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继平
十八盘,滦平县城西10 公里、我老家双栅子东8 公里,滦(平)—丰(宁)国道穿街而过,所以是我上学、赶集、工作、回家的必经之路。
这里是边关要塞、兵家必争之地。国民党曾派兵把守,逼迫老百姓在山上挖的几公里战壕,现在依稀可见。解放初期,这个村子有个公办学校,基本上整个岗子沟大一点儿的孩子念高小都要到这里来。该村旁有一小南沟,沟里有个搭梁道叫十八盘梁。梁顶就是现在的平坊乡和拉海沟(已合并为火斗山镇)的分水岭。
我们这边都管那边叫“梁前”(指的就是十八盘梁)。
记得1977 年春天生产队派我们3 个人去梁前买红薯秧,为了走近路,就是推着自行车走的这个梁。
梁的北坡不是有多长,估计半公里左右;也不是有多陡,但几乎都是坑洼不平的天然石路,像是若干块大小不一、规则不等的巨石铺砌而成,周围百米之内几乎没有柴草。石路上有两行一拃左右深非常明显的弯弯曲曲的铁辋子车轧出的车辙痕迹,两个车辙中间和两外侧较凸起的地方光溜溜的,并且这样的路从山脚下直通山顶。
山顶是个梁鞍口,比较开阔,南望可见古北口的马盂山。山顶东侧有个戏台,旁边竖立一块大石,上面有几纵行不太清楚的文字,据说是古人经此时立的“记事碑”。西侧也有一处戏台,有时东西同唱“对台戏”。 还有几处房屋的痕迹,附近有一山泉,长流不息。
从梁顶往西南方向是较宽下梁古道,转过几道弯斜过一个山梁奔向王营子,再出边营子,经张家沟门南下,去往火斗山、古北口,赶牛羊骆驼的都走此道。
从梁顶往正南方向是走马车牛车的大车道,道宽只够过一辆车的,下梁经柳树底下、三道沟去拉海沟、火斗山、古北口,这条车道一直用到解放初期。
过去,走十八盘梁时踏着光溜溜的石板路,只觉得这地方走过的人和车不少,岂不知这里竟是近两千年前开始通往宋辽两个大国的古驿道,并且后来成为大清皇帝的御道。
据记载,当年“澶渊之盟”,标志宋辽之间的战争结束。为了履行盟约,宋辽两国建立了通使制度,无论输岁币、国主即位、生辰、正旦、国恤还是其它重要节日,都要派使臣前往。当时辽国地广人稀,宋使自南京入辽至中京再至上京,期间路途遥远且少城镇,辽国便在境内开辟了近两千里的驿道并设立了许多驿馆供使者来往休息、住宿。这条驿道在滦平的走向是:红旗—滦河沿—金沟屯—西瓜园—滦平县城—平坊—过十八盘梁—火斗山—古北口。十八盘梁成为进京的必经之路和边关要塞,名气很大,古时就有“一京(燕京)二卫(天津)三十八盘”之说。
在出使大辽的使臣中,就有许多大宋重臣、历史名人。如政治家王安石、包拯,文学家欧阳修、苏轼,科学家苏颂、沈括,史学家刘敞、路振以及权臣王曾、彭汝砺、蔡京、高俅、童贯等。这些使者,带着皇帝的旨意和丰厚的礼品,为了和平频繁奔走于南北两国之间。比如在科举考试中连中三元(解元、会元、状元),曾担任大宋礼部尚书、户部尚书、中书侍郎等要职的王曾就曾多次奉旨出使大辽国。他在《王沂公行程录》中这样记载:
“出燕京北门至古北口,两旁竣岩,仅容车轨。又渡得胜岭,盘道数层,俗名思乡岭,八十里至新馆。过偏枪岭,四十里至卧如来馆”。
他所说得“盘道数层”的“得胜岭”、“思乡岭”,就是今天的十八盘梁,又名“望云岭”、“摘星岭”;“偏枪岭”就是偏岭,在平坊乡黄木沟内(不是现在的偏岭梁路);“卧如来馆”在今大屯东,因“喇嘛洞”内有一岩雕卧佛而得名。
由此可见,十八盘梁从那时开始就成了宋辽两国和平使者来往的必经之路,承载着不可替代的神圣的历史使命。
后来,大清国入主中原后,为了缓解民族矛盾、建立口外农庄、到木兰围场行围打猎,从康熙开始到乾隆、嘉庆近150 年间,皇帝就来往滦平境内220 多次,在南御道(古城川—长山峪—桦楡沟—喀喇河屯—避署山庄)开通前就是经过十八盘梁,到十八盘村后或西转去丰宁再到围场;或东行,过偏岭梁再到兴州,过波罗诺梁北上;或从张百湾去金沟屯,再过红旗、隆化去围场;或从张百湾继续东行到喀喇河屯(滦河)顺伊逊河逆流而上到小营,再北上去围场。那时,十八盘梁以北就有三座行宫:喀喇河屯行宫、蓝旗营行宫(位于小营乡小营村西)、兴洲行宫。兴洲行宫是滦平县现存的唯一一座行宫,仿佛仍在向人们讲述着那段历史。