读书图

按《宣德鼎彝谱》记述:宣德三年,作为制造铜器的参考样式,从“内府收藏柴、汝、官、哥、均、定名窑器皿,款式典雅者,写图进呈”。该书题为礼部尚书吕震撰,然吕震卒于宣德元年,从20世纪初开始,经中外几代学者包括早期法国汉学家伯希和(Paul Pelliot)等不断探究,从诸多线索推断,这部所谓宣德三年工部档案的书,实系伪托,其成书年代不早于万历朝。然而从上述《皇明纪略》、《诸葛读书图》以及景德镇宣德款仿哥窑器物等看,哥窑器物在明初宫廷确实受到收藏珍视及仿烧,《宣德鼎彝谱》虽为伪书,但其所记述的内容当并非全然无中生有凭空杜撰,仍值得追索其书内资料信息来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